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唐高祖李渊的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嗯,这个还算比较短的,他儿子唐太宗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当然,这些谥号其实一开始还是比较严谨的,李世民死之后的谥号是文皇帝,但后世皇帝不断给他追谥就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这么长的谥号,是没办法用来称呼皇帝的,毕竟里面用的字,后世的皇帝都会用到。而这一切的变化,是从武则天开始的。
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尊号的先例,等于是人尚未死变献给自己加定谥,以至于使谥号也不再局限于一两个字,比较隐晦的词变得更加隐晦。大量使用溢美的谀词和颂扬的语句,使得谥号中保留的古风已经荡然无存,从此便走上了浮夸风的道路。
唐代皇帝的谥号,严重违反了孟子所提出的“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的原则。以唐高祖李渊来说,635年死后的谥号为“大武皇帝”,这个面前还可以称之为“唐大武帝”,674年被追谥为“神尧皇帝”(唐神尧帝也说得过去),749年再被追谥为“神尧大圣皇帝”,754年更被追谥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到了唐玄宗时期,皇帝的谥号逐渐形成了新的制度,基本上确立为九个字,以前不足九字的予以补足。但是,这种制度在唐代并没有严格执行,以至于唐肃宗李亨死后的谥号为“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多达十一个字,而代宗李豫的谥号为“睿文孝武皇帝”,仅有六个字。
但总体上而言,唐代皇帝的谥号,长度已经超过了前代最多两个字的情况,用词上早已经不严格遵循谥法的规则,怎么溢美怎么来,失去了对皇帝盖棺定论的作用,同时因为武则天开创性地发明了身前给自己上尊号的方式,使得谥号跟尊号相联系,犹如自我夸奖一般,失去了谥号的本意,由此,再以谥号来称呼皇帝,就显得不能从名称中体会出皇帝的作为来。
宋代皇帝的谥号比唐时就更加溢美了,谥号字数也是怎么长怎么来,比如宋太祖的谥号,到了宋仁宗庆历七年时,加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此后的皇帝们动不动就要给自己的祖宗加谥,以至于谥法越来越偏离了本意。‘
到了明朝后,再次改革谥法,使明朝皇帝谥法制度更加浮夸,朱元璋的谥号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简直无法形容。
由此一来,谥号再用来称呼皇帝就显得不合时宜了。与谥号相同的是,庙号的发展其实也相对宽泛起来。起初按照周制天子七庙,宗庙之中其实只能有7个人能够入家庙祭祀,其他的就只能去“太庙”合祭,被称之为“祧”。而对于皇帝而言,入了家庙的皇帝,依照其功勋政绩,会定一个庙号,除了开国之君为“祖”,其他的为“宗”,但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称之为“宗”的。
西汉庙号保留下来的只有四个皇帝,其他的全被除掉了,也就是高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帝刘恒,世宗孝武帝、中宗孝宣帝刘询而已。东汉比西汉少一个,只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显宗孝明帝刘庄,肃宗孝章皇帝刘刘。
东汉之后,都是一票的短命王朝和政权,东晋虽然皇帝比较多,但没有一个有庙号的(真是不肖子孙),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唐代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了,这种变法,大致上也是唐人的发明创造,原因也出自武则天身上,毕竟她搞出了上尊号,不断加谥号的玩法,自然后世称呼前代皇帝就不太好弄了,一大长串称呼不仅拗口,而且十分麻烦,故而庙号开始肩负起谥号盖棺定论的责任,臣民们也不可能直呼前代皇帝的名字。
一来庙号的字一般是一个字,二则,皇帝就算再无耻,也被不能活着的时候就给自己上庙号吧,毕竟没有人会咒自己死的。由此唐代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谥号和庙号的一道分水岭。
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对中二病特别严重的夫妻,唐朝以后改称庙号的最根本原因是这一对夫妻毫无节操的秀恩爱而导致的…
称谥号汉朝,庙号不是哪个皇帝想有就有的,只有对国家做过大贡献的大德皇帝才可以进入太庙受世人供奉祭祀。没有进入太庙的就只能自己的子孙在自己家里供奉祭祀。
东西两汉有庙号的皇帝(包括后世废庙号的)加起来有十来个,可西汉就只有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帝,世宗孝武帝,中宗孝宣帝四个被后世认可,连孝景帝都没有。
当然西汉还有一个汉平帝有庙号,但那是王莽加的,所以东汉的皇帝就给去掉了。
东汉有庙号的皇帝也不过世祖光武帝刘秀,明章之治的的显宗孝明帝,肃宗孝章帝,永元之隆的穆宗汉和帝,武功强胜的恭宗孝安帝几人而已。
魏晋时候又不一样,他们庙号乱加,曹魏一共就那么几个皇帝,却有三个祖,太祖高祖烈祖,所以后世多数大骂曹氏,刘知几的《史通》里大骂曹魏,顾炎武也骂曹魏。
虽然魏晋时候有乱用的现象,但并不是每个都有,而谥号却每个都有。再加上谥号又特别简单,两汉以孝治天下,所以在除刘邦以外每个皇帝的谥号前都有个孝字。
刘邦是实在功劳太大,所以谥号比较霸气也比较特殊,就一个高字。
因此我们称呼刘邦时不应该称他为汉高祖,正确应该称刘邦为汉太祖或者汉高帝……
称庙号那么为什么唐朝以后开始叫庙号了呢?有两个原因。
一、因为一对中二的夫妻。
李世民死后,李治太崇拜自己的父亲了,觉得区区唐文帝怎么能够谥我伟大的父亲?我父亲那可是文武全能型人物,逼格必须高一点啊,因此把文帝改成了文武圣皇帝。
武则天更是中二,李治死后武则天难掩对自己老公的崇拜之情,当然他的这个老公也太牛逼了点…
因此武则天不按套路出牌,给李治直接谥为天皇大帝,你们说这还叫后人怎么叫?
二、唐朝人人有庙号,连亡国之君都有庙号,因此唐朝以后就开始叫庙号了…
称年号到了明清两朝,又不一样了,明清两朝又开始称年号了,那位说,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啊,明朝以前一个皇帝是可以有很多年号的…
比如汉武帝有十一个年号,汉宣帝有七个,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各有十四个,再比如那个身背开元盛世和天宝之乱两个极端年号的李隆基等等……
明朝洪武大帝朱元璋登基后规定了一世一元,也就是说他以后,一个皇帝必须只有一个年号,不能乱加,因此后世为了纪元方便,便开始称年号了。
比如明朝的洪武帝,永乐帝,隆庆帝,崇祯帝;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
虽然我们普通人只叫他们年号,但是当朝的庙堂内是会连着庙号一起叫的,比如你看某些电视剧里慈禧他们一般称呼康熙为圣祖康熙爷。
最后:点名批评一把一朝三祖的曹魏和满清…
关注@夏天的雷风,和我一起交流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