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谥号,看过古装电视剧人就很熟悉。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曾广泛通行于汉字文化圈。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唐代以后,有一个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因为"文正"在文官的谥号中是最好的一个谥号。然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地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仲淹、李东阳、曾国藩等。
第二个谥号是文成,而获得此谥号的人是刘伯温。他是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第三个谥号是文忠。。在清代的谥号中,文忠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获得此谥号的人有苏轼、欧阳修、张居正等人。
第四个谥号是文端。获得此谥号的人有北宋宰相陈尧佐之后,明朝大臣的高仪、明朝首辅的王家屏、应天书院的沈鲤等人。第五个谥号是文定。获得此谥号的人有明朝首辅杨溥、蒋冕、李春芳等人。
“年号”、“庙号”、“谥号”分别指什么?
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自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太宗、世宗等。
谥号:所谓谥号,又称谥,乃帝王、大臣、士大夫身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予以之称号。皇帝谥号(包括庙号),多是由后一代皇帝追加。然亦有由隔代或后数代而追赠者。三者的主要区别为:年号是帝王登基时的名号,而庙号与谥号均为其死后的名号,其中,庙号只针对帝王,而谥号除帝王外百姓也可有。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
清朝皇帝庙号谥号列表?
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清太祖文皇帝皇太极,清世祖章皇帝福临,清圣祖仁皇帝玄烨,清世宗宪皇帝胤,清高宗纯皇帝弘历,清仁宗睿皇帝嘉庆,清宣宗成皇帝道光,清文宗显皇帝咸丰,清穆宗毅皇帝同治,清德宗景皇帝光绪,宣统皇帝溥仪
君王的谥号是怎么回事?
谥号,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皇帝有几个年号?
①汉武帝建元以来至明代以前,每个皇帝至少有23个年号,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最多有17个年号,唐高宗有14个年号;
②明朝以后的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所以用年号称呼皇帝。
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康熙它就是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
皇帝有一个年号,一个谥号,一个庙号,共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