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个回答,都是错误的,我简单的说一下。首先,小编的问题题干是指谥号为仁的皇帝,谥号非庙号。庙号是皇帝专有,供于太庙后的称号。一般冠于所有称谓的最前面,庙号的格式为国号起头,祖宗结尾。就是某某祖,某某宗(开疆拓土为祖,持业守成为宗),就是一般来说,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庙号是祖,后来的皇帝庙号用宗。当然明清两朝也有特例。谥号是用来歌颂,评价一个人生前功绩,但不是皇帝独有,诸侯王,文臣武将等都有可能被授予。谥号长短不一,从一个字到几十个字不等,每个朝代每个时期的行文格式也有差异。一般以最后一个字作为总结定谥(根据不同时期谥号格式不同也有倒数第二个字作为总结定谥的,一会儿会讲到)。一个皇帝完整的称呼是庙号+谥号+姓名。比如清圣祖仁皇帝玄烨,圣祖是庙号,仁是谥号,玄烨是名。并且仁是谥号的总结,完整的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当然也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和谥号。言归正传,历史上以仁作为谥号的皇帝分三类来说,第一类,以最后一个字作为总结定谥格式的,那有2位,一个是明太宗,也就是明成祖仁皇帝朱棣,另一个就是清圣祖仁皇帝玄烨。第二类,以最后第二个字为总结定谥格式的(这种格式一般最后一个字是孝,仁孝皇帝,英孝皇帝,圣孝皇帝,光孝皇帝等等。。。。)这类皇帝也有两位,一位是宋钦宗仁孝皇帝赵桓,另一位是金世宗仁孝皇帝完颜雍。这个是常规情况下的在位的皇帝。一共四个。为了严谨起见我查了查相关资料,还有第三类,追封后的皇帝,本身活着的时候没有当过皇帝,儿子当了皇帝以后追封成皇帝的。这类只有一位,东汉灵帝的生父刘苌,追封后的谥号也是仁皇帝。总结一下,满打满算总共5个,汉仁帝刘苌(追封),金仁帝完颜雍,宋仁帝赵桓,明仁帝朱棣,清仁帝玄烨。当然,这几个朝代除了汉朝以外,金朝宋朝明朝和清朝一般后世不用谥号来代称皇帝,金宋一般用庙号,明清一般用年号。
历史上皇帝的谥号庙号封号都有哪些?
帝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
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对明、清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
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康熙国号:清姓:爱新觉罗氏名:玄烨帝号用其年号:康熙年号:康熙庙号:清圣祖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庙号和谥号有什么区别?
概念不同谥号:是指皇帝、妃子、诸侯、大臣或者是地位高的其他人,死后被世人所给的封号。
庙号:只有皇帝或者妃子死后将他们供奉在庙宇之中,以便后人祭拜或供奉。
使用范围不同谥号:使用的范围比较广,门槛比较低。一般就算是大臣也可以使用。皇帝、妃子的谥号一般是由当朝礼冠拟定,皇上给予的;大臣的谥号是由皇帝亲自授予的。
庙号:只有皇亲贵族才能够享用,因为这个规格比较高,普通大臣除非真的太高的功德否则也不至于到世人立个庙去歌颂他的地步。
长度不同谥号:谥号可长可短,比如历史上谥号最长的皇帝就是清朝的开国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其谥号为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居然长达29个字。
而且这种谥号中间根本没有停顿和标点,让人很难理解它的意思。其实前面这一长串都是对皇帝的称赞词汇。
庙号:庙号一般比较简便,好称呼。庙号多用“祖”或者“宗”字。
比如上述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国皇帝,所以被称作是清太祖,有开端开始的意思。在之后的皇帝就只能称作宗,比如唐高祖之后就是唐太宗、唐高宗等等。
总的来说,在叫法上面一般将庙号放在谥号之前,因为谥号太长太过复杂。或者后人干脆就直接刨除掉谥号,喊其庙号的。
庙号是皇帝或者君主在庙中供奉是所称呼的名称。谥号是对死去的皇帝、皇后、妃子、诸侯、大臣等地位比较高的人,按其生平所作所为进行评价的称号,具有盖棺定论的意味。两者除了概念不同以外,还有不少不同的地方。
起始朝代不同
庙号起源于注重祭祀祭祖的商代,如商汤庙号太祖;谥号起源于西周,根据史料记载,源于太公制谥,但是学者王国维研究发现,谥号应该起于恭王、懿王时期,并得到广泛认同,如姬宫涅谥号周幽王。周武王是自称,而不是谥号。
沿用的朝代不同
商朝用庙号,周朝废除庙号,制谥号,秦朝时期同时废止两号,原因是秦始皇认为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因此始皇帝既非谥号也非庙号,是自己施加给自己尊号。从西汉开始谥号就一直被沿用,且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庙号,所以唐朝以前人们一般习惯用谥号称呼君王,比如刘恒谥号汉文帝、刘启谥号汉景帝、杨坚谥号隋文帝等。唐朝时期,谥号字数泛滥,后来就习惯称庙号了,比如李世民庙号为唐太宗、赵匡胤庙号为宋太祖等。明清时期,因为一个皇帝基本上只有一个年号,而且字数不多,所以年号被广泛使用,比如朱棣年号永乐帝,永乐多少多少年,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乾隆几年等。
适用范围不同
庙号只有君主或者皇帝才能使用,而谥号适用于身份比较高的帝妃、诸侯、大夫、大臣等甚至一些有影响力的人,比如诸侯赵国的君主赵雍谥武灵王、齐国的君主田辟疆谥宣王等。
字数不同
庙号一般是两个字,常用“祖”和“宗”二字,开国皇帝一般称太祖或者高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之后的皇帝一般称“宗”,比如唐太宗、元太宗等。谥号在隋朝以前都是一两字,如刘启谥号景帝,刘秀谥号光武帝;唐朝以后,谥号的字数开始泛滥,一两字到数字到十几字到二十多字不等,如李显的谥号是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努尔哈赤的谥号是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足足有二十五个字。
分类和谥法不同
庙号使用较多的有始祖、烈祖、太祖、高祖、圣祖、世祖、太宗、高宗、世宗、仁宗、孝宗、英宗、穆宗、穆宗、神宗、德宗等。其中始祖多是多血缘始祖、得姓始祖或者受封始祖的称呼,如吴始祖孙坚。世祖则多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意思,如忽必烈为元世祖。英宗一般是指内部斗争多,而且短命的君主,如宋英宗。谥号分为上谥、下谥、平谥,上谥一般有文、武、成、康、景、懿、睿等,比如刘谥景帝;下谥一般多用厉、灵、殇等,如周周代姬胡谥厉王;平谥一般有怀、悼、哀、思等,楚槐谥怀王等。
中国历史上,谥号和庙号多数时间都被历朝历代所沿用,我们再把年号和姓名放到一起,按朝代、姓名、年号、庙号、谥号顺序排列,例举几位皇帝或者君王,方便大家比较:
周朝姬辟方(年号无)(庙号无)孝王
汉代刘彻建元、元狩等世宗孝武皇帝
唐代李世民贞观太宗文帝
清代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圣祖仁皇帝
从上面几组名称发现,每组名称我们通常比较熟知一两个,这就是后世对不同朝代君王习惯称呼的“号”的原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