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在公元前1027年初,周武王率领了一支联合军队,在牧野一战,商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朝自此灭亡,周朝开始建立,国都仍在丰镐。周王朝经过成王、康王两代的巩固和治理,进入一个发展时期。但是,到了厉王时,发生了“国人暴动”,极大地打击了周王朝的统治。于是出现了公元前841年的“共和行政”的局面。
厉王死后,由儿子宣王继位。宣王为了挽救垂危的王朝统治,转移矛盾斗争,对周王朝周围一些乘机进犯和反抗的部落,进行了许多征服战争。如西北边的西戎、北方的犷狁、南方的荆楚和东南地区的淮夷、徐戎,都先后的被打跑或征服了。因此史书上称为“宣王中兴”。可是到了宣王晚年,在伐太原戎、条戎和奔戎时,都吃了败仗。甚至在伐姜戎时,宣王几乎被姜戎擒去。由于长期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使周王朝统治发生危机。于是宣王想出了一个清查人口、严加控制的“料民”政策,其目的是想以此来补充兵力和财赋,可是却给人民加重了负担,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宣王死后,儿子幽王继位。周幽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昏乱国王。他不但没有采取措施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重用了虢石父这种“善谀好利”的人作大臣,专门从事对人民的搜刮剥削,这就更进一步引起人民的反抗。同时,他为了表示对妃子褒姒的宠爱,将太子宜白废掉,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还想将宜白杀死。又将宜白的母亲申后废掉,立褒姒为后。为了博得褒姒的欢心,又轻率地玩了一个“烽火戏诸侯”的游戏。“烽火”是我国古代军事上使用的一种警报信号。在国都四周城外建筑一些高台,每个台上堆放着柴草和容易冒烟的畜粪等类易燃的东西,派专人驻守,日夜了望。一旦有敌人来侵犯,就立即将柴草燃烧起来,白天使浓烟直上天空,夜晚使火光冲天,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见。凡是驻扎在国都周围的诸侯、将领们,若是望见烽火台上的烟火举起,就知道有敌人来侵犯国都了,会立即带领人马赶来保卫。若是望见烽火举起,不来保卫的,国王就会兴师问罪。所以“烽火”这种警报信号是国家军事上一种很严肃、很重要的军事设施。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就下令所有的烽火台都同时举火。于是,诸侯、将领们都纷纷率领军队急忙跑来,到了都城一看,既不见有敌人侵犯,也不见打仗。但是一个个都跑得满头大汗,气喘嘘嘘。褒姒看见以后,果然大笑起来。幽王也非常得意。诸侯、将领们见幽王骗他们跑来,是为了博取宠妾一笑,虽然有气,因是第一次,也只好忍住。但幽王一而再再而三的下令乱举烽火,诸侯将领们也就不再上当了。
申后是周王朝一个诸侯国申侯的女儿,申侯见幽王废了申后和太子宜臼,就联合了犬戎的军队进攻国都丰镐。当申侯和犬戎的联合军快攻到国都,烽火台上再次举起烽火时,诸侯和将领们以为是幽王又在逗褒姒取笑,都没有来。于是,幽王带着褒姒仓惶出逃,走到骊山下,幽王就被犬戎军所杀,褒姒被虏去。犬戎军攻入丰镐,将周王朝的财物宝器抢劫一空,丰镐人民也遭了洗劫。西周王朝就这样被犬戎灭亡。申侯和其他一些闻讯赶来的诸侯,将太子宜日找到,立为国王,称平王。但是,面对这样一个残破不堪的国都,平王也无法收拾,只好将国都迁到东面的洛邑。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
史书上将东迁国都以前叫西周,东迁以后的王朝叫东周。东迁以后,周平王再也无力量控制各个诸侯国家的发展而衰落下去,于是历史开始进入一个大动荡的时期。
由于东周时期的前半段和后半段又有许多的不同之处,所以历史学家为了研究的方便又将东周进行了历史分期,划分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而战国的来源则是《战国策》,它是西汉刘向所著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在这个时期,列国之间的战争方式比之前有了显著的改变,战争规模也比之前要大得多,战况也更加惨烈,因此称之为战国时代。
那么这两个时期是怎么划分的呢?
第一种分法: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22年,也就是周平王四十九年算起,到公元前481年,也就是周敬王三十九年为止,共二百四十二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80年,也就是周敬王四十年起,到公元前222年,也就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一年,也是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共二百五十九年。按照这种划分方法,从周平王元年到周平王四十八年就被刨除在春秋时期之外。其实,划分历史时期主要就是为了清晰地理清历史脉络,不能因为这几十年的历史没有发生过剧烈的变化,以至于与后来的春秋时期有比较大的不同就不能将这段历史划入春秋时期。
第二种分法: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烈王二十三年,这一年韩、赵、魏三家受周王认可被列为诸侯。秦国统一六国也就意味着战国的结束。按照这种分法,春秋时期也就是从周平王元年到公元前402年,也就是周烈王二十二年。
之所以要划分历史时期,是因为东周的这两个时期有着显著的不同。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开始出现了。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君主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主。还有的诸侯国大夫阶级虽然强横,有的甚至与公室对立,但是还没有取公室而代之的事情发生。各诸侯国之间有矛盾也仅仅是通过战争的方式来惩罚一下。这个时代,诸侯争霸是社会的主流。可是战国时期却有了很大的不同,封建制度逐渐崩溃,王室不再受到尊重,在有的诸侯国竟然发生了政权被臣子篡夺的事情。各诸侯国之间也相互攻伐,以至于弱国被强国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