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年)到仁寿四年(604年)在位。杨广,即隋炀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朝第二位皇帝。杨侑,即隋恭帝(617年618年在位),隋朝第三位皇帝。这三位是大家都承认的,其他的都是一方诸侯小势力立的,但不被大家认可。
隋朝的七位皇帝分别是隋太祖杨忠,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隋世宗杨昭、杨浩、隋恭帝杨侑、隋末帝杨侗。
开国之君隋文帝:北周宣帝宇文执政期间沉迷于酒色,政治腐败。继位一年后就把皇帝之位传给不满六岁的太子宇文衍,史称北周静帝。他的岳父,也就是皇后杨丽华的父亲杨坚乘机通过政治斗争排挤朝中大臣,逐渐掌握了朝廷大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病逝,杨坚辅政。一年后,北周静帝被迫禅让帝位给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定国号为隋,北周灭亡,中国历史进入隋朝时代。
第二代隋炀帝:隋文帝有四个儿子:长子太子杨勇,次子杨广,三子秦王杨俊,四子蜀王杨秀。都是独孤皇后所生。在选择储君的问题上杨坚也很难抉择。先是废掉太子杨勇,立杨广为太子,然后又囚禁杨俊,把杨秀贬为庶人。后来又打算重新立杨勇为太子,最终杨广通过一些手段夺得太子之位,随后隋文帝杨坚驾崩,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
有名无实的三位傀儡皇帝
杨浩:隋炀帝执政期间频繁发动战争,致死劳民伤财,最终引发隋朝末年各地的农民起义。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人发动兵变,杀隋炀帝,拥立隋炀帝侄子杨浩为帝,死后没有谥号。
隋恭帝杨侑:公元617年,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第三个孙子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
隋末帝杨侗:早在公元616年,隋炀帝命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洛阳,自己率众前往江都,在得知隋炀帝死讯后,众人于6月22日拥立隋炀帝次孙越王杨侗为帝,即隋末帝,两个月后被王世充所杀,隋朝亡。
被追认的两位皇帝:一个是杨坚的老爹杨忠,另一个是隋恭帝的老爹杨昭。
隋朝的开国皇帝是谁?
隋朝开国皇帝是杨坚。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
隋朝国祚虽然不长,近40年,但在历史上的作用不可小觑。
李渊夺走隋朝江山,顺利登基后,隋炀帝杨广的后人结局如何?
隋朝灭亡之后,杨广的子孙,基本上都死绝了。只有一个孙子,侥幸因为遗腹子的身份,幸存了下来,后来得以善终。
当然,杨广的子孙死绝,这事还真不是后来的唐朝皇帝做的。相反,后来唐朝对于亡国的杨家宗室,还颇为善待。真正下黑手杀绝杨家的,其实是宇文化及。
杨家的子孙后代,本来是很多的。因为杨家本来就是大族,早在隋朝开国之前,杨家就已经是枝繁叶茂,门丁兴旺。而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一共有五个儿子,这其中杨广排老二。
不过,因为杨广本人登基的手段,比较特殊。当年杨广本不是太子,靠着各种手段,最后才夺得了自己大哥的太子之位。所以,杨广登基之后,首先把自己的大哥杨勇赐死。除了杨勇之外,杨勇的几个儿子,也全部被杨广赐死了。
至于剩下的老三老四和老五,情况也不怎么好。老三因为生活奢侈,早在隋文帝在世的时候,就被削减了爵位,最后忧愤而死,只留下了两个儿子,杨浩和杨湛。老四曾经因为不满杨广被立为太子,所以在隋文帝活着的时候,诅咒隋文帝,后来事发被削除了爵位。不过杨广登基之后,倒也没难为他。虽然没重用他,但是还是常年将他带在身边。
还有老五,在杨广登基之后,曾经起兵造反,后来被活捉了。不过,即便有着造反的经历,杨广依然没杀他,只是将他圈进了事。至于老五的儿子们,杨广也没有过多去为难。
总之,杨广登基之后,除了他大哥那一支之外,其他几个兄弟,都是各自有后人在世的。
至于杨广,杨广一共有四个儿子,再加上若干个女儿。之所以说若干,是因为史书有明确记载的,只有两个。但是史学界普遍认为,除了这两个女儿之外,杨广还有其他的女儿。
杨广的四个儿子,分别是老大杨昭,老二杨,老三杨铭,老四杨杲。不过,这里面的老三杨铭,出生后没多久就早夭了,不可能有后人。所以很多史书上,也就记载杨广只有三个儿子。
杨广的这三个儿子里面,杨昭年龄最大,同时还是嫡长子。所以杨广登基之后,很快就将其立为皇太子。但可惜的是,杨昭二十三岁的时候就没了,只留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杨、杨侗和杨侑。
至于杨广的另外两个儿子,出生得都比较晚,所以在隋朝灭亡之前,这俩人都没有留下后代。只有老二杨,在隋朝快要灭亡的时候,和自己媳妇有了一个孩子。但还没等这个孩子出生,隋朝就亡了。
以上所说的这些人,就是杨家所有的男丁。至于说杨坚兄弟家的那些后人,在隋朝灭亡的时候,已经算是远支了,所以也没人去针对他们。
而隋文帝这一脉,粗略算起来,子孙加在一起,接近好几十号人,怎么看都不像是会绝后的样子。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杨广登基之后,仅仅花了十年的时间,就把整个隋朝,折腾得奄奄一息。到了大业十三年,隋朝在北方的统治,已经近乎完全崩溃。
所以,此时的杨广,只能选择将隋朝仅存的一部分力量,转移到了扬州那边,打算偏安江南,直接放弃北方。既然有了这个打算,那杨家人自然也要转移。所以,在杨广南下扬州的途中,以上所说的大部分杨家人,基本上都跟着杨广,一起去了扬州。
包括杨广那两个已经被圈禁了十多年的弟弟。
不过,在这些杨氏宗亲当中,有两个人比较例外。这两个人,就是杨广的两个孙子,杨侑和杨侗。杨广虽然还有两个儿子,但是从杨广的表现来看,杨广对那两个儿子似乎并不算满意。所以,杨广打算直接跳过儿子,让孙子做储君。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杨广南下扬州之后,对于那位元德太子的三个儿子,各有重用。年龄最大的杨,一直被杨广带在身边,按照储君的方向来培养。至于剩下的杨侗和杨侑,一个被留在洛阳,一个被留在了长安。
隋朝末年的时候,杨家宗室的情况,大概就是如此了。
然后,从大业十三年的年底开始,杨家开始遭逢剧变。
首先,大业十三年年中,一直在山西地区猥琐发育的李渊,忽然起兵,攻向关中。因为李渊准备比较充足,所以仅仅四个月之后,便攻破了长安,入主关中。
李渊入主关中之后,并没有马上称帝,而是拥立长安的杨侑为皇帝,同时尊杨广为太上皇。
就在李渊攻入关中的同时,隋朝对于中原的统治,已经彻底崩溃了。除了江都地区,还能勉强控制一下之外,基本上已经没多少力量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因为杨广提出,以后要一直留在扬州。而杨广麾下的禁军,基本上都是关中人,大家都想回到关中。所以,到了大业十四年三月,禁军忽然哗变。最终,在禁军统领司马德戡,以及奸臣宇文化及等人的带领下,杨广被直接干掉了。
随着杨广的死,隋朝算是彻底亡了。但接下来,如何处置江都地区的一众杨氏宗亲,却成了一个大问题。最终,在宇文化及的安排下,基本上江都地区所有的杨家人,全部被禁军当场处死。
唯一的例外,是杨广的侄子,也就是杨广四弟家的那个儿子杨浩,因为和宇文化及关系不错,所以被留了下来,还被拥立为傀儡皇帝。
但是在这之后,时局开始动荡不安。首先,洛阳方面得知杨广被杀之后,同样拥立了杨侗为皇帝。接下来,以李密为首的瓦岗军,和宇文化及大战了一场,直接打垮了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战败之际,毒死了杨浩,自立为帝,过了一把皇帝瘾。
随着宇文化及战败,瓦岗军惨胜。但接下来,洛阳方面的王世充,却率军突袭的瓦岗军,成为了最后的赢家。瓦岗军战败后,王世充迅速崛起,开始在洛阳这边一家独大。此后,在王世充的逼迫下,杨侗被迫禅位给王世充。而杨侗退位之后,没过多久,便被王世充给毒死了。
至于长安那边,杨广被杀之后,李渊也开始按捺不住。仅仅一个多月以后,李渊便逼迫杨侑禅位给自己,唐朝自此开国。而唐朝开国之后,不到两年,杨侑同样离奇去世,死因不详。有人说是被李渊毒死的,也有人说是巧合病死的。
但不管怎么说,至此,杨家所有男丁,彻底团灭。
唯一的例外,是一个遗腹子。在杨广被杀之前,杨广的二儿子杨,留下了一个遗腹子。江都政变的时候,杨自然没能逃过宇文化及的屠刀。那这个孩子,因为当时还没有显怀,所以侥幸活了下来。
而宇文化及战败之后,打算带着仅剩的一部分精锐,还有那些杨家的女眷,向北方逃窜,途中被窦建德截杀。就这样,杨家的这些女眷,落入到了窦建德手里。大概也就是在这期间,这个遗腹子出生,被取名为杨正道。
杨正道出生之后,没过多久,北方的突厥便派人前来,向窦建德要人。突厥之所以来要人,是因为当年隋朝强大的时候,派了一位公主,去突厥那边和亲。此时这位公主,在突厥那边权势还很大,所以才派人来要人。
为了得到突厥的支持,窦建德果断把这些杨家女眷交了出去。就这样,杨正道辗转流落到了突厥那边。此后的几年里,唐朝逐渐统一天下,中原开始平定。中原再次统一后,又过了几年,李世民登基称帝。李世民登基以后,派名将李靖率军,北上征讨突厥,一战将东突厥王帐灭掉。
而东突厥王帐被灭之后,杨正道也就被唐军带回了唐朝。
此时的杨正道,已经是隋炀帝唯一一个还在世的后人了。不过,对于这个杨正道,李世民却并没有为难他。因为此时时过境迁,杨正道虽然是前朝遗孤,但对他却也没什么威胁了。所以,李世民选择善待了杨正道,甚至还给杨正道加官进爵。
最终,杨正道在李治时代去世,得以善终。至于杨正道的后人,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后世普遍认为,杨正道是有子嗣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隋炀帝也算是有后了。
除此之外,隋炀帝的女儿,经历也比较特殊。杨广的几个女儿当中,有两个被记载于正史之上。一个嫁给了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隋朝灭亡之后就出家了。另一个则是在唐朝开国之后,嫁给了李世民,后来还给李世民生下了两个孩子。如果不考虑姓氏的传承,单从女儿这一支来说,杨广也是有后人的。
隋炀帝杨广一生共育有三子二女,“三子”是萧皇后所生元德太子杨昭、齐王杨,以及萧嫔妃所生赵王杨杲;“二女”是南阳公主(母萧皇后)和杨氏(李世民妃嫔,其母未知)。
考虑到高祖李渊建唐是在武德元年(618年),而炀帝杨广的一部分子嗣已经不在人世(比如杨昭),为了全面反映炀帝后人结局情况,笔者这里一并附上给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来看元德太子杨昭一脉
杨昭是杨广的长子,自小便获得了家族的宠爱,“生而高祖(杨坚)命养宫中”。
杨昭这孩子生性乖巧。
那天,三岁的杨昭正在玄武门(皇宫北门)摆弄石狮子,刚好被路过的杨坚夫妇看到。当时杨坚正犯腰疼病,遂将手倚靠在独孤伽罗肩上,“举手凭后”。杨昭看见了,就回避在一边,“如此者再三”。
对此,杨坚感叹道:“这孩子天生长者仁心,都不用外人教导啊?”
于是,杨坚就问他,你见了爷爷躲什么呀?又开玩笑地说,要不要爷爷给你娶个媳妇?
没想到,这一问,竟然把杨昭问哭了:
“汉王杨谅(杨坚四子)未结婚时,总在您这里。一朝娶妻,就出外去了。我怕离开您,因此哭泣。”
听孩子这么一说,杨坚内心颇有感触,遂对杨昭更为钟爱。
九年后,杨昭12岁,被“立为河南王。仁寿初,徙为晋王……后三年,转雍州牧。”
虽然进行了分封,但考虑到孩子年龄实际上并不大,杨坚还是把他留在了京师里。
公元604年,杨坚离逝,杨广嗣位,大隋的天空有了新气象。
杨广这人和他爹杨坚迥然不同,喜欢四处巡游,于是杨广刚一登基,“便幸洛阳宫”,让杨昭留守京师。转过年来,杨广身在外地就直接“遣使”诏令立杨昭为太子
在中国历史上,“立储”是绝对的大事,有相关的礼典流程,一般情况下都要求皇帝亲自在场。杨广如此处理“立储”一事,要么说明他不在意,要么说明他对这个儿子不是特别放在心上。
此时的杨昭“有武力,能引强弓。性谦冲,言色徇徇,未尝忿怒……”对臣子也不错,“臣吏有老父母者,必亲问其安否,岁时皆有惠赐。”
说实话,相较于他爹杨广,杨昭是个好太子,若未来能够嗣位登基,想必大隋国祚不至于此。
大业二年(606年),杨昭赶往洛阳朝见父亲杨广。想必是好长时间没见到父亲了,杨昭待了数月之后还不想回去,想要多待一段时间,“欲乞少留,帝不许”笔者揣测杨昭之所以如此,大抵和他小时候豢养深宫远离父母有关。杨昭是想和父母多相处一段时间吧?
虽然杨广“不许”,但杨昭也不急着走,就又“复拜请”。
杨昭这个人比较胖,“体素肥”,竟然“因致劳疾,甲戌,薨”。
得,杨昭竟然因此而离开了人世。
杨广这个当爹的确实过份,杨昭死后,他也就“哭之,数声而止”了。哪有个为人父的样子呢?
杨昭生前育有三子:韦妃生恭皇帝杨侑,大刘良娣生燕王杨,小刘良娣生越王杨侗。
我们先看杨侑:
杨侑“字仁辅”,自幼聪明,气度非凡,初封陈王,改封代王。
自杨广东征高句丽(612年)时起,杨侑便长年留镇长安。
大业十三年(617年),高祖李渊晋阳起兵,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帝,年号“义宁”当然,大家能看得出来,这种所谓的“拥立”,实际上就是一种过渡。毕竟,当时杨广还活着,李渊还不想做得太过份。
果然,转过年来,杨广被宇文化及弑杀以后,李渊逼迫杨侑禅位,“逊居代邸”。
武德二年(619),杨侑因病驾崩(一说遇害),时年15岁,葬于庄陵,谥号为恭,没有子嗣,以族子杨行基袭封。
再看燕王杨:
杨“字仁安,敏慧美姿仪,性好读书,尤重儒素,非造次所及”,因此受到了杨广的“钟爱”,“常置左右”。
然而,也是因为杨广的这个“常置左右”害了杨。
武德元年(618年),杨连同杨广一起被宇文化及弑杀,“时年十六岁”。
最后是越王杨侗:
杨侗“字仁谨,美姿仪,性宽厚,大业二年(606年),立为越王。”
杨广每每巡幸之时,便令杨侗留守洛阳,因此,宇文化及江都弑杀隋炀帝时,杨侗并未被一并诛杀。
相反,宇文化及等人弑杀杨广以后竟然“以(杨)侗元德太子之子,属为最近”,“遥拥”为帝,是为隋明帝。
宇文化及弑杀了爷爷杨广和兄弟杨,现在竟然要立杨侗为帝?这脑子里想得是什么,就真得说不清了。你把杨侗立为皇帝,就不怕他报复你吗?
果不其然,宇文化及不久就反悔了,改立秦王杨俊(杨坚三子)子杨浩为天子。
已经有了一个天子,现在又立了一个,杨桐随即意识到这就是杀身之祸,即“招怀”了瓦岗军的首领李密。李密一看,杨侗是“正统”,我这等于是被朝廷“招安”啊,于是立即遣人请降,并出兵对付宇文化及。
好景不长!眼见隋室没落,杨侗的“洛阳团队”核心成员,手卧重兵的郑王王世充起了反心,遣大臣“入见曰”:
“天命不长,郑王功德甚盛,愿陛下揖让告禅,尊唐、虞之际。”
这就是赤裸裸的逼迫杨侗让位啊!杨侗当然不高兴,毕竟自己也才没做几天天子,于是严辞拒绝了臣子们的“逼宫”。
王世充要比宇文化及聪明地多,没有像他一样直接弑杀天子,而是又派人对杨侗讲:
“现在天下尚未安定,需要有能力的长者(指王世充)出面。等到四海安定以后,再立你为明君不好吗?若此,我一定会遵守承诺的。”
王世充第二次上书给足了杨侗面子,如果杨侗再不接受,恐怕就会有杀身之祸了。王世充手握兵权,杨侗“光杆司令”一个,自然不是对手。
最后,杨侗迫不得已,“逊位于世充,遂被幽于含凉殿”。
然而,幽禁才仅仅是个开始,一个月后,王世充命人鸩杀了杨侗,是年为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至此,太子杨昭一脉没落,除了杨侑有一个族子杨行基嗣爵以外,杨和杨侗的子嗣如何,史书均无明确记载,大概率是无后了。
聊完杨昭,我们再来看其弟杨和杨杲一脉
杨“字世,小字阿孩。美容仪,疏眉目,少为高祖所爱,进封齐王,增邑四千户”。
如果不是哥哥杨昭英年早逝,可能杨这一辈子也就是个“齐王”而已。显然,哥哥一死,杨的机会便来了,“朝野注望,咸以当嗣”。
杨广也对自己的二儿子抱以厚望,“敕吏部尚书牛弘妙选官属,公卿由是多进子弟”。
这种情况下的人,很容易“飘”,杨也不例外,“以是骄恣,昵近小人,所为多不法”。不久,杨就因为一些事而得罪了杨广。
有一次,杨广的姐姐乐平公主杨丽华给杨广介绍了一个美女,“言柳氏女美”,可是杨广竟然“未有所得”。
杨丽华寻思,可能是皇帝不中意吧,于是转手就把这个女人介绍给了齐王杨,杨倒是不客气,“纳之”。
可过了些日子,杨广竟然问姐姐那个柳氏女哪去了。杨丽华不敢隐瞒,便说在杨府上。
杨广一听就不高兴了,我是皇帝啊,你这个做儿子的,怎么能跟我抢女人呢?
由是,杨广“不悦”。
又有一次,杨跟随杨广前往汾阳宫狩猎。杨“大获麋鹿以献”,而杨广的队伍则啥都没捞着,这使得杨广“好没面子”,于是便问“从官”是怎么回事。“从官”们说是野兽们为“杨左右所恶,兽不得前”。
杨广得知详情以后,忍无可忍,遂“发怒,求罪失”。
上面已经提过杨“所为多不法”,现在皇帝要找你的罪过,那还不是很容易?
其时,杨考虑到哥哥杨昭还有三个儿子,“恐不得立,阴挟左道为压胜”。
“压胜”这种事,历来为皇家所忌讳,你现在竟然对自己的亲侄子行“压胜”之术,这令到杨广愤怒,一怒之下,便把杨身边的“宠臣”杀了个精光。
杨呢?
考虑到杨杲年幼,杨广对侍臣说:
“我现在就杨这一个儿子了,不然,我就把他杀了以谢天下。”
就这样,杨免于一死,但“恩宠日衰,虽为京官,不复关预时政”,退出了大隋的政治舞台。
武德元年(618年),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后,杨以及他的两个儿子也受到了诛杀。
值得一提的是,宇文化及叛乱之初,杨广还以为是杨发动的叛乱,阴谋夺权;而杨就更倒霉,临死之前还以为是杨广对他下的手想来,这父子俩也只能是去到阴间释惑了。
杨虽死,但他还有一个名为杨政道的遗腹子在世。
后来,阴差阳错,杨政道和奶奶萧皇后得以北上投奔突厥。突厥处罗可汗立其为“隋王”,“中国人没入北蕃者,悉配之以为部落,以定襄城处之”。
再后来,李世民贞观年间,杨政道回归大唐,“授员外散骑侍郎”。
至此,杨一脉虽然没落,但好在子嗣未绝,依然可以延续下去。
相比杨,赵王杨杲就悲惨地多了,小小年纪就没了性命。
杨杲“小字季子。聪令,美仪容。年七岁,以大业九年封赵王”。
杨杲这孩子很有文才华,杨广“有所制词赋,杲多能诵之”,而且非常孝顺,见到杨广身体不适“不进膳”时,他“亦终日不食”。因此,杨杲也是深受杨广喜爱。
宇文化及弑杀杨广的时候,他就在杨广旁边,被一并诛杀,时年十二岁。
到这里,杨广三个儿子及其后代的情况就全部讲完了,总起来看,他们的命运都不是太好,特别是长子杨昭的三个儿子都未得善终,实在是令人唏嘘。
最后,我们来看杨广的两个女儿南阳公主和李世民妃杨氏
南阳公主是杨广的长女,母为萧皇后。
南阳公主“美凤仪,有志杰,造次必以礼”。
十四岁(约599年)时,南阳公主嫁给了许国公宇文述的三子宇文士及他的两个哥哥即为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是的,没错,就是他俩弑杀了隋炀帝,大家可以从中看出这种复杂关系。
宇文化及江都“弑逆”以后,遂携隋宫室北上,这里边既有萧皇后,也有南阳公主。
不过,也该他倒霉,宇文化及在抵达聊城(今山东聊城)以后,遭到了夏王窦建德的进攻,并惨败被俘。是以,萧皇后南阳公主等隋朝宫室们又落到了窦建德的手中。
窦建德便趁机“接见”了这些隋朝宫室们。大家都是女眷,跟一个“叛军”首领会面,自然是十分害怕,唯有南阳公主“神色自若”。
窦建德与之交谈时,“主陈国破家亡,不能报怨雪耻,泪下盈襟,声辞不辍,情理至切。”这使得窦建德和“观听者莫不为之动容损涕,咸肃然敬异焉”。
是时,窦建德准备将宇文化及、宇文智及等“谋逆”之人一并诛杀,斩草除根。这里边也包括宇文士及和南阳公主之子年仅十岁的宇文禅师。
或许是南阳公主之前的说辞“感化”了窦建德,窦建德决定“网开一面”,遂派虎贲郎将於士澄劝说南阳公主:
“……您的儿子,按法也要从坐诛杀。如果您不愿意,说一句,我们也可以留着他的性命。”
这本身是窦建德给南阳公主的一次机会,只要她说两句,就可以保住儿子的性命,不料她却说:
“虎贲你原来也是隋朝贵臣,你想杀就杀,这种事又何必多问呢?”
见到公主的答复如此决绝,窦建德“竟杀之”。
就这样,年幼的宇文禅师丢了性命。
或许,有朋友问,为什么南阳公主就不能服个软呢?
这可能还是源于其内心的仇恨。毕竟,宇文家族弑杀了自己的父亲杨广,而宇文禅师又是宇文家族的后人至少在她眼里是,她已经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
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当时宇文士及并不在聊城,而是早就“开溜”,“自济北西归大唐”。所以,宇文士及并没有受到窦建德的诛杀。
两年后(621年),秦王李世民攻克洛阳,俘获夏王窦建德,以及原有的隋朝宫室。宇文士及也参与了这场战事,因此得以和南阳公主在洛阳相见。
宇文士及希望和公主复合,“请复为夫妇”,然而却遭到了公主的拒绝:
“我跟你有仇,现在之所以没用刀子杀了你,就是看在‘谋逆’那天,你不知情的份上。”
宇文士及确实对于哥哥们弑杀杨广之事不知情,但见妻子如此说,他还是想坚持坚持,于是又“固请”。
可这激怒了南阳公主:“等我死了,咱们再见吧?”
南阳公主这话说得是太重了!宇文士及一看,“知不可屈,乃拜辞而去。”
之后,南阳公主看破红尘,出家为尼去了……
至此,南阳公主一脉彻底没落。
除南阳公主外,杨广还有一个女儿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为唐太宗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之母。
这个杨妃大约是在李世民攻克洛阳后(621年)被“罚没掖亭”,之后,又被李世民选入宫中的。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治被立太子,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对他的态度似乎有点问题,一度认为其“仁弱”!他曾对长孙无忌说:
“你劝我立稚奴(李治小字),可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社稷,该咋办?我觉得吴王李恪很像我,我打算改立他,你觉得怎么样?”
李恪于武德三年(620)“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以年幼不之官。十年,又徙封吴王……”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但和吴王李恪没有血缘关系。所谓“娘亲舅大”,于是当长孙无忌听到李世民打算废掉李治改立李恪时,坚决反对。
李世民无奈,也只得放弃了这个想法。
但,这次谈话最终还是传到了李恪的耳朵里,使得他对长孙无忌“深恶之”!
双方由此结下了“梁子”!
永徽三年(652),“房遗爱谋反案”爆发!长孙无忌抓住机会,将李恪牵扯其中!
明年(653年),吴王李恪因此“被赐自杀”,年仅34岁。
李恪“谋反”,顺带着把弟弟李也牵连进来,导致其被“黜为庶人,徙居巴州。寻改为涪陵王,乾封二年薨。”
至此,杨氏一脉也彻底没落。
由上可知,杨广女儿这一脉的运数也不佳:南阳公主儿子被诛杀,婚姻破裂,自己则遁世出家;杨氏的儿子们则由于李世民的一句“类己”而受到牵连,就更加不值。
小结:
综合来看,杨广的后代们,无论是儿女辈,还得孙子辈,其命运大多凄惨,令人唏嘘。这是否是命中注定?我们不得而知。如此,也就难怪,古今中外,有那么多人不愿意出身皇家了。
大家以为然否?
参考:《资治通鉴》、《隋书》、《旧唐书》,(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