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
1.周武王姬发姬发继承父亲遗志,约于前1044年消灭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2.周成王姬诵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
3.周康王姬钊即位后,在召公、毕公高辅佐之下,继续推行周成王的政策,进一步加强统治,同时,先后平定东夷大反,北征略地,并且西伐鬼方。
4.周宣王姬姓静,周厉王姬胡之子,西周第十一代君主,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
昏君:
1.周夷王姬燮西周第九代国王。周夷王在位时期,周王室处于衰落阶段,周夷王曾听信谗言,烹杀齐哀公。
2.周厉王姬胡西周第十位君主。周厉王在位期间,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致使百姓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逃到彘地,最终死于彘地,谥号厉王。
3.周幽王姬宫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周幽王贪婪腐败,不问政事,任用虢石父为卿士,执掌政事。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于是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1046-前771为西周前770-前256年为东周共800多年。由于周朝是分封制,后期地方诸侯越来越拽,这时的场景叫春秋,战国,主演就是齐,楚,秦等这些诸侯国。所以像大众熟知的,一般周朝少谈到昏君。对了,只记得个厉王名声不太好
西安自古帝王都,13王朝在此建都,13朝历代皇帝是谁?
自己看
西安十三朝: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加上东汉(汉献帝6年)、西晋(晋愍帝4年)。
共1200年。也有1077年之说,这是去掉了秦国惠文王到秦始皇登基之前的近百年与秦孝公迁都到栎阳(今西安阎良区)的三十多年(因为这130年左右属于秦国未统一,不是秦朝,不算做朝代。)
一般宣传时以最为有名的西周、秦、西汉、隋、唐为主。其余为割据政权和国祚不足五十年的朝代。
唐代政书《通典》就已经明确记载了建都西安的十三朝。
当然,也有洛阳的网友对于其中的西周、秦、唐有质疑,他们固执的认为西周周成王营建雒邑,迁都洛阳了,他们洛阳也是西周首都。秦的都城叫咸阳,跟西安无关应该是今天咸阳市。唐朝玄宗之前的皇帝隔上三五年会去洛阳小住两三个月,这是迁都,所以洛阳应是首都。[捂脸]
对于这种毫无依据的质疑,原本不必理会,因为历史学家和教科书没有任何一个会在意洛阳网友这种胡乱说法,但我认为还是要回应一下的,毕竟维护历史的真实性,是每个人还好历史的人应该做的。
首先:西周,周文建丰京,周武王灭商后又在丰京的东边隔着河建了新的都城镐京。自此镐京成为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成王即位初,周公辅政,在旧商之地设置“三监”监管殷商遗民,结果“三监”不服周公,竟然和殷商遗民联合起来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叛乱平息后,周成王深刻认识到,河南地区林立的诸侯国距离首都镐京较远,周王室管控比较困难,但周成王又不愿意将自己放在诸侯国林立、殷商遗民环绕的河南地区,于是分陕而治。在关中东大门口,又是诸侯国群的中间选了块地方建造了洛阳,并将洛阳设置为陪都,将殷戎顽民集中监押在洛阳,派周八师驻守监押殷戎顽民,同时震慑河南地区林立的诸侯国。怕这些诸侯国不服周公再次叛乱。于是将象征天子的九鼎迁到洛阳,代表周天子在此,替周公撑腰,九鼎就类似尚方宝剑。而周天子继续坐镇首都镐京。所以洛阳在西周其实就是陪都和军事重镇,替周天子看管殷戎顽民和关中地区东大门。
接下来说秦咸阳。
秦代指统一前的秦国和统一后的秦朝。
秦代的咸阳很大包含今天的西安和今天的咸阳,秦咸阳城横跨渭河南北两岸。1953年,咸阳从西安市内独立出去成为今天的咸阳市。
秦国的中期首都在今天的咸阳市内,秦孝公时迁都栎阳(西安阎良区),四十年后迁回秦咸阳(今咸阳市窑店一带),秦惠文王到秦庄襄王时期秦咸阳城的政治中心从渭河以北的咸阳宫(今咸阳境内)转移到了渭河南岸的章台宫(今西安市未央区),直到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到秦朝灭亡。著名的“荆轲刺秦王”“完璧归赵”就发生在章台宫。西汉建立后又在秦章台宫、兴乐宫基础上建了未央宫,并将周围扩建成了汉长安城。因此说咸阳和长安、常安、丰京、镐京都是西安的曾用名。
唐朝都不必多说。唐朝289年,长安作为首都286年,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3年唐朝灭亡。至今找不到任何教科书或者权威历史学家说洛阳是唐朝首都的。洛阳在唐朝仅仅做过80年左右的陪都和3年的首都,洛阳的宫殿也是行宫级别的。洛阳在唐朝最高光的时刻应该是武周时期的15年,武周时期洛阳非常受宠,因为武则天不敢回长安,她要远离关陇集团,庐陵王等人要杀她,她在长安害死太多的皇室成员。所以只能迁居陪都洛阳,虽然升级洛阳为神都,其实也就是嫔妃变成皇贵妃,依旧是陪都身份。法定京师依旧是长安。
现在看看洛阳宣传的13朝。
夏(毫无依据)、商(毫无依据)、西周(陪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从开封迁都洛阳3年)、后晋(从开封迁都洛阳3年)、后唐。
夏、商国都在哪个省至今还是未知数,仅安阳被认定为商朝最后一座都城。洛阳网友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首都,但这毫无依据,连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队长许宏都不认可,国家文物局更是要求二里头遗址博物馆不使用夏都二字。但洛阳顶着压力强行使用夏都进行宣传。教科书之前也写着“在河南偃师发现一处很可能是夏朝晚期都城的二里头遗址”。一年后也改成“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一处遗存”。
全国夏时代遗址很多,甚至有的从年代到规模和先进程度远超二里头,脸皮要学着洛阳一样厚,都可以用夏都自称了?比如西安的刚发现的太平遗址、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石峁遗址。都可自称夏都了。
西周和隋唐的洛阳是陪都,洛阳的建都史是从东周开始。
洛阳的曹魏与西安的新莽属于同一种,都是权臣篡位,不同的是曹魏43年国祚,但属于割据政权。新莽15年国祚,但属于全国性政权。
洛阳的唐(昭宗3年)、与西安的东汉(汉献帝6年)、西晋(晋愍帝4年),也是同类型。
洛阳的北魏、后唐、后梁(迁都洛阳3年)后晋(迁都洛阳1年)与西安的前秦、前赵、北周、后秦、西魏属于同类型,都是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不同的是,洛阳的后梁和后晋国都在洛阳的时间太短。
综合来看,洛阳水分非常大。如果去掉建都时间低于五年的短命政权,去掉做陪都的朝代、去掉尚无定论的夏、商。
西安建都朝代:西周、秦、西汉、新莽、前秦、后秦、前赵、北周、西魏、隋、唐。十一朝。(去掉西晋和东汉)
洛阳:东周、东汉、西晋、北魏、后唐。五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