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历代帝王的贡献排名我认为第一位的是周公旦
1,思想解放,扭转殷商时代野蛮的”人殉”制度
因应殷商时代帝王以敬神为目的的杀人祭祀,提出“兹在德,敬在周,其维天命,王其敬命。“进一步提出”敬天保民”、“明德慎罚”,
“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周公用“民情可见”的观点解释天命,把天命理解为可以认识的客体。把帝王的敬鬼神变为敬天保民。这是汉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关键的一步。
在后世出土的商朝甲骨中,记录人殉人祭的甲骨数量可达1350片,卜辞达1992条。从殷商建立到灭亡的数百年间,根据甲骨文可考的人祭数量多达14000余人。
实际出土的更多在安阳武官村殷墟工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
《礼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周公“制礼”则是为了满足安排祭祀秩序的需要,根据血缘关系和等级身份,分别制定尊卑之间,长幼之间,亲疏之间各自的不同行为规范。
在春秋时代,祭祀已经普遍用俑来代替,孔子还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提出“民为贵”的思想。
2,提出帝王应当正确对待批评
周公认为,小人的怨詈,往往产生于为政者的失政,如果为政者相率欺诈,小人则人怨詈,明哲的统治者就是要善于从小人的怨詈中闻知已过,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过错。“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尚书康诰》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是难能可贵的“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帝王能够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是其兴也勃焉的重要条件,可惜在流传中,上半部分没有了。下面更是一片歌功颂德。周成为“八百载,最长久”是有其原因的。
3,周公的高尚道德和文治武功,前人之述备矣。不再赘述。
4,周公是否属于帝王?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第二位汉文帝
西汉王朝的汉文帝刘恒崇尚勤政节俭、以仁德治天下。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其性又节俭,故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财而罢建露台;因怜吏卒输送之劳而令列侯归于封国,不须留于长安奉朝请;借缇萦救父之事而下诏废肉刑;又诏罢天下田租。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文教大兴,国力日益强盛是历代封建王朝中第一个在全国全免田租的皇帝;开创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对边疆,彻底招安赵佗称臣;对待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
对匈奴,他施行屯垦戍边、固边强国之策,以守为主。匈奴过于猖獗时,他曾大举御驾亲征,致使匈奴败退千里。
道德方面,汉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是二十四孝图中唯一人选的帝王。
改革家进行的“四废一倡”改革,即
1、废除“连坐法”
2、废除“诽谤罪”
3、废除“秘祝官”
4、废除“肉刑”
5、提倡薄葬
文帝英年早逝,可在弥留之际还再三嘱咐对他薄葬,由守孝三年改为三天,至今,他的坟墓仍是西汉汉墓群中最小的一个,他的墓穴中只有陶器,没有任何金银珠宝,他身体力行,开启了勤政爱民的一代先风。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所以,其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曾国藩评价:天下惟诚不可掩,汉文帝之谦让,其出于至诚者乎!……盖其德为三代后仅见之贤主,而其心则自愧不称帝王之职而已矣
在汉文帝时代,父母去世子女守孝三年,需要“庐墓”即在墓地住宿。今天的孔子墓西侧仍然有子贡庐墓处。《水经注泗水》:“今泗水南有夫子冢……即子贡庐墓处也。”
三年庐墓成本很高,时间很长。以致有在庐墓期间生子的,助长了言不由衷的特色。汉文帝下令改革为三天,节约了成本,为生前“厚养”提供了条件,我们今天仍然受此恩惠。
第三位刘裕(南朝刘宋开国皇帝)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在军事上开创步车联合击败游牧民族骑兵的先例,“却月阵”以近2700名步兵破魏军3万多骑兵,显示了军事创新强大的威力。
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北伐成功占领长安的指挥者。辛弃疾称赞“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自幼家贫,初为北府军低级将领(参军)。自隆安三年(399年)后,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使其全境归附。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废除苛法,亲自听讼,振兴教育,策试诸州郡秀才,举善旌贤,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明人李贽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也有“南朝第一帝”之称。
辛弃疾称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第四位唐太宗李世民
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让各民族融洽相处,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对内能够包容魏征等等直谏之士,对外能够包容万国,成就贞观之治难得.
第五位宋仁宗赵祯,达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顶峰
1,比唐太宗更加能够包容直谏之士
谏臣包拯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未予以怪罪。有一次,包拯反对任命仁宗宠妃张氏(即温成皇后)的伯父张尧佐为三司使,赵祯便改命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对,带领七名言官与赵祯理论。赵祯最终采纳了言官的建议。他回到后宫后,对张氏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赵祯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在封建时代,算是很难得的。因此,他被历史学家称誉为“守成贤主”。赵祯一朝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争取意见的做法.
2,坚持改革锐意进取
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授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等为谏官锐意进取。九月,在赵祯的责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项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赵祯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
后来又有的王安石变法
3,文人政治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和而不同”的庆历士风得以涵咏和张扬。宋仁宗嘉(1056年-1063年)年间,富弼为相,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学为侍讲,集天下之望。当时士大夫相传道:“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人才大面积出现比如欧阳修、范仲淹、富弼,胡瑗等人,包括日后扬名天下的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也是在仁宗年间展露锋芒的。还有撰写《武经总要》的丞相曾公亮。
有历史学家评论:宋兴一百五十余载矣,号称太平,飨出现国长久,遗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庆历、嘉佑之治为本朝甚盛之时,远过汉唐,几有三代之风
乾隆帝曾说,有三个帝王,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逝世消息传出后,大宋举国悲痛,据《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由于给仁宗烧纸钱的人太多,家家披麻戴孝,全国各地都是烟雾缭绕,一时之间甚至不见天日。辽道宗耶律洪基得知后,对着宋朝使臣嚎啕大哭,还下诏要在辽国给仁宗皇帝建一座衣冠冢。
最后说明,这个排名没有包括开国皇帝,在下认为,中国在秦汉以来,进步不大,所谓开国,不过是开辟一家一户的事业罢了,然后一代一代推倒重来.这个排名主要以对待人民的态度和社会效果.来排序。
不论强盛,论对后世社会的贡献排名以及影响力
第1名、始皇帝:统一文字废封国统一货币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统一秦国思想修建长城修建灵渠北击匈奴
第二名、隋炀帝:完成南北统一修建大运河开创科举
第三名、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击败匈奴让中国从此有了民族精神。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第四名、成吉思汗:这哥们儿就不多说了,功绩没有。但是他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上帝之鞭。让版图成为世界最大!
第五名、唐太宗:贞观之治不是瞎吹的,让中华民族成为世界最强。万国来朝。尊为天朝。
第六名、宋太祖:修建福田院居养院慈幼居安老坊养济院安济坊提倡以文治国,让宋代成为我们国家有史以来最强盛的时代。
第七名、明成祖:开通海上丝绸编修永乐大典永乐之治出自他的努力,15世纪初明朝经济,文化趋向繁荣.中华文明远播海外的辉煌时期
第八名、康熙:鞑子皇帝收台湾逐沙俄治蒙古他的功绩还是有目共睹的
第九名、明太祖:这哥们儿很凶残。但是人家对老百姓好。开创了洪武之治,修建预备仓让穷人有饭吃。让贪官污吏胆寒
第十名、武则天:第一位女性皇帝,对贞观盛世与开元盛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后面的如,刘邦刘秀乾隆等一大批优秀的帝王就不一一评价。从第十二位后对历史贡献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