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东汉比较贤明的皇帝有几个?

东汉比较贤明的皇帝有几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290 更新时间:2023/12/19 12:34:01

导读:谢谢邀请,可这个贤明的标准因人而异。东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13位帝王。如果用自己的眼光判读的话,我认为也就前三位帝王: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了。从章帝以后,东汉政权操于外戚甚至宦官之手再无雄才大略的君主。

光武帝刘秀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新朝时期,刘秀和其他起义军一样反新自立。经过长年征战,消灭诸侯一统天下。这是赫赫战功,谥号中一个武字突出了刘秀最大的功绩。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改革官制,精简结构;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大兴儒学、推崇气节。这些措施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尤其是提倡节俭这点很难得,后宫没那么多嫔妃。在修建自己的陵墓的时候特意嘱咐面积不要大,随葬也不要金银珠宝。说到做到,刘秀63岁去世的时候谦虚的称自己无益于百姓诏令薄葬。

汉明帝刘庄《后汉书》描述明帝生平说:“显宗丕承,业业兢兢。危心恭德,政察奸胜。备章朝物,省薄坟陵”。刘庄即位后继续执行了光武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他招抚流民,救济贫农;兴修水利,使得吏治清明,境内安定。使平民能够安居乐业。而且他非常勤奋,史载“乙更尽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到明帝晚年,朝廷人口增长了50%。这个数字明明白白的告诉了世人,刘庄的皇帝做的多么成功。对外派窦固击败北匈奴,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府,再次把大汉之威远播西域。他励精图治,对内的文治、对外的武功与父亲光武帝相比毫不逊色,为东汉王朝的鼎盛时期“明章之治”打下坚实基础。死后谥号明帝:所谓“照临四方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贤致远曰明”、“内治和理曰明”。古代帝王想获得一个明字的谥号来对自己的一生评价盖棺定论是非常难得的。汉明帝刘庄是我国历代帝王中第一个以明做谥号的皇帝,可见其贤明。

汉章帝刘章帝刘为人宽厚仁慈还孝顺。继位后继续延续武帝、明帝时期的经济政策,进一步休养生息。他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所以在位期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国力进一步提升,为东汉布威于大漠和西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父亲统治时期合成明章之治。但是就是因为他的孝顺忘记了光武帝的规矩“外戚不得封侯当政”,为后来的外戚专权埋下了祸根。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东汉14帝有谥号的11位,有庙号的只有3位,东汉皇帝为何集体阳痿?

东汉经历195年,八世十四帝。一般情况下,末世王朝才可能出线皇帝“疲软”的状态,可是东汉除了头三位皇帝,基本都是软踏踏地生活了一辈子。这个结果导致东汉王朝,成了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正朔王朝,其后只有五十年历史的三国,反而被后人津津乐道。

谥号是皇帝驾崩后,由大臣们根据皇帝的表现,对其一生作出的评价,分为表扬型(美谥)、批评型(恶谥)和中性(平谥)。

庙号是皇帝驾崩后,被供奉于祭庙,接受祭祀时的称呼。庙号称呼相对固定,一般第一代称祖,以后各代称宗。

加谥号虽然存在被“恶谥”的风险(比如汉灵帝的“灵”),但是至少标志着帝位是被承认的,如果一位皇帝连恶谥都拿不到,说明不被承认。

庙号更尊贵,一般只对有突出贡献的皇帝,才加庙号。有没有庙号地位差距显著,有庙号的单独建庙祭祀,无庙号的只能在别人的祭庙里放一块灵位。打个比方,将来他们接受后人祭祀时,有庙号的皇帝相当于坐正席吃供奉,没庙号的只能坐犄角旮旯里吃剩菜。

我们看一下东汉十四帝,到底疲软到什么程度。

东汉十四帝谥号、庙号列表1.刘秀,谥号“光武”,庙号“世祖”,在位32年;2.刘庄,谥号“明”,庙号“显宗”,在位18年,刘秀之子;3.刘,谥号“章”,庙号“肃宗”,在位13年,刘庄之子;4.刘肇,谥号“和”,庙号“穆宗”,在位17年,刘之子,汉献帝时被剥夺庙号;5.刘隆,谥号“殇”,无庙号,在位7个月,刘肇之子;6.刘祜,谥号“安”,庙号“恭宗”,在位19年,清河王刘庆之子,汉献帝时被剥夺庙号;7.刘懿,无谥号,无庙号,在位7个月,济北王刘寿之子;

8.刘保,谥号“顺”,庙号“敬宗”,在位19年,刘祜之子,汉献帝时被剥夺庙号;9.刘炳,谥号“冲”,无庙号,在位4个月,刘保之子;10.刘缵,谥号“质”,无庙号,在位1年,渤海王刘鸿之子;11.刘志,谥号“桓”,庙号“威宗”,在位22年,平原王刘翼之子,汉献帝时被剥夺庙号;12.刘宏,谥号“灵”,无庙号,在位21年,解渎亭侯刘苌之子;13.刘辩,无谥号,无庙号,在位4个月,刘宏之子;14.刘协,谥号“献”,无庙号,在位31年,刘宏之子。

十四位皇帝中,刘懿和刘辩无谥号。原本有七位皇帝获得庙号,基本可以凑成一桌,可惜刚上菜,就有四位被轰出酒席,仅剩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祖孙三人独享。

没有获得谥号的两位皇帝,由于在位时间太短,情有可原,可是获得的庙号被剥夺,实在罕见。相当于上了酒席被人轰出来,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东汉皇帝集体疲软的表现仔细看看东汉皇帝们疲软的表现,才明白他们被轰出来一点也不意外,估计被轰下来,他们照样可以理直气壮地,在犄角旮旯里抢食。

1.外戚专权

东汉即位时年龄大多很小,有四位一岁左右即位。除了前三位皇帝,其后十一位皇帝,即位时年龄最大的汉桓帝,也只有十四岁。这种情况下,大权几乎完全落入皇太后手中,当然皇太后背后就是外戚势力。

东汉的历史,提到皇帝很多人不知道是谁,但是提到几大外戚家族,比如窦氏、梁氏、邓氏,个个大名鼎鼎。

比如汉和帝在位十八年,权力掌握在彰德太后梁氏,和她的哥哥窦宪手中。汉安帝在位十九年,有十五年时间权力掌握在和熹太后邓绥手中。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二十余年间,大权掌握在梁氏手中,大将军梁翼甚至毒杀了汉质帝。

总之,东汉皇帝基本都是外戚之家的傀儡。

2.宦官作乱

中国历史上的宦官,除了唐朝就属东汉最牛。东汉一朝,不断发生宦官作乱事件。比如汉安帝自己是有儿子的(刘保),却被宦官阎显、江京等人搞废了,拥立了济北王刘寿的儿子刘懿。刘懿死后,孙程等二十名宦官,发动政变,把废了的刘保扶上皇位。

东汉的灭亡,标志性事件就是宦官张让等人的“十常侍之乱”,从此东汉彻底干碎了。

3.豪门秉政

南北朝时期的门阀集团,就是始于东汉的士族豪门集团。整个东汉的历史,都可以看做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历史,外戚无一例外地最后与豪门士族集团融合。

豪门士族集团相当复杂,他们既要与宦官集团争权夺利,还要展开内部的厮杀。比如前期的窦氏、梁氏,后期的杨氏、袁氏等。与宦官集团、外戚势力,多少还能对皇权形成依赖不同,豪门集团与皇权之间,是赤裸裸的斗争。

桓灵时期的党锢之祸,就来自于此。

4.外患频仍

东汉的孱弱,另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外患不断,西羌、匈奴、西域诸国,甚至西南夷轮番蹂躏东汉帝国。

东汉一朝,始终疲于边境用兵,四处扑火,却怎么也扑不灭,一度战火直接烧到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最后整个西域丢了,西羌等于独立王国,连归顺的南匈奴也反复背叛。

所以,东汉帝国都显得很疲软,完全没有光武帝的英姿勃发,皇帝们痿得不忍目视。

东汉皇帝为何集体疲软

有果必有因,东汉帝国也是马上得天下,刘秀的子孙们为何都活得像鼹鼠呢?

1.刘秀当年留下的三个后遗症

第一个责任就是开国皇帝刘秀,他留下的后遗症难逃诟病。

①士族豪门集团势力强大

刘秀得天下的速度堪称奇迹,他从更始元年十月,获得北巡机会放单飞开始,到更始三年六月登基称帝,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从打工仔到董事长。

这个奇迹不是凭空而来,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刘秀的政治才华,他创造性地架构了,皇权与豪门士族集团共治天下的“股份制”模式。由此,刘秀获得了豪门集团的追捧,纷纷以私家武装入股,迅速堆出了东汉帝国。

对刘秀来说,选择豪门集团是政治智慧,但客观上给子孙后代带来麻烦,导致皇权始终不独立,始终受到豪门士族掣肘。

比如,几大外戚都是功臣集团成员。邓氏是邓禹后人,梁氏是梁统后人,窦氏是窦融后人,阴氏是阴识后人,马氏是马援后人,耿氏是耿况后,他们才是东汉帝国的政治基础。

②对外政策偏软

光武帝刘秀被喻为战神,军事实力超群。可是刘秀又是一个反战分子,十几年的军事生涯,让他厌倦,战争导致的国力衰退,让他急于恢复重建。

从刘秀当时的客观环境来看,似乎也无可挑剔,可是也埋下了对外疲软的祸根。刘秀在位期间,面对匈奴和西域的挑衅,大多采取容忍的态度,多次拒绝大臣们出兵的请求。甚至西域诸国主动请求恢复西域都护府,都被刘秀拒绝了。

③权力中枢归于尚书台

刘秀就是个超人,他在位期间军事和行政一把抓,成立尚书台,直接把三公干成荣誉职务。本来他希望通过尚书台,实现皇权独裁。问题是他的子孙们没他那个能力,权力集中于尚书台,导致尚书台失去外朝掣肘,反过来却制约了皇权。

2.皇权培植宦官势力,加剧了皇权衰弱

上一条是祖宗留下的后遗症,这一条则是后辈自作孽。

因为皇权始终受到豪门集团掣肘,乃至外戚势力干预,皇帝们就把目光转向“最可爱的人”宦官。宦官整天跟皇帝们生活在一起,感情深厚,不光皇帝,连掌权的太后们也都喜欢用太监。在他们眼里,太监不光亲近,而且无害,天生就是皇权的附庸。

由此,宦官势力迅速膨胀,到桓灵时期,宦官们几乎成了皇帝的打手,假借皇权一边替皇帝打击政敌,一边肆无忌惮地营私舞弊。

东汉宦官的地位,让人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比如公开承认他们可以收养儿子,默许他们可以娶妻,允许他们在父母去世后有丁忧的权利,可以担任高官,包括将军这样的要职。总之,宦官们几乎拉平了与朝官们的差距。

宦官的存在,表面上维护皇权,但实际上也危害了皇权,多次出现宦官政变就是明证。

3.天灾频发导致国力下滑

第一点怪祖宗,第二点怪自己,第三点则是怪老天,东汉自和帝之后,又进入新一轮灾变期。

中国自从西汉末年开始,就进入漫长的冰寒期(学者称“两汉宇宙期”),各种天灾不断。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汉灭亡,新朝灭亡都跟气候非常大的关系,而不完全是政治失误。

打开《后汉书》,天灾记录触目惊心,尤其是汉和帝时期,每年都要遭遇大规模灾变,动辄波及几十个郡国的旱灾、蝗灾、洪灾、雹灾、风灾、地震,严重的时候,连京师洛阳都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和熹邓太后掌权期间,带头垂范,把上林苑、广成苑的皇家鹰犬全部卖掉,把林园土地发给老百姓种植,禁止地方官进贡,皇家紧衣缩食,甚至卖官鬻爵获取粮食,才艰难度过最困难的十几年。

在天灾面前,国力大幅下滑,皇权也不得不对老天低头。我们今天指责东汉卖官鬻爵,可是不这么做,难道眼看国库空虚,没有粮食去赈灾?家穷主人腰杆不直,国穷皇帝疲软!

结束语以上分析可知,东汉皇权疲软,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当时的客观环境,甚至气候等非人为因素左右。更主要的还是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注定了皇权要遭遇崛起的豪门集团挑战,从而引发皇权与豪门士族、外戚、宦官之间的斗争。

很显然,皇权个体的孱弱,根本不是这几派势力的对手,更何况皇帝们大多是才脱离奶香的娃娃,想硬还不到时候!

假如这些可怜的东汉“奶娃”们,看到明清时候的皇帝,估计忍不住哭了:都是皇帝,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东汉起码在我的脑海里就没有什么存在感,唯一给我留点印象的除了刘秀就是刘协了!前者因为是开国皇帝,后者因为三国演义!

一,东汉为什么会烂掉要从根子上找原因!打天下离不开兄弟,但是坐天下自己就可以,刘秀是个仁义的皇帝,不像老朱,一旦坐稳了皇帝位就把手下全歼了!将来儿子孙子即位没有老家伙干政乱政!更不会被傀儡被控制!

二,刘秀的东汉是地主豪强的股份制东汉,所以当刘秀活着的时候还能镇得住,一旦老董事长不在了,就不好管理了!

三,以上两点导致的后果就是,东汉被外戚和豪强地主控制,特别是在皇帝的选择上都是一些二皇帝孙皇帝,有没有西汉霍光那样的忠臣,小皇帝完全被摆布被傀儡一代不如一代!

这样的朝代能有什么雄主出现呢?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哪位一统开国的皇帝开国最难?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悠悠,一共历经了四百多个皇帝。朝代的更迭,无疑开国皇帝是最不容易的,这些开国皇帝中最难就是朱元璋和刘邦,因为他们能当上皇帝打破了太多的常规,或许连他自己都感到意外。古代的等级制度深入人心,人从出生身份地位便被划分好了。出生在权贵家,人生的走向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出生在了等级的低下的家庭,那

  • 古代中国,哪个朝代的皇帝最多?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汉朝吧,我猜的,毕竟西汉东汉加一起400多年,比其他朝代都长很多。两汉加一起将近30个皇帝,应该最多了,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皇帝换得很快,也挺多,但是不应该算是一个朝代,其他大一统王朝,唐,宋,元,明,清,皇帝都没有超过20个,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世宗宪皇帝高宗纯皇帝仁宗睿皇帝宣宗成

  •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皇帝,具体都有啥功绩名垂千古?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2、汉高祖(刘邦)揭竿而起,开国皇帝3、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4、汉文帝(刘恒)缇萦救父,文景之治5、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6、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7、汉昭帝(刘弗陵)因病而亡8、汉废帝(刘贺)汉朝最短命的皇帝9、汉哀帝(刘欣)“同志”

  • 1925年冯玉祥将末代皇帝溥仪逐出紫禁城,是否是历史上的进步行为呢?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1912年宣统退位后,小朝廷内外聚集着一批顽固复辟分子,这些复辟狂人像封建幽灵一样,顽固的蓄发留辫,不改前清衣冠,他们殚心竭虑,招朋引类,通气相求,同声相应,他们朝思暮想,怀着一心复辟的阴暗心理,极力诋毁共和,发泄他们对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的心头只恨。这些复辟分子既有前清王公贵族、前清遗老遗少,也有前清

  • 周朝有几个明君,几个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明君:1.周武王姬发姬发继承父亲遗志,约于前1044年消灭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2.周成王姬诵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3.周康王姬钊即

  • 从古至今历代帝王,对后世贡献以及影响排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感谢邀请历代帝王的贡献排名我认为第一位的是周公旦1,思想解放,扭转殷商时代野蛮的”人殉”制度因应殷商时代帝王以敬神为目的的杀人祭祀,提出“兹在德,敬在周,其维天命,王其敬命。“进一步提出”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周公用“民情可见”的观点解释天命,把天命理解为可以认

  • 南朝寿命最大,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谁?最后结局是怎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南北朝时期,北朝比较政权比较混乱,南朝相对比较“稳定”,也就是东晋和宋齐梁陈四朝。历时从公元317年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开始,标志着南北朝开始,到公元582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五胡乱华南北朝总计265年。而在南北朝期间在位时间最长的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萧衍,字叔达,(西汉相国萧何二十五世孙。我

  • 罗马帝国有哪些有作为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对中国的皇帝都比较了解,好的坏的都能随口说上几个。罗马帝国的皇帝恐怕了解的就少了,特别是有作为的。好像也没几个有作为的。屋大维奥古斯都屋大维是开国皇帝,也是罗马帝国最有作为的皇帝。他的名字叫屋大维,“奥古斯都”是“绝对权威及超越法规”的意思。从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执政期间,他是真没闲着。借用

  • 历史上真正称得上千古一帝的四位皇帝,北宋仁宗皇帝为何能入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拜托以后能不能别提这种招黑的问题了,好好一个宋仁宗就因为你这个问题被人骂的狗血淋头了。首先宋仁宗可从来没有称自己为千古一帝的。其次也没有任何权威专家或机构评出过什么四位千古一帝的,更没有说宋仁宗属于千古一帝。所以这个问题就不要给宋仁宗招黑了哈。宋仁宗是个好皇帝,更是个好人,这在历史上是少之又少的。都

  • 北宋有哪九个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太祖赵匡胤(927-976)960年称帝,在位17年太宗赵光义(939-997)真宗赵恒(968-1022)仁宗赵祯(1010-1063)英宗赵曙(1032-1067)神宗赵顼(1048-1085)哲宗赵煦(1076-1100)徽宗赵佶(1082-1135)钦宗赵恒(1100-1156)北宋历代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