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非无所作为,彼时中国并无那家门派独占鳌头,有时仁政,有时严法,在秦始皇时就有法家丶儒家之大辨论。
西汉初年,国力式微,朝廷提倡俭朴丶艰苦奋斗,为了给'国家争取建设时间,汉高祖外交上实行和亲政策,送美丽公主予匈奴,每年送些财帛给匈奴(变相朝贡)。
萧何临终,刘邦问其谁可继萧,萧何说非曹参不可,元老之一。曹之后王陵憨厚。再后陈平,然陈平有时剑走偏锋,需有人互补,周勃厚重,可作珠联璧合。
曹参做了丞相。首先提出萧规曹随“的无为思想,不是不作为,而是固守前规。停止一切学派混争,全力支持百姓耕荒,免百姓赋税。就是蹈光养晦丶埋头建设。
直到国家富强,开创了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国力更强盛。汉武帝于是不在无为而治“,而是为谋求东方霸业全面出击。
汉武帝废除和亲和朝贡,向匈奴宣战。提拔卫青和霍去病主动进攻。卫青首战告捷,又连连取胜。汉武帝将卫青提拔为大将军,率6路大军全线进攻,彻底击溃匈奴,西域尽落汉手。
在武的高唱凯歌返。汉武帝又在文的方面进行大辨论,最后拍板支持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在中国真正开始了信奉儒家做为国粹,进行孔孟之道治天下的封建礼教。
其实无为而治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在古代封建统治下,任何一种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为了治理国家和百姓的一种工具而已。汉初到汉武帝之前,曾经采用过道家思想治国,并不是代表着汉朝的统治有多好,还是这种思想相对于法家,更有利于统治天下黎民百姓。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这种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是遵循道的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加以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
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世,修身养性,都应该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
老子认为除了无为而治之外,统治者的一切行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所以这种思想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老百姓自由发展。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而对于那些符合道义的事情,还要必须有为。
但这种有为,必须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相当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这种做法在道家看来,是顺其自然,而不是人为所致,所以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规律,还会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陈平为什么会感叹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
陈平这辈子,最应该忏悔的,不是他计谋有多阴毒,而是他违背良心,杀了汉惠帝的几个儿子。在帮助刘邦打天下的时候,陈平的确是用了不少阴谋,但是两军交战,压根不能用道德来束缚。
陈平利用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件事我觉得陈平做的很对,当时项羽身边只有范增这么一位非常出众的谋士,只要有范增在,那么刘邦这边不管出什么计谋,都瞒不过范增。
所以刘邦要想战胜项羽,就必须要想办法除掉范增。想要杀掉范增是不可能的,毕竟他身边的守卫不比项羽少,所以陈平这个时候向刘邦要了一大笔钱。
他声称只要有钱,就能把这件事给办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确是这个道理。陈平花钱买通了项羽军营中的一些人,让他们传播范增要背叛项羽的流言。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史记》而且当项羽的使者来到刘邦阵营的时候,刘邦这边先是好就好肉地款待,可是当使者说自己是项羽派来的时候,刘邦立刻把好酒好菜给撤了,换上了普通的酒菜,还顺便说了一句,还以为你是范亚父派来的。
一两次这样项羽或许还不会怀疑范增,可是陈平手里的钱多啊,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压根就阻止不了。项羽终于还是怀疑范增了,范增一气之下想要离职,结果项羽居然批准了。
范增回家的路上就被活活气死了,真是想不到,就算范增看破了陈平的计谋,但他也没有办法,这才是反间计最可怕的地方。
陈平设计抓获韩信。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作用,所以韩信本人在建立汉朝以后,也因功被封为楚王。不过成为楚王的韩信十分骄纵,不少官员都偷偷上表说韩信有造反的可能。
这件事刘邦也比较苦恼,因为他打不过韩信,出兵讨伐必然要被反扑。所以他就请教陈平,陈平这个时候就告诉刘邦,去攻打韩信等于找死,就算是天子也打不过韩信。
但是天子有巡视天下的职责,陈平建议刘邦可以假借巡视天下的机会,到达陈州,会见各路诸侯。陈州就在楚国边境,韩信必然要前往。到时候直接将韩信给抓了就省事多了。
这个主意的确害人不浅,韩信到底有没有造反的迹象,当时是没有查清楚的。所以刘邦贸然把韩信给抓了,其实是担心韩信造反。
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柰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史记》结果这件事做成以后,韩信心里当然不服气,自然就有了造反的想法。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不管异姓诸侯王有没有造反的想法,刘邦都是非常反感的。所以刘邦除掉韩信,其实是早就萌生出来的想法,绝对不是因为韩信想要造反。
吕后去世以后,陈平和周勃诛杀吕后全家。吕后是大汉朝第二位实际掌权的领导人,所以吕后当权的时候,把自己家族的人都搞到朝廷里面来做官了。陈平当时十分低调,他就是担心被吕后给宰了,甚至向吕后邀宠。
等到吕后去世以后,陈平的嘴脸终于暴露出来了,他们发动政变,将后少帝赶下台,迎接汉文帝刘恒登基称帝。在这期间陈平等人诛杀了吕后全家所有人。
如果只诛杀吕家的人也就算了,他们连汉惠帝刘盈这一支的人都不放过。当时汉惠帝已经死了,吕后先后扶植起了两位少帝,前少帝已经被吕后自己给毒死了,后少帝才做了四年皇帝,被陈平给拿下了。
为了斩草除根,陈平索性声称汉惠帝是没有生育能力的,他所生的这几个孩子,其实都不是汉家子孙。这等于彻底否定了汉惠帝那几个儿子的继承权,甚至连封王的权力都没有。
这一招实在是太歹毒,这些可都是汉高帝刘邦的孙子,陈平难道真的下得去手?当然能,因为他要是不杀了这些诸侯王,那么陈平本人的子孙后代可能就要遭到这些诸侯王的打击报复。
人家是诸侯王,你说到底也不过只是一个侯爵,怎么可能斗得过诸侯王呢?而且没有推恩令之前的诸侯王,手里的权力那是相当大的。为了不祸及子孙,陈平只能出此下策。
陈平一生阴谋频出,对害死汉惠帝几个儿子抱有担心。陈平在迎立汉文帝刘恒的时候,原本以为他是最没有靠山的一个,所以陈平可以在这个时候成为朝中权臣。结果汉文帝本人就是他自己最大的靠山,那是一个狠角色。
所以陈平只能退居二线,他最担心其实就是汉文帝对他们家族的清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汉惠帝好歹是汉文帝的哥哥,汉惠帝的那些儿子,那就都是汉文帝的侄子。
你陈平杀掉了汉文帝这么多侄子,汉家血脉遭受重大损失,难道汉文帝不应该找你算账吗?就算是汉文帝觉得陈平这么做,反而是帮了自己大忙,没有人跟汉文帝争夺皇位了,那么后世子孙呢?会不会有人重提这件事?
陈平一辈子出了很多阴谋,但是他始终绕不开这件事,毕竟他诛杀的,是刘邦的亲孙子,而不是普通人。所以陈平说自己一辈子阴谋太多,会祸及子孙。其实这不是实话,他真正担心祸及子孙的事情就是他诛杀吕后党羽的同时,连刘邦的孙子们也杀了。
结局:陈平去世以后,家族三代荣华富贵。陈平晚年还是不错的,在汉文帝登基第二年的时候,陈平去世了。他儿子继承了爵位,等他儿子去世以后,他孙子又继承了爵位。这三代人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子共侯买代侯。二年卒,子简侯恢代侯。二十三年卒,子何代侯。二十三年,何坐略人妻,弃市,国除。---《史记》如果一直这么下去,那陈平的担心或许就是多余的。可是到了第四代陈何的时候,事情出现了变化。陈赫霸占他人的老婆,这下子麻烦大了,直接被判处死刑。
陈家的侯爵爵位也被撤销,惩罚如此严重,古今少见。那是封建王朝,侯爵地位崇高,对于这种事情的责罚,未免太过于严重。或许这就是陈平所担心的事情终于应验了吧。
陈平一生所贡献的奇谋,多是阴谋,少有阳谋,如果用不客气调侃的口吻来评价,这是一个很纯很纯的“坏人”。
陈平,少时家贫,喜好读书,是个美男子,早年依靠兄嫂生活,据说干过“盗嫂”的丑事,此事多半为真,可见陈平做事从来不受道德约束,只要能达到目的,手段不是问题。
陈平婚娶,路子也是野的很。有个富户张负,他的女儿嫁了五个丈夫,五个丈夫都莫名其妙地死了,从此再没人敢上门提亲。但穷困潦倒又无所事事的陈平却迎险而上,很是不信邪地娶了这“克夫”女。敢这么干,说明陈平是个现实主义者,只要有现实利益,他是可以越过常规的。
靠着丈人,资用较为宽裕后,陈平的交游多了起来,渐渐地也有了一些名气。这阶段,陈平又做了一件有名的事,乡里祭祀社神,陈平主刀分祭肉,分的特别公平,父老们皆称赞他:陈家小子办事就是公平!听到这话,陈平脱口而出:假如有一天,能让我陈平来治理天下,我也一定会像分切祭肉这样做得公平公正!
野心大到一定程度就是格局,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陈平并非鸡鸣狗盗之徒。
经刘邦谋士魏无知推荐,担任汉军都尉后,陈平作为一个中途加入汉王阵营的外来户,行事风格十分大胆,有人向他行贿,他是来者不拒。
因为名声不好,刚来就“受金”,刘邦核心圈子里的两位大将周勃、灌婴站出来反对重用陈平,这两位反对的理由是,陈平先事魏,后事楚,再投汉,居心叵测,除此之外,他还劣迹斑斑,例如“盗嫂”、“受金”,别看他仪表堂堂是个美男子,实际却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贼子,这样的人切切不可信用!
虽说乱世逐鹿,用人要不拘一格,但周勃、灌婴这么说,刘邦不免要猜疑,于是找推荐人魏无知、陈平本人来责问。
刘邦问推荐人的问题是,你不说陈平是个贤人吗,贤人的品行怎么会如此不堪?
魏无知回答的很干脆,楚汉争霸,贤人一钱不值,是能人就足够了。换成现在的说法,两强相争,道德不重要,重要的是实力,是手段,是你敢用狠人。
刘邦没有反驳,跟着又问了陈平一个问题,我有心用你,那你是不是一个有诚信的人呢?
陈平一点不绕弯子,回答的特直接,他对刘邦说,我只身一人来投奔,不接受贿赂就没有做事的本钱。我出的计谋,大王你觉得好就用,觉得不好就不用,别人送我的那些钱财就在那里,你拿去便是,杀了我也所谓。
好一个陈平,把受贿说的如此直白,敢这么说,他是吃准了刘邦善用人、不惜财的特点,而且很能把握刘邦的心理、秉性。
经这一遭让刘邦彻底打消猜疑后,陈平随即迎来了他屡献“奇谋”的高光时刻。
帮刘邦打天下,陈平有六出奇谋之说:一、请拨付巨资,在项羽营中行离间之计;二、用简陋饭菜接待项羽使者,逼走项羽麾下第一谋士范增;三、夜间派两千女子假扮汉军,让酷似刘邦的纪信冒充汉王投降,助刘邦从西门逃出荥阳;四、暗踩刘邦,请封韩信为齐王;五、让刘邦假装云游云梦,擒(杀)韩信;六、行贿单于阏氏,解白登之围。
跟韩信的汉中对策、张良的下邑画谋比,陈平之谋多是没法拿到桌面上观瞻的阴谋,不像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不像韩信,雄谋于战略格局之上,这两位贡献的这两条最重要的谋略,都是能登庙堂的大阳谋。
还有一种说法,陈平所谓的六出奇谋,仔细看来不过平平,并没有多少让人拍案的地方。
这是没站在人性的角度深刻地体会,陈平之谋之所以阴毒,不在于开了多大的脑洞,而在于他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精准地拿捏到对手人性、心理的弱点,并且能用最有效率、最具效果的手段踩着对手人性、心理的弱点,破掉困境,实现目的。
什么是陈平最有效率、最具效果的手段呢?
粗略地说就是不怕下三滥。
离间项羽那两计,用在别人身上就是雕虫小技,但用在项羽身上就足够致命,这难道不是一种阴毒吗?荥阳突围让两千女子去当诱饵,想想都叫人不寒而栗,这难道不是一种狠毒吗?对韩信先诓骗,后诱捕,这又是死死地拿捏到了韩信的弱点,这难道不遭后世的忠臣良将痛恨吗?白登之围就更上不了台面了,这不仅是刘邦的耻辱,也是大汉的耻辱,换是别人,可能不敢出此谋,但在陈平看来就无所谓,只要有效,耻辱无妨。
因为多出阴谋,史书上曾留有陈平的感叹,担心阴谋使多了会殃及后世子孙。
这应该是陈平的真实心声,也符合陈平一贯的性格。
陈平不像张良,王公贵族出身,视荣华富贵如浮云,懂得急流勇退,也愿意急流勇退;陈平也不像萧何,萧何在功成名就后有一点没有通透,不知止,为此,他多次遭到刘邦猜忌打压,幸有高人及时提醒,他领悟的快,最终才有惊无险地得了一个善终。
陈平因为资历,因为在功臣阵营中的排序,大汉开国后,他攀升的空间还很大,他自己也有意接去萧何、曹参的班,做大汉第三任丞相。
这样的心态,在刘邦诛杀功臣,吕后弄权这样的大朝局下,陈平想独善其身的同时又步步攀升,其实是很难的。
但陈平做的很成功,这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从投奔刘邦的那一天起,他虽然屡使阴毒之计,却从未忽略保全自己。
有两件事最能说明陈平狡猾的性格。
刘邦死前令陈平带着周勃去燕地擒杀吕后妹夫樊哙,陈平是怎么做的?擒到樊哙,不杀,慢吞吞地朝回走,拖到刘邦驾崩,进而借机向吕后表忠诚。
刘邦死后,吕后对功臣集团很忌惮,最先会到吕后之意的还是他陈平,但陈平对吕后的顺从又绝非忠诚,而是以待时机,诛吕复刘。
吕后死后,为夺取北军军权,陈平对吕禄的算计还是一贯的水准,他为说客编的那一套要命台词,挖的坑,真的很容易让人掉进去,粉身碎骨。
有一种说法,说陈平怕子孙遭殃,那是因为他在诛吕之后,残酷地杀掉了汉惠帝的所有儿子。
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迎代王刘恒进京当皇帝,是陈平、周勃等人合谋的结果,清宫是得到刘恒首肯的,并不是陈平一个人的主意,他没有理由担心遭到刘恒的清算。
事实上,刘恒进京之后,陈平的表现是很狡猾的,在未看清刘恒之前,他很谨慎,反观周勃就差了一层境界,周是急不可耐地要当第一功臣,想视刘恒为傀儡,想弄权。
因为关键时刻能办事,又懂得保全自己,陈平历经高祖、惠帝、吕后、文帝四朝而不倒,封侯善终,想来是很不容易的。
很纯很纯的“坏人”也是让人钦佩的“聪明人”。
陈平死后,荣华富贵延续了三代,儿子陈买继承了他的爵位,两年后,陈买去世,其子陈恢继承爵位。
陈恢当了二十三年的侯爵后去世,其子陈何继承。
陈平一族最终是败在第四代身上。
《史记》记载:子共侯买代侯。二年卒,子简侯恢代侯。二十三年卒,子何代侯。二十三年,何坐略人妻,弃市,国除。
也就是说,陈何夺人妻,遭弃市,削爵了。
四代归尘土,这样的家族命运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