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和昏君,应该是相互矛盾的两个词,但人本来就是矛盾的,所以真有皇帝兼具二者,这些皇帝又分两类,一类是抛物线式的,多少做出了点成绩,干出一番事业,但后来就变味了,另一类是纯粹昏庸式的,属于机缘巧合开了国。
先说第一类,这一类的代表人物是王莽、司马炎、萧衍、高洋和李存勖(xù)。1、王莽
这几位都是做出了成绩的,王莽成绩最差,虽然篡位前名声不错,办事也很牢靠,但是改朝换代之后一场改革,改的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四起,汉室遗族也趁乱起兵,大新王朝一世而亡。
2、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属于摘桃子的,桃树司马懿种好了,肥司马师施了,其他事司马昭也处理好了,司马炎直接摘就行。
司马炎多少做出了成绩,攻灭东吴结束三国乱世,并创立太康之治。但相比之下,他的错误更大。荒淫好色姑且不论,司马炎中后期挥霍无度,更加助长了西晋权贵的奢靡之风,贫富两极分化严重。
并且司马炎目光并不长远,看曹魏这么惨,他就重启了分封制,又立了一个傻儿子,还对胡人内迁不管不顾,结果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西晋土崩瓦解。
3、萧衍
萧衍是明显的抛物线,前期英明神武,真刀真枪打下了江山,坐了几十年以后糊涂了,迷信佛教,引狼入室。一场侯景之乱,繁华江南赤地千里,南朝梁名存实亡。
4、高洋
高洋也是摘桃子的,其父高欢和其兄高澄为他铺好了路,当然,这路到他脚下,可以说是幸运,也可以说是能力使然。准备称帝的高澄遇刺后,东魏举国哗然,反高氏势力蠢蠢欲动,但年仅24岁的高洋迅速稳定局势,称帝建国。
在位初期,高洋励精图治,编制齐律(影响了后来千余年的律法制定),大力整顿吏治,并屡次击败柔然、突厥、契丹。西魏(北周)、南朝梁,投杯而西人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被称为英雄天子。
然而在位后期的高洋纵欲酗酒,行事乖张变态,给北齐禽兽王朝的大名再添一笔,最终饮酒过度暴毙。
5、李存勖
李存勖虽然继承了李克用的底子,但在称帝建国的路上,他自己的能力也至关重要。
李存勖骁勇善战,当了十五年晋王,在这十五年内,他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建立后唐、灭亡后梁、攻灭前蜀,威震天下。
但李存勖是个戏曲发烧友,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杀戮功臣、横征暴敛,最后死于政变。
再说第二类,这类人集中出现在大割据时代,比如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而且他们的政权不会太大太强,毕竟运气不能当饭吃,天上掉下一个大国强国是不可能的!这一类的代表如五代十国时期的桀燕政权,刘守光一个大头兵,靠着几个叛立适时,就占了一块地盘,称帝建国,两年后被灭。并且因为统治期间残暴不仁,这个燕国才被称为桀燕。
最后说一下亡国皇帝有没有昏君。总体来说,亡国皇帝还是昏君居多,毕竟好好一个国家在你手里没了,总有你一份责任,当然,也有些是国家早就败光了的,像晋愍帝司马邺,只剩下一个关中,还发旱灾,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粮没粮,怎么跟前赵打?妥妥地亡国。
还有崇祯皇帝,努力奋斗十七年,没搞成中兴反而亡了国,虽然他能力不算顶天,但也算不上多昏,亡国也有生不逢时的原因。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大都白手起家,辛苦打下江山,都知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的道理,因此绝大多数的开国皇帝都算是明君亦或守成之君。当然除了以下这一位,王莽,他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头号开国昏君,王莽建立的新朝,历一世而亡,其统治历史都短到后人几乎都忽略了他和新朝的存在。
王莽,新朝开国皇帝,王莽此人素有名望,虽然出身自显赫的王氏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列侯,五人封大司马,是西汉最显贵的外戚家族。但王莽又和一般的纨绔子弟不一样,他不喜欢声色犬马、觥筹交错、莺歌燕舞的贵族生活。反而习惯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论语》。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王莽就是这个世家大族中的另类,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
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包装,王莽逐渐得到朝野上下的认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瑕疵的谦谦君子怎么能被埋没呢?从汉成帝阳朔三年起(公元前22年),24岁的王莽开始进入中枢参与机要。通过认真踏实办事、举止言谈恭歉有礼,王莽的个人形象变的越来越高光起来,这个看起来几乎“完美无缺”的年青后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举荐。永始元年(前16年)30岁的王莽被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元寿二年(前1年)汉哀帝去世,无子嗣。45岁的王莽以大司马录尚书事扶立9岁的汉平帝登基。自此他独揽大权、权倾朝野,走向了人臣的最巅峰。
早已经达到权利最顶端的王莽还收拢了很多崇拜他的人,为自己篡汉扫清了一切道路。元始元年(1年),王莽受封安汉公,但据受朝廷封给他的二万八千户食邑俸禄(关键时候还是要装装清高),此外王莽与其三大亲信升任“四辅”之位:王莽为太傅,领四辅之事;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位居三公上。“四辅”大权独揽,除封爵之事外,其余政事皆由“安汉公、四辅平决”。此时汉朝大权已经完全掌决于王莽之手。
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元始五年(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王莽立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王莽以太子年幼代为领政,称假皇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在一番沸沸扬扬的操作之下,王莽接受孺子婴的禅让,逼迫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改国号为“新”,王莽即新始祖,改长安为常安,称“始建国元年”(农历七年腊月),王莽时年54岁。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篡位禅让当上皇帝的人。
王莽建立新朝,颇思有所作为,但他随饱读诗书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复古守旧派。他所推行的“王莽改制”到处充斥着返璞归真的原始落后的思想,新朝历一世而亡,其实就是亡于他的复古改制。
王莽改制花样繁多,如将天下之田改名“王田”,用“王田”之名恢复“井田制”(商周国有土地制度),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均不得买卖。此举初期甚得人心,但后来遭到大批勋臣权贵的抵制。王莽还大搞币制改革,对官制与官名也随意乱改,出现了不少早就废用很久的春秋战国的官名官制,且朝令夕改令行不一,朝政因此混乱不堪。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百姓失去赖以谋生的生产经济,加重了流民的产生。这些改革以复古改制为目标,但执行过程却困难重重,由于上至公卿下至平民都反对激烈,新朝又采取高压政策滥捕滥杀,这都大大加重了社会的动荡,新朝的统治根基也变得摇摇欲坠。
复古改制早已经不得人心,臭名在外,而以正统自居的王莽,对周边小国、边疆少数民族不仅不加以笼络反而横加指责随意降爵。他将原本臣服于汉朝的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属国统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为“侯”。又收回并损毁“匈奴单于玺”,改授予“新匈奴单于玺”;甚至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高句丽改名“下句丽”;这些带有挑衅侮辱性的行为直接的后果就是这些国家无一臣服于新朝。王莽原本是个比较注重与民休息的人,但他建立新朝后却常常挑起事端发动战争,不仅导致边境冲突不断,还使数十万军队长期陷于边疆无法脱身,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边境战乱不绝,同时也让新朝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加重了社会阶级的矛盾。
新朝统治末期,天下大乱民变四起,王莽的倒行逆施早已经是不得人心,绿林赤眉两大农民起义军乘乱而起。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岁,王莽自公元8年篡汉称帝,到23年亡国,共计在位15年,新朝历一世而亡,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此足可见王莽是一个何等昏聩无能的开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