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真的有“大理国”吗?段誉确有其人吗?

中国历史上真的有“大理国”吗?段誉确有其人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3261 更新时间:2024/1/6 16:16:37

确实有大理这个国家,也有这个段誉这个人。

大理国是后晋的海通节度使段思平灭掉了大义宁国,在羊苴城定都,建立了大理国,羊苴,也就是今天的云南大理。

大理的国土包括今天的云南,贵州,四川西南,还包括缅甸,老挝和越南北部,地域算得上很广袤了。

这个大理国的特点是全国崇尚佛教,到啥程度?皇帝退休一般都去寺庙里做方丈。

再说说皇位是怎么传到段誉手里的:

段思平去世后,儿子段思英即位,为啥爹很儿子都是“思”字辈儿,我也不知道,可以参照一下金正日和金正恩同志。

言归正传,这个段思英即位不久后,段思平的弟弟段思良发动政变,逼着侄子段思英退位,自己做了皇帝,从此以后的大理皇帝从段思平一支转到了段思良一支。

段思良死后,儿子段思聪即位,这个和王校长同名的皇帝比较软弱,导致高氏专权,思聪在位时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和大宋朝廷通好。

接下来思聪死了,儿子段素顺即位,遇到赵匡胤南征,不过没有打过来,而是以大渡河为界。

段素顺后面是段素隆,这个家伙开了一个模式:皇帝禅让后当和尚。

段素顺禅让给侄子段素贞,自己当皇帝。

这个头一开可头儿不得了了,段素贞又禅让给孙子段素兴。

段素兴没有祖辈那么淡泊,而是荒淫无度,被高氏废掉,立了段思平的玄孙段思廉为帝,帝位回到了段思平一脉。

结果段思廉继续走着“皇帝转职方丈”模式,儿子段廉义即位,权臣杨义贞杀段廉义,高升泰讨逆杀杨氏,立段廉义侄子段寿辉为帝。

但是,从此高氏便成了真正的太上皇了,段氏此后再无实权,成了傀儡,一直到大理国灭亡,都是如此。

短寿辉再次禅让,自己当和尚,堂弟段正明即位。

同学们,终于看到熟悉的名字了是不,就是那个天龙八部段誉的伯父。

段正明后,被高升泰篡权,自立为皇帝,但云南各地反对声很大,临终高升泰嘱咐后代还政段氏。

于是高氏再次回到幕后,立了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做皇帝。

就是那个处处留情,各种逢场作戏的段王爷,段誉的父亲。

段正淳其实在历史上并不风流,没有实权,看破红尘,也出家为僧了,禅让给了儿子段誉。

段誉,其实叫段和誉,在位39年,是大理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最后也是禅让皇位,出家为僧,也不知道怎么舍得他的神仙姐姐的(玩笑话)。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文史不假首先回答,中国历史上的确有过大理国,而大理国也的确有过段誉。在这方面,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并没有无的放矢,这段故事的确来源于历史。

不过,真实的段誉并不会使用凌波微步和六脉神剑,也没有王语嫣、木婉清和钟灵这些美眷相伴,亦没有乔峰和虚竹这两位义结金兰的兄弟。他出现过,但不是以这种方式!

真正的历史上,“段誉”真名段正严,又名段和誉,是大理第十四位皇帝段正明的侄子,是大理第十五位皇帝段正淳的儿子。作为第十六位皇帝,他于1108年继位,在位时间长达39年,是大理国22位皇帝中在位时间最久的,先后使用了日新、文治、永嘉、保天和广运这五个年号。

段正严在执政时期颇有政绩,极大地缓解了大理国的内忧外患。不过,他在晚年时面对诸子的内争却显得有些庸弱,竟然效仿父亲和大伯也禅位为僧,传位于儿子段正兴。

安史之乱后,李氏虽然暂时保住了自己的皇位,但中央的实力也遭到了极大削弱,地方的各种藩政势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在以后的后唐政权中,皇帝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打藩镇”,甚至还组建了赫赫有名的神策军。

然而,历史再没有给李氏重塑辉煌的机会!在天宝年间,段俭魏重创唐军,为南诏国立下了不世之功,被时任南诏国王的阁罗凤擢升为清平官,一直传承了六代直至段思平出任通海节度使。

929年,也就是南诏尊圣二年,杨干贞夺取赵善政之位建立了大义宁国。他的弟弟杨诏为了攫取军政大权,怂恿朝廷铲除段思平,从而成为了新的权臣并且逐步取代了大义宁国。

937年,段思平整合兵马卷土重来,以“减尔税粮半,宽尔饷役三载”为口号,联合滇东的三十七部地方势力自立,改国号为“大理”,建元文德,定都羊苴咩城(今属云南省大理)。以此为标志,大理作为一个边陲小政权开始形成并且稳定了下来。

段氏吸取了大唐和南诏的经验教训,坚持推行宽松的经济政策、民族政策、文化政策和宗教政策,逐渐使得政权安定了下来。到了944年,段思平驾崩后由儿子段思英登基继位,从而延续了大理国的国祚。

不过,短短两年后,段思平的弟弟段思良就联合相国董迦罗发动了政变,逼迫自己的侄子段思英退位出家,自己登基成为大理国的第三任皇帝。在他驾崩后,儿子段思聪继承皇位,但军政大权已经逐渐旁落,高氏成为了朝廷的第一权臣。

960年,中原后周政权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联合石守信和王审琦等人联合兵变,一举从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手中夺下了皇位,史称“陈桥兵变”。之后,他改国号为“大宋”,改年号为“建隆”,定都东京开封(今属河南省开封),开始了北宋的传承。

从段思平在937年建立大理,到赵匡胤在960年建立大宋,大理政权的形成要早于大宋政权。但是,它的生产力水平、人口规模、疆域面积和军事实力都远远不及后者,自然无法与之进行抗衡。

对此,无论是当时的大理皇帝段思聪,还是当时的大理权臣高氏,都非常识相。因此,他们立即向北宋遣使通商,还在宋太祖赵匡胤南征时签订合约,从而换来了繁荣的双边贸易和文化交流。

“幽云十六州”包含幽州、云州、朔州、蔚州、儒州、顺州、檀州、新州、蓟州、涿州、瀛州、莫州、妫州、武州、寰州和应州,大致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市和天津市全境以及河北省和山西省的北半部,疆域面积十万平方公里左右。

作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屏障和过渡地带,幽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是,自从“儿皇帝”石敬瑭将这里割让给契丹后,中原腹地已经是门户大开,再也无险可守,经常会遭到北方少数民族的抢掠和袭扰。

为了避其锋芒,宋太祖赵匡胤也曾进行过军事努力,但却接连碰壁,甚至还萌生了从东京迁都洛阳的想法。在他驾崩后,弟弟赵光义登基称帝史称宋太宗,从而掀开了宋、辽两国围绕“幽云十六州”的一系列战争。

986年,宋太宗赵光义趁辽国新君初立之际,发兵20万进行北伐,发誓要收回“幽云十六州”。不过,面对军事作战的失利,宋军只得全线后撤,西路军主将杨业还力战殉国,成为了家喻户晓《杨家将》中“杨继业”的历史原型。

雍熙北伐失败后,北宋从此陷入泥潭而不振,尤其是在军事方面,再也不敢主动发起对辽的战事。难怪,《宋史》中会有这八个字的记载:

雍熙之后,终宋不振。

此后,出于“守内虚外”的战略需要,北宋政权在面对大理的积极示好和靠拢时,总是显得不够热情,竟然连续十一次拒绝了对方“称臣受封”的请求。对此,文史不假实在不能理解,真的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到了1044年,大理国的权臣高氏索性废掉了日益荒淫的段素兴,拥立开国皇帝段思平的玄孙段思廉为新帝。从此以后,皇位再次回到了段思平一脉。关于这点,与两宋的传承也非常类似,看来历史真的会有惊人的巧合。

段思廉当政时,大理国继续向北宋示好,还将兵败逃入大理的两广蛮酋侬智高斩首以献东京。由于举国信佛,作为皇族的段氏也不例外,他到了晚年时索性出家为僧潜心礼佛,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段廉义。

段廉义称帝后,继续致力于向强邻北宋称臣纳贡,但依然还是不能如愿。到了1080年,杨义贞发动政变自立为“广安皇帝”,遭到了相国高升泰的坚决抵制,最终拥立了段寿辉继续延续段氏的皇权。

段寿辉登基后,国家的一切大权都被高氏所掌控,自己俨然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傀儡,就像东汉末年的汉献帝一样。1081年,高智升与高升泰父子以“天象有异”为由,逼迫他退位出家后拥立段正明登基,史称保定皇帝。

段正明也就是段誉的大伯,在《天龙八部》中也有戏份。他在位期间先后使用过保定、建安和天佑三个年号,由于遭到高升泰父子的施压而被迫退位,自己转到崇圣寺出家为僧。

保定皇帝退位后,高氏家族干脆不再安排傀儡,高升泰自己登基成为了皇帝,改国号为“大中”。不过,他的僭越之举遭到了大理国内的激烈反抗,多方势力都在继续支持段氏。

1096年,称帝仅仅两年的高升泰就因为中风而四肢偏瘫,临终遗命自己的儿子高泰明还政于段氏。不过,由于段正明已经出家修行,故而由其弟弟段正淳继位称帝,从此恢复了大理的国号。

段正淳虽然成为了大理国的新帝,但朝政大权依然掌控在高氏家族的手中,以至于历任相国皆出自于高家。因此,大理在表面的风平浪静下,却出现了“段氏有国无权,高氏有权无国”的局面。

段正淳并非《天龙八部》中那样纵情于声色犬马,始终希望有所作为却遭到高氏的阻挠,自己又没有实力真正“当家做主”。于是,他在1108年时效仿自己的兄长段正明也出家为僧,将皇位禅让于儿子段正严,也就是《天龙八部》中的段誉。

段正严25岁继位称帝,非常希望能够成为一代明君。为了保证和平安定的外部环境,他继续先祖们“未尽的事业”暨向北宋称臣纳贡,终于在宋徽宗年间得到了应允,兴高采烈地受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习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从此成为了北宋的属国。

地位逐渐稳固后,段正严开始向高氏发难,希望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一次,狂妄至极的高智昌(高升泰之孙)在醉酒后失言,公开侮辱皇族段氏徒有其名,遭到了朝臣们的弹劾。

段正严娶得高泰明之女为嫡妻,也就是《天龙八部》中王语嫣的历史原型。换句话说,段家和高家世代结亲相互攀附,高智昌其实是自己的小舅子,当姐姐的高皇后自然要替弟弟求情。

因此,段正严闻讯后虽然雷霆大怒,但却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于是,以“忤逆罪”被下狱的高智昌并没有得到严惩,而是仅仅发配外地。

借此机会,段正严权当是进行了一次“演习”,迅速区分清楚朝中哪些人是“支持者”,哪些人是“反对者”,哪些人是“中立者”。不过,还没有等到他正式出招,养尊处优惯了的高智昌竟然因为瘴疾而病死异乡了。

为了安抚高氏的势力,也为了体现自己的仁德宽容,段正严表现得非常悲恸。他不仅效仿中原政权那样停朝数日,而且还大力表彰了高智昌的“丰功伟绩”,甚至亲自参加法事和超度。

高智昌过世后,段正严虽然收回不少权力,但高氏家族依然拥有大权。随着几个儿子的相继长成,诸子之间的夺嫡大战也是一触即发,在相国高良成的支持下,段正兴逐渐在皇位争夺中胜出。

1147年,逐渐对权力不再迷恋的段正严,竟然因为一次彗星天象而主动退位。他将皇位禅让给儿子段正兴后,自己则效仿大伯和父亲也出家为僧,法号“广弘法师”,直到93岁高龄才圆寂。

段正兴在位二十四年,期间始终被高氏把持朝政。之后,他像大多数的大理皇帝一样也选择出家为僧,由其子段智兴登基称帝。

大理的皇帝们个个都崇尚佛教,但段智兴却尤为突出。他在位期间,基本上不过问政事,将全部精力都致力于礼佛,据《滇史》记载:

智兴奉佛,建兴宝寺,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国事。

短短十几年功夫,段智兴就下旨修建了60多座大型寺院,颇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景致。不过,这对于国力贫弱和人口稀少的大理而言,无异于是沉重的负担。

段智兴驾崩后,皇位由段智廉继承,继续推崇佛教。不过,他在位时间很短,除了向北宋求得一千多部大藏经外,并没有多少施政举措就驾崩了。

段智祥登基称帝后,终于干了几件皇帝应该干的正事,不仅广纳贤才,而且还格外关注农业的发展。据《南诏野史》记载:

举贤育才,时和年丰,称治国焉。

自从立国以来,大理全民信佛,基本上秉持着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当然也就注定不会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它的国家性质更像是一个“永久中立国”,在离开北宋政权的庇佑后注定难以长久。

随着金国的强大,逐渐取代辽国成为北宋最大的威胁。1127年,也就是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一举攻占了北宋的首都东京,还掳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代帝王以及大量的赵氏皇族、后宫妃嫔和朝廷权贵3000多人北上,可谓是“一锅端”,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之后,侥幸逃出的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登基称帝,从而继续着赵氏统治,改年号为建炎。这个仓促重建的大宋王朝,通常被后世称为“南宋”。

消灭北宋后,金兵依然南下进犯南宋,在遭到岳飞等爱国将领的誓死抵挡后才终于停下脚步。面对自身的衰落,面对蒙古人的崛起,金国的处境也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1230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南下亲征,金哀宗调动举国之兵20万迎敌,却被对方打得节节败退,从此元气大伤。在此背景下,南宋和蒙古达成同盟决心南北夹击金国,终于消灭了对方。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一定很清楚,蒙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攻击,攻击。攻击!最大的爱好就是圈地,圈地。圈地!消灭金国后,下一个目标就只剩下了南宋。

南宋淳十二年时,忽必烈亲率10万蒙古大军南下灭宋。为了形成战略包夹之势,不善水战的蒙古人兵分三路先行攻伐大理,轻松占领了都城羊苴咩城(今云南省大理),末代皇帝段兴智被俘虏,相国高太祥被斩杀。

段兴智被俘虏后,被送到了遥远的北方去觐见蒙古汗廷,大理国也就此灭亡。不过,忽必烈决定留下段氏继续治理西南地区,还任命他为大理总管。

虽然说不再是皇帝,但基本上属于换汤不换药,段氏继续统治着大理。而且,他们整整传承了十一代,直到元朝被朱元璋推翻。

1382年,也就是明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傅友德、蓝玉和沐英等人统兵出征云南,这才结束了段氏对大理的世袭统治。不过,段氏依然渴望治理这里,还向朝廷请求以藩属国的身份称臣纳贡,自然遭到了严词拒绝。

不过,朱元璋感念段氏在云南几百年来的治理,感念他们始终认同华夏政权为自己的宗主,依然还是予以了优渥。之后,段氏获得了两个世袭镇抚的职务,一直传承到明朝末年。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了解决西南地区的贫困落后局面,为了增进民族之间的发展融合,专门成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中,下辖有大理市和祥云、宾川、弥渡、永平、鹤庆、剑川、云龙和洱源8个县以及漾濞、巍山、南涧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成为了我国在西南边疆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

大理段氏的后人们始终都生活在祖先耕耘过的土地上,在2014年还自发筹钱修建了一个名为“段思平故里”的石碑。看来,他们在以这样的方式缅怀先祖,缅怀历史。@文史不假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唐朝共传了几代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20个皇帝: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昭宗僖宗昭宣皇帝三字经里也记载过:二十传三百载两灭之国乃改说明唐代传了20位皇帝,将近300年唐朝历代皇帝有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

  • 《夜莺》中谁救了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夜莺《夜莺》中是夜莺救了皇帝,不起眼的夜莺的歌声让中国皇帝为之落泪,然而失去了自由的夜莺不能自由的歌唱,于是悄悄地离开了。当皇帝重病的时候,夜莺回来为皇帝歌唱,驱走了死亡的阴霾。《夜莺》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唯一的一篇以中国为背景的童话故事。故事中是夜莺救了皇帝,不起眼的夜莺的歌声让中国皇帝为之落泪,然而

  • 清朝历代皇帝的“特称”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帝王除了有“庙号”“谥号”“尊称”以外,有些帝王还有“特称”。如宋代皇帝的“特称”叫“官家”,明代皇帝的“特称”叫“老爷”。至于清代帝王“特称”为什么叫“老佛爷”?这是因为女真族首领最早特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珠”的转音,是“佛爷”“吉祥”之意。因此,女真首领历代相传,特称谓“满柱

  • 历代皇帝的玉玺是那朝传下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历代玉玺,就是“和氏璧”,最早在楚国,又落到赵国,到秦国,又被“完璧归赵”,最后被秦国所取,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后,得到“和氏璧”就改成了“传国玉玺”,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失踪好几次,也不知道真正流传下来的是真的还是假的。上面有李斯用小篆写的字,不记得是什么了。。。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

  • 皇帝的玉玺上面刻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玉玺,为秦始皇所作,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贯穿中国历史长达1500多年,忽隐忽现,秦以后历代帝王争以得玺为符应。确为天下所共传宝,国之重器。你别急,我一个一个回答:1.传国玉玺是从秦始皇开始传下来的吗,还是秦朝以

  • 给我大清朝 的历代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历代皇帝1、顺治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

  • 元朝有几任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元(1279~1368)帝王:太祖(铁木真)在位时间:1206~1227帝王:监国(拖雷)在位时间:1228帝王:太宗(窝阔台)在位时间:1229~1241帝王:定宗(贵由)在位时间:1241~1246帝王:宪宗(蒙哥)在位时间:1251~1259帝王:世祖(忽必烈)在位时间:1260~1294年号

  • 隋朝历史共多少年?经几代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前后共经历37年。经历的帝王有三人:大隋高祖文皇帝杨坚、大隋世祖明皇帝杨广、大隋世宗恭皇帝杨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认为

  • 黄拙吾是谁,为什么死后要穿龙袍?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黄拙吾就是名噪一时的“龙袍干尸”,是于2006年5月,在北京石景山一处施工工地意外挖掘发现,因棺木中书有“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黄公之灵柩”,时论墓主人名叫黄拙吾,但由于史料缺乏黄拙吾的记载,且由于其墓中陪葬龙袍,故而引起一时猜想,至今无法定论墓主人的真实身份。疑云重重干尸出土时,由于棺椁里培葬了

  • 大唐历代皇帝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庙号谥号姓名统治时间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618年~626年武德618年~626年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627年~649年贞观627年~649年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650年~683年永徽650年~655年显庆656年~661年龙朔661年~663年麟德664年~665年乾封66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