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本要求?
一、小学低年级初步认识常用汉字,感受汉字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家乡习俗、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
二、小学高年级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
三、初中阶段要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
四、高中阶段要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信。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就是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它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能够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和壮大。现阶段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语文教育工作时,要重视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一个体会,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怎么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对此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合理利用网络,激发传统文化热情
传统文化淡出人们的心中是现阶段社会的普遍现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不能够真正的进行理解。而网络技术随着现阶段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已经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先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而网络技术就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引用,把视频、动画、图片、声音等通过网络技术分享给学生,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从而把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激发出来,把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有效的进行激发。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制作课件时要依据教材文本内容,利用多媒体演示手段把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展示给学生,把抽象、静态的课本知识具体化、动态化,把学生对传统语文文化进行学习的兴趣有效的激发出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可以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应用来丰富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融入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鲜活化学生的学习资料,把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现实感和时代感有效的进行提高,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教师所分享的经典的、民族的以及优秀的视听材料对传统文化的真谛进行感悟和认识。例如,一些传承中华文化的节目
三、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而这一命脉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无疑在于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几千年的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其内容广博,内涵丰富。
然而近年来,在应试教育盛行的背景下,学校和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取得满意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01
培养有情有义的仁者
孔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教育宗旨,然后按此宗旨来选择传统文化。
用激励心传统文化,而不是流于表面,只学语言,正因为他有明确且深沉的宗旨。他希望学生学了传统文化之后,能成为有情有义的仁者。
将来一言一行,都出自真心,尤其不要变成无情无义之人。
02
何谓最基本的传统文化教育
为什么用“传统文化教育”而不用“国学教育”?
因为,“国学”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国学”这个词最初见于《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孔子坚信,他用自己精心挑选的诗书礼乐,能把学生培养成有情有义的仁者。这一基础教育打好了,将来“学而优则仕”,便不会成为无情无义、唯利是图的“小人”。
03
言传与身教
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是为了更好地践行民族精神,做到知行合一。
孔子之所以有底气做好为培养有情有义的仁者而展开的诗书礼乐等最基本的传统文化教育,除了他具有“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深沉历史文化情怀与信念外,还与他是个言行一致的好教师有关。
望楼主采纳,谢谢。
随处可见的问题无处可见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