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才子多风流,古代的社会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如果通过作品判其人,是一个大错特错的方法。如苏轼,我们通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名句,由此知道他对妻子的感情。然而,了解真实的史实就会发现,他对妻子的感情不假,但是在36岁那年,他还看上了一位12岁的歌姬,并写下了千古名诗,并且成为一些男人哄女人的手段。
要说古代历史上哪个家庭最为厉害,那一定苏轼他们家一席之地。毕竟在北宋那个文化繁荣盛行、人才遍地的年代,苏轼和自己的父亲苏洵以及弟弟苏辙都位列“唐宋八大家”。这样的唐宋时期,大家都认可的厉害文人,他们家三个人就都上榜了,不得不说,这个家庭的教育绝对是牛逼的,甚至连他的妹妹苏小妹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比如“三难秦观”。
苏轼的实力也是名副其实的,在二十一岁那年随父亲从西蜀之地出发,到京师,就凭借自己的应试文章惊艳众人,甚至一度得到了欧阳修的好评。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将来的京师朝堂中一定有这个惊才卓绝的年轻人的一席之地的时候,他却先后两次回家奔丧。
奔丧完之后再次回到朝廷,朝廷早已不是原来的朝廷,而他是个文人,没有官场所谓的察言观色,所以对于王安石的新政,如实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就被王安石派御史参奏一本,最后远离朝堂。
这是他被贬谪流放的开始,后来的岁月中,虽然他又回到了朝堂,但偏偏又为王安石的新党说话,偏偏这时已经是由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在朝堂主持大政,所以苏轼又被流放。这么看来,苏轼的仕途可谓是十分不顺。
不过,从他年少起,爱情方面的却还比较将就。他先是遇到了自己的发妻,是学术大儒王方的女儿,此女知书达理,性行淑均,因此苏轼和她在一起之后,恩爱有加。然而好景不长,苏轼的发妻王弗在27岁那年就死去。
苏轼自然是很伤心,为此在她去世十年之后,有了我们现在经常读到的名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由此可见,苏轼对发妻的感情很深。然而事实是他真的“自难忘”吗?答案是否定的。就如同每个人都要向前看,苏轼也是一样。
他在发妻死后,就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出自一个家族,王润之也是十分知书达理,对苏轼很好,而且好好照顾堂姐留下来的孩子。而这个时候的苏轼正因为“乌台诗案”,仕途十分不得意。王润之的善解人意,自然给在困顿中的苏轼带来了很大的慰藉。
所以苏轼也很喜欢这位妻子,但喜欢是一回事,唯一的喜欢却是另一回事。毕竟古人都讲究三妻四妾,苏轼也不例外。王润之是在陪伴了苏轼二十五年离开人世的,这中间与苏轼相伴的岁月里,还有另一个非常出名的女人。
这位女子名叫王朝云,是苏轼的一名美貌侍妾。熙宁七年,三十六岁的苏轼与好友在西湖上游玩,而文人士大夫的游玩,总是有会有歌姬助阵,而苏轼毕竟生活在那个环境中,也有着这样的思想,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
而就是在这里,苏轼认识了王朝云。在一众上来的歌姬中,苏轼第一眼就看到年仅十二岁的王朝云,深深为她的美貌所吸引,因此当场不由得诗兴大发,脱口而出一首诗,也就是我们小学就在学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十分著名,很多人读到之后,觉得苏轼是在赞叹西湖的美景。
毕竟里面说了,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但实际上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淡妆浓抹总相宜到底是指的西湖的美景十分宜人呢?还是指的眼前的美人十分怡人?答案是未知的。
不过,看苏轼对王朝云的倾心程度,可以得出这首诗就是写王朝云的,说她容色姝丽,妆容相宜,十分吸引人。因此,后来的很多男人在看到美女又词穷不知道怎么赞美的时候,就会用此句,再到后来,一些男人还拿此句当做花言巧语“哄”女子。
沦陷的苏轼自然不可能在当时没有表示,而是在与友人结束游玩,走出酒楼之后,就为王朝云赎了身,把她接回家当侍妾。
不过,古人虽然在婚姻方面思想超前,但也不会太离谱,苏轼自然也是如此。当时的王朝云不过十二岁,都没有到及笄的年龄,自然就是一个未成年人,所以苏轼自然不可能当即将其作为自己实质上的侍妾。而是等了几年,等王朝云长大一些后,才将王朝云收入自己的房中。
前期王润之还在的时候,王朝云对苏轼有陪伴,但还是以王润之为主。后来,王润之去世,就由王朝云陪在苏轼的身边,甚至苏轼到了人生晚年,王朝云也不离不弃。在苏轼病逝之后,王朝云后来也在惠州病逝。
了解苏轼的一生,会发现他十分凄苦,毕竟人生的大好年华都在颠簸的流放之路上,婚姻与爱情也不顺畅,因此很多人对苏轼总是有一份滤镜,那就是他的人生真是充满了无常。虽然事实也是如此,但仔细了解一下,会发现他的生活其实也还好,毕竟朝堂有弟弟打点,下面的生活中时常不缺如花美眷。所以这么看起来,苏轼以及很多名人的私生活都是经不起推敲的,但是我们必须要站在历史观的角度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