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8年,40岁的皇长子豪格攻灭张献忠,班师回京。他的叔叔,37岁的多尔衮却将其革职下狱,并在其死后强占了他的老婆。
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母亲是皇太极的继妃乌拉那拉氏。他在早年就跟随皇太极四处征战,立下不少战功。
崇德元年,皇太极在盛京登基,封豪格为和硕肃亲王,让他成为了当时最有权势的七王之一。
1643年,皇太极突然病逝。他在位时一直想建立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曾立宠妃海兰珠生的八皇子为太子,奈何八皇子早夭,海兰珠不久也因伤心过度去世。皇太极非常悲痛,从那以后就没再立皇太子,一直到去世也没有留下遗诏。
在这种情况下,满洲亲贵只能沿用努尔哈赤留下的“贵族公推制”。
当时最具资格,也最有实力继承皇位的其实就是豪格。
他是皇长子,而且手中掌管着正蓝旗。皇太极留下的两黄旗和掌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力主他继位。
所以他拥有的是五旗的力量。
当时能有实力与他竞争的只有他的伯父代善和叔叔多尔衮。
然而代善已经年老,虽然也有当皇帝的心,但已经没有过多的精力再折腾了,所以他主动选择了放弃。
剩下的就只有比豪格还小3岁的多尔衮了,但多尔衮只有两白旗的支持,和豪格比起来力量悬殊。
当时的豪格可以说是胜券在握。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样生而英毅、实力碾压多尔衮的豪格,不但没坐上皇位,还被多尔衮玩得团团转,最后含恨死在了狱中。
多尔衮是个聪明人,他明白以他目前的实力,如果与豪格硬刚,肯定没有胜算,所以他采取了以退为进之计。
他在分析一番利弊之后,决定与孝庄联手,利用两黄旗的忠心,将6岁的福临推上皇位。
两黄旗忠心的是皇太极,他们之所以支持豪格,就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
而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母亲孝庄还是科尔沁的嫡系,如果是他,两黄旗也愿意支持。因为他们只对皇太极忠心,而不是对豪格忠心。
(《清史稿》记载:“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关键时刻,孝庄还游说两黄旗的首领索尼,告诉他拥立福临称帝的必要性。
因为孝庄背后是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家族,如果拥立福临就是支持蒙古。
就在情况继续僵持之际,豪格却突然来了一句“德小福薄,难以承担”,让贤了。
豪格的本意可能是想谦让一下,谁知就此错过良机,可见他当时就是没看清形势,还以为自己众望所归呢。
于是,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
就这样,多尔衮的第一步计划已经圆满完成,但他的野心不仅于此。
他之所以扶持6岁的福临,只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接下来就是要扫清自己夺位的障碍。所以他不断制造济尔哈朗、豪格、还有两黄旗大臣们冤案。
当然,首当其冲的就是豪格,为了防止豪格再对皇位生出觊觎之心,多尔衮暗中指使何洛会诬告豪格用言语中伤他,然后以顺治的名义,将豪格废为庶人,剥夺了他的兵权。
但清军入关后,顺治重新举行登基大典,封赏诸王,豪格又被暂时恢复了爵位。
可没过多久,多尔衮就任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前往四川征讨张献忠。
那可是块难啃的骨头,多尔衮本来是让自己的亲信何洛会去的,但那里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何洛会又贪生怕死,花了两个月时间都没能拿下张献忠。
于是,多尔衮就想到了他的侄子豪格,他想借此机会除掉他。
豪格也很清楚多尔衮是别有用心,但他也不能公然违抗多尔衮这个摄政王的命令,只能硬着头皮上,而且此战只能胜不能败。
两年后,豪格在四川大获成功,一举荡平了张献忠势力,得胜回朝。
但仅仅只过了一个月,多尔衮就以豪格隐瞒部下冒功、启用罪臣之弟为由,准备定豪格死罪。但由于顺治求情,豪格最终被幽禁,然而没多久,他还是不明不白的死在了监狱中,时年40岁。
关于豪格的死因,《清史稿》中没有明确记载,只在《八旗通志豪格传》中简单提到:“为睿王多尔衮构陷,薨。”也就是说豪格是在多尔衮的陷害下,在狱中死亡的。
而且就在豪格去世后两年,多尔衮就强行娶了他的老婆博尔济锦氏。
不过最后,多尔衮也没得到好结局,顺治七年时,他在塞北狩猎途中坠马而亡,起初顺治追封他为“清成宗”,可仅过了两个月,顺治又夺了他的封号,并掘了他的墓。
而对于豪格,顺治复封他为和硕肃亲王,追加谥号“武”,并立碑。
纵观豪格的一生,终是一把好牌,被打得稀烂。在皇权争夺战的关键时刻,还谦虚打退堂鼓,可见其性格中优柔寡断的“缺陷”。
他输了,只能怪他缺乏统筹全局的韬略,他若真当了皇帝,可能还会缩短满清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