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间,一大臣向朱元璋请假,还乡祭扫祖坟,朱元璋:“你请几天假?”大臣:“请六天“朱元璋:”准了!“结果大臣第七天才回来,朱元璋:“把他拉出去斩了。”
相信大家都跟领导请过假,但是有的时候在假期可能会遇见别的事,不能及时回去,所以就会多请一两天,那么你们领导都是怎么对待你们的呢?
这不在明朝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个忠臣,就因为休息的时候,多休息了一天就被朱元璋给斩了,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周衡是明初期的举人,被明太祖朱元璋赏识,选拔为右正言,而右正言就是我们所说的谏官,这么谏官也很好理解,就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其实这个官很危险,因为我们常说伴君如伴虎,皇上喜怒无常,做官的一般都喜欢顺着皇上说,讨好皇上,而谏官恰恰是要逆着皇上说,他们是专门给皇上指正错误的,所以皇上一不高兴就有可能杀掉你。
周衡作为一名谏言大臣,可以说是非常的敬业,每次朱元璋有错误的时候都毫不留情,当面指正他的错误,然后劝其改正。
朱元璋刚统一天下的时候,因为连年征战,朱元璋想讨好一下老百姓,于是就颁布了一条诏令,免除各地的赋税,这本来是一条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但是这条诏令,刚刚颁布不久朱元璋就有点后悔了,因为连年征战,国库里也没钱了,如果免除老百姓的赋税,自己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不能给员工发工资了,所以他就想收回这道诏令。
于是就召来大臣们商量,看看能不能收回诏令。
这个时候作为谏言大臣的周衡就站出来了,他直言不讳地对朱元璋说:“陛下已下诏免去百姓的赋税,这正是救民于水火的举措,百姓无不感恩戴德,现在却又要恢复赋税征收,这岂不失信于民……”
周衡这一段话,可以说一点也没有给朱元璋面子,让朱元璋当时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朱元璋感觉自己做皇上的面子都丢尽了。
毕竟皇上都是一言九鼎,金口玉言,朱元璋只是想试探着能不能收回诏令,就被周衡怼得哑口无言。
但是毕竟他是谏言大臣,他的工作就是指正皇上错误,朱元璋又不能怼回去,因为如果怼回去,那不就告诉别人以后不能谏言,所以朱元璋强忍下了怒火。
准备有机会再报复周衡。
结果不久,周衡就因为家中需要祭扫的事来找朱元璋请假了,朱元璋也没有为难他,他说要请6天假,朱元璋就很痛快地就答应了,给了他6天的假期。
但是回来的时候周衡却遇到了状况,也不知道是上天的安排,还是有人故意安排的,在路上突然遇上了土匪,结果耽误了一天,直到第7天才顺利回到京师。
本来晚回来一天应该也没有什么大事,最多也就训斥一顿,严重点扣点俸禄,最严重也就罢免自己的官职呗。
但是朱元璋直接以欺君之罪,给他判了个最严重的斩首。
很多在场的大臣都看懵逼了,就因为迟到了一天就给杀了,周衡本来还想解释自己为什么迟到,但是朱元璋根本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直接就让侍卫给他推出去斩了。
而朱元璋对大臣们说:“之所以斩周衡,就是要告诉你们要言而有信,不能说了不算,算了不说,要不然就是欺君罔上死罪。“这些无辜的大臣们,也跟着挨了一顿骂。
但是在场的大臣们都明白了,周衡为什么死,他死不是因为迟到,而是因为他前两天谏言的时候没有给朱元璋留面子,因为他曾经说朱元璋言而无信,而朱元璋杀他的理由也是言而无信,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其实周衡死的一点也不怨,因为虽然每个人都说自己喜欢听真话,但是没有几个人真的受得了真话。
谏言大臣这个职位,在古代其实就是一个摆设,没有几个人会真的去跟皇上谏言,毕竟皇上一不高兴就可能会要了自己的命,很多人在这个职位上也都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基本上都是随声附和,混个工资罢了。
虽然朱元璋是穷苦人家出身,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甚至还有一段要饭的经历,但是他现在已经是皇上了,你不能还把他当成当年的朱重八去看,他有毛病你可以私下去谏言,作为一个明君他有可能会接受,但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不给他面子,他肯定受不了。
所以周衡死得不冤,即便这次朱元璋不杀他,他也会在以后的谏言中得罪朱元璋,他是个忠臣不错,但是他不会为人处事。
所以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的就是。
跟自己的老板关系再好,也要给他留面子,如果想指正他的错误,尽量没人的时候私底下去说,不要大庭广众地去指正他,那样关系再好,老板也不能留你。
人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不能觉得老板对你好,你就觉得自己可以为所欲为真的把他当哥们处了。
即便是好哥们,如果有一天他发达了,你也不能大庭广众说出他的短处,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他可能什么都不在乎,你当众说他的缺点他也会听,当他什么都有的时候,你在当众指出他的缺点,他可能就就会怀恨在心了。
所以一定要学会为人处事,把控好时间,地点,和对方的心情再去指正对方的错误,要不然就有可能会好心办坏事。
你对周衡的做法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