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算是谋权篡位吗?都说是他捡了柴荣的便宜,真是这样吗?

赵匡胤算是谋权篡位吗?都说是他捡了柴荣的便宜,真是这样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887 更新时间:2023/12/8 7:58:18

俗话说,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那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国之常势。而联系着这种分分合合的状态的枢纽,通常则是刀枪戎马相见。

满清王朝作为一个马背上的民族,骁勇善战,打下了江山。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是一个战略家,江山自是手到擒来。然而,宋太祖赵匡胤,却不费一兵一卒,装着酒醉,被众将士拥护着,黄袍就轻而易举地上了身,年轻有为可惜命薄的周世宗柴荣倾尽一生打下的江山,也被后周柴氏顺水推舟般送了过来。

你不禁会问,这种做戏一般,实则野心勃勃,要吞下这大好江山的做法,难道不是一种既阴险狡猾又手段卑鄙的做法吗?

其实,那只是相对于在位者而言的。后汉初年,赵匡胤到处游历而没有遇到住的地方,便在襄阳一座寺庙里住下。有一个老和尚善于看相,看到他之后说:“我把我所有的全部资助给你,你往北去会有奇遇。”赵匡胤往北去以后,于乾祐元年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参与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屡立战功。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

实际上,政权交替之时,大多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战败的一方几乎个个都是眼中钉,不到赶尽杀绝的地步战胜的一方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而赵匡胤接替政权的方式,实在太温和了,以至于百姓都没有受到战乱带来的痛苦遭遇和种种磨难。

百姓对这样和平的方式当然是求之不得了,因为,对于百姓来说,民以食为天,百姓最注重的就是民生,生活幸福,安居乐业就是百姓的最终目的。赵匡胤正是因为一生戎马,深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迫害有多深重,所以,才会出此一策没有用兵马去威胁后周柴氏。

这样一来,百姓不必被战争殃及,赵匡胤也能因此得到百姓的赞许,政权一样能牢牢把握到手中。

政权就此到手,开了一个好彩头,接下来自然是治国。

自唐玄宗统治后期,节度使安禄山的安史之乱,再到后来的五代十国,历经长期的战乱政权一再割据,赵匡胤秉持和平的理念,通过一次酒宴,把兵权收了回来,史称“杯酒释兵权”,政权完整统一之后,赵匡胤开始大治国家。

从前政权割据的局面,让治理国家的主力成为了一群武夫。赵匡胤知道,想要治理好国家,不能靠鲁莽之力,而是需要文治。于是,他重用文臣来治理国家。这无疑是明智之举,武虽能得天下,但是,只有文才能治天下。赵匡胤不仅仅是一介武夫而已,他的眼光与谋略早已达到了政治家的水平。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礼遇文臣之最,而赵匡胤自然是其中的典范。

赵匡胤先是在太庙里,立碑作规定大致说的是:不得以任何理由夺文臣性命,后代子孙都要遵守,否则,就是违背天命。赵匡胤立此碑的用意是训诫子孙,同样要给文臣至高的待遇。这像免死金牌一般的碑誓就给了文臣最大的保障,让他们有话敢说,有想法敢去做,而不用唯唯诺诺,顾虑良多。

并且,赵匡胤给以文臣优厚的俸禄,让他们不用忧虑生活,更多的则是去忧国忧天下。

治国即解决国家内部矛盾,对于外部矛盾,即与边疆民族的矛盾,赵匡胤也没有心高气傲,想着引兵去给边疆民族一点颜色看看。

而是同样以温和的方式,不加干预边疆民族的治理,甚至,留有北汉割据地给彼此一个空间。可以说,这种退一步的政策反而换来了双方的和平,缓和了双方的矛盾,而让宋朝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去治理国家。

这也是为什么宋朝的经济实力、文化素养能有所提高,国力有所增强的原因之一。

顺带一提,享誉中外的中国四大发明,其中有三样,就是在宋朝被发明出来,最终,用于生产生活的。若国家处在水生火热之中忧患不已,百姓连维持生计都做不到,哪里敢对生活水平有过多的需求。相反的,生活稳定,百姓才会开始追求更幸福的生活,如此一来,更多的发明创造也就出来了,由此可见宋朝的繁荣。

如果,把宋太祖赵匡胤的一生一分为二来看的话,他前半生的戎马生活与他坐上帝位之后的功绩相比逊色太多,几乎没有了可圈可点的地方。因为相比起提刀拿枪的莽夫,身为帝王的他带给百姓的远比身为将军为百姓开疆扩土要来的更多。

赵匡胤在统治生涯中扮演的角色,从急功近利,求胜心切的将军,成为了能够以和为贵,以百姓为己任,使国家“大”、使家业“大”的政治家。赵匡胤长远的政治眼光让宋朝的经济和文化稳步增长,势不可挡,可以说,是达到了古代社会能够发展到的最高峰。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参考资料:

『《宋史》、《湘山野录》』

标签: 赵匡胤柴荣宋朝历史

更多文章

  • 隋炀帝死后,连一口像样的棺材都没有,还是一个女人将他偷偷埋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隋炀帝,隋朝历史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短命的王朝,它传承不过两代便夭亡了。但是,如果大家因此而轻视了隋对中国的影响,那就大错特错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胡人趁着中原大乱南下侵略。从此以后的几百年间,长江以北的大片疆土都落入了胡人手中。直到隋朝的横空出世,才结束了南北分裂的格局,中华大地重新进入了大一统的格局。隋朝的

  • 都说李广是“飞将军”很厉害,其实,这一位更厉害,完全将其碾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广,汉朝历史,飞将军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彼时中国的国威传扬四海,不论是北方的匈奴人还是更远的西域胡人,他们都对汉朝充满了敬畏之情。汉朝的强大固然让后人追念,可是,我们更加要清楚,汉朝的强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也经历过弱小的时期。后来,是在汉武帝的带领下,汉朝由弱变强,驱逐了屡次寇边的匈奴被赶走,西域与中原的通

  • 为了当皇帝宁愿作傀儡,差点让汉人跟匈奴姓了,结果只能遗臭万年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卢芳,汉朝历史,汉朝人物

    古往今来的皇帝有很多,想要做皇帝的人也有很多。但事实上,当皇帝未必有那么舒服,有的人为了当皇帝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尊严和自由。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做梦都想当皇帝的小人卢芳。相信大家对卢芳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并不熟悉,事实上,他虽然做了皇帝,可却没有翻起什么大浪。西汉末年的纷纭乱世中,王莽成了遗臭

  • 一个中国人被困国外19年,期间受尽折磨,他唯不忘一件事:回中国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苏武,汉朝历史,汉朝人物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刘彻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位汉朝的皇帝,击溃匈奴这个其一生的梦想虽未得到完全实现,但是,也让汉的国力走向强盛,奠定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七十岁在古人中算是长寿的了,而放在君王中更是如此。当汉武帝驾崩的消息传入到当时苏武的耳朵里时,不知苏武又是怎样一番复杂的心理呢?苏武放羊地,为贝加尔湖

  • 唯一让朱元璋落泪的女人,在她之后世上再无朱重八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马氏,马皇后,明朝历史

    在我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当中,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子孙后代奠定了得享盛世的统治基础。开国皇帝往往一生都在四处征战,吃过的苦、受过的难更是数不胜数,正是这样伟大的先祖才配得上后世千秋万代的尊崇瞻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便是如此。与以往贵为皇族或强将重臣的称帝者不同,朱元璋自幼

  • 为什么现在集体捧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等历史上名声不好的君主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纣王,商纣王,隋炀帝,秦始皇,商朝历史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人类得以窥见过往的桥梁。如果没有历史,那么对于过去发生的一切,人们将一无所知。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历史,就是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历史并不是历史课本上冷冰冰的文字,它有着旺盛的生

  • 史上第一个太后用一生风流换来大秦崛起,她应当被正名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芈八子,宣太后,秦惠文王,太后,秦朝历史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曾这样赞美秦始皇,那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亲手缔造统一大业的千古一帝。若论秦朝成功统一六国的原因,除了秦始皇本身的雄韬武略之外,更离不开先人的默默付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秦宣太后,芈八子。芈八子,中

  • 皇后张嫣:11岁嫁给舅舅,婚后29年没怀孕,死后净身原因才被揭晓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张嫣,汉惠帝,吕后,汉朝历史

    古代有一个说法,媒妁之约父母之命。古代的女孩子们是没有能力自己选择夫婿的,她们通常会听从父母的安排,由他们决定自己终生的伴侣,所以通常古代的女子13、14岁便已嫁给夫家。除此之外古代人十分讲究亲上加亲的婚配原则,尤其是在世族门阀中更是喜欢互相通亲。简单来说,王家姐姐嫁去李家,李家的祖母妯娌又是王家的

  • 末代皇帝的妃子与溥仪离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动与皇帝离婚的妃子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溥仪,文秀,傅玉芳,婉蓉,清朝历史

    1922年,14岁的文秀嫁给了17岁的溥仪。新婚第一晚,文秀正等着溥仪垂青,溥仪却冷冷地把她扔到一边。他们结婚九年,溥仪从未碰过她。后来,文秀在报纸上与溥仪离婚,她成了第一个与皇帝离婚的妃子。文秀的原号是额尔代特文秀。她的祖先是八旗上的三黄旗。当她父亲早逝时,他们的家庭衰落了。文秀8岁上小学时,改名

  • 汉文帝的男宠做过汉朝首富最终却饿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文帝,邓通

    汉文帝时期,“女摄影师”徐福给邓通算命,断言他会死于贫困。汉文帝冷笑道:“邓通的命是我的,不是天!”反手给了邓通一座铜山。十多年后,邓通饿死在街头。邓通家境殷实,父母从小就为他聘请老师,希望他学有所成,光宗耀祖。很遗憾邓通不喜欢读书。他整天去河边捕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