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出生于太史之家,从西周开始,司马家就世世代代书写周朝的国史。到了汉朝,司马迁的爷爷司马喜、父亲司马谈也都担任史官一职,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中,司马迁从小就耳濡目染勤奋苦读,长大后游历天下。父亲司马谈在离世之前,将自己未完成的巨著和振兴家族的重担交到了司马迁的手上,司马迁从来不曾忘记父亲嘱托,一心发奋著书。这样一个安分守己的史官为何会惹恼汉武帝呢?
在与匈奴的关系中,汉武帝一向主张通过战争手段解决这个边疆大患,让他们俯首称臣。天汉二年的夏天,汉武帝决定再次出兵匈奴,由贰将军李广利领兵,同时派遣李陵跟随大军,负责押运辎重,但一向看不上李广利又急于立功的李陵拒绝了随军押运的差事,自请带领五千人马,孤军深入,谁知出师不利,正好遇到了单于带领的主力部队。匈奴兵强马壮,立刻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李陵不得不正面迎战,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率领全体官兵,苦苦战斗了八个日夜,杀敌一万多人,自己也弹尽粮绝,孤立无援,不幸被俘。
汉武帝听说李陵战败的消息之后,就希望他能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可随后却传来他投降匈奴的消息,汉武帝为之震怒,文武百官之中不乏趋炎附势之人,他们大多是墙头草,善于察言观色,对李陵更是落井下石。司马迁素来钦佩李家一门忠烈,对李家没落的遭遇也多有同情之意。于是汉武帝便叫来司马迁,让他谈谈对李陵投敌一事的看法,司马迁秉持着史官实事求是的态度,仗义执言,认为李陵平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对待朋友言而有信,在士兵当中也很高的声望,此次兵败一来是因为双方实力悬殊,实在无力回天;二来没有援军,补给跟不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也许李陵是想诈降,先活下来,再想办法回报汉朝。他的言下之意是说李广利作为主要将领对此次兵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开脱之词触怒了汉武帝,一怒之下就被判了死刑,在当时有两种方法可以免去死刑,一是用钱赎命,二是以腐刑代之。司马迁一心扑在写书上,两袖清风,当然拿不出这么多的钱来。为了能够不辱使命,继续撰写《史记》,只能忍辱负重,选择了以腐刑代之。
这对司马迁来说,简直是飞来横祸,也是极其致命的打击。可对于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的统治者来说,没有要了司马迁的命已经是极大的仁慈了。
宫刑对人的身体和精神来说都是一种摧残,司马迁失去了身为男人的尊严,也被士大夫阶层所不容,他甚至觉得自己辱没了祖先,几乎想到了一死了之。可父亲临终的遗愿、家族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即使到了九泉之下他也无颜面对父亲,终于他还是忍下所有的委屈,将自己的满腔怨愤都化作动力,完成了属于太史公的历史使命。
所以,要说司马迁对汉武帝没有恨意是不可能的,但并没有影响他作为一个史官的实录精神,他们之间,更多的是政见不同。为人臣子,司马迁不满的是汉武帝穷兵黩武,导致百姓生活疾苦,重用外戚,以致李家这样的世家大族渐渐没落。而作为一个有胸襟的君主,汉武帝肯定了司马迁的才华和他忠于史实的精神,在他受宫刑之后,还能允许他继续撰写《史记》。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正是因为经受住了来自命运和生活的考验,才成就了我们所认识的文采风流的太史公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