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和隆裕皇后洞房花烛,慈禧派了四个嬷嬷在喜帐外听动静。半夜房间里都没有任何声音。嬷嬷都要睡着了,才听到隆裕皇后说:“你们家都是这德行!”
隆裕皇后来自显赫的叶赫那拉氏家族,慈禧太后是她的亲姑姑。
她的父亲叶赫那拉·桂祥虽是镶黄旗的副都统,却没什么作为,纯粹沾姐姐慈禧的光,是块扶不上墙的烂泥。
隆裕皇后闺名叶赫那拉·静芬,这样一个毫无特色的名字,丢到一张花名册中毫不起眼,似乎也不想惹人注意。
人如其名,隆裕皇后就是这样一个柔弱性格的女子,偏偏命运将她推上历史舞台,在风口浪尖上讨生活,将她个人的命运与大清的国运紧紧绑在一起。
公元1888年,20岁的叶赫那拉·静芬被姑姑慈禧钦点嫁给表哥光绪帝。
在大婚的前一个月,整个紫禁城上上下下都异常忙碌,为皇上大婚做准备。
十二月十五日,北京城寒风刺骨。紫禁城里贞度门守夜的两位将士,将煤油灯挂在廊柱上。
夜深后,两名守卫打起了瞌睡,煤油灯残旧,煤油流到了木质的廊柱上,从而引起了大火。
因为深宫内院水源不足,灭火措施不到位,刚好贞度门四周都是库房,大火烧了两天两夜才熄灭。
这场大火在民间的传闻里,一度预示着清政府的灭亡。
而倒霉的隆裕皇后,还没有嫁进紫禁城,就被人诟病她的不吉利,说若不是因为她大婚,就不会引起大火。
说这话的人,大概是没有脑子的。大婚当天,光绪帝迎娶的可不止隆裕皇后一人,还有瑾、珍二妃。
婚后,隆裕皇后虽然入主了钟粹宫,但是光绪帝独爱珍妃一人,他压根就看不上皇后。
要说相貌,皇后真的很一般,尤其在美若天仙的珍妃的衬托下。光绪讨厌皇后不仅仅是因为相貌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皇后是太后的人,是太后派来监视他的。
新婚之夜,慈禧居然还派几个嬷嬷在外面听墙角,可见慈禧的掌控欲是多么的可怕。
隆裕皇后其实是个没有心机只想相夫教子的旧式女子。她没有那么多的心眼,太后让她监视皇上,她也监视不出什么结果,所以最后在慈禧那里,她也失了宠。
于是堂堂一个皇后,在后宫里成了个摆设,只有在一些礼仪场合她才出现,像个工具人。
光绪帝虽然独宠珍妃一人,但是皇宫嫔妃也不少,竟无一人生下一儿半女。
在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过世之后,大家按慈禧的遗命找来了光绪的侄儿溥仪继承王位,称宣统帝。
隆裕皇后就自然成了隆裕太后。
继位的溥仪只有三岁,于是,由他的亲爹载丰摄政、隆裕太后垂帘听政。
一个完全不懂政治不懂国事的女子,居然在风雨飘摇的大清朝廷成了最高权力者,这让以前那些拼死拼活想要夺权的人情何以堪。
载丰自然是不把隆裕太后放在眼里的,很快就独揽大权。
其实此刻清政府已没有什么权力可言,载丰也不过是最后捞点钱。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摄政王载丰一看形势不对,美其名曰“请辞”,实则就是拍拍屁股跑了。
最后剩下隆裕太后和六岁的溥仪面对残局。
隆裕太后这辈子办得最大的事,大概就是在清帝逊位书上签字盖章,向世人宣告,大清几百年基业正式消亡而退出历史舞台。
隆裕太后也因此而被历史铭记。
1912年,2月12日,在紫禁场面的养心殿内,44岁的隆裕太后带着六岁的宣统皇帝,宣读着由袁世凯奉上的《清帝逊位诏书》。
这篇三百多字诏书,隆裕太后读了近半个小时,几度哽咽不得继续。
《清帝逊位诏书》由清末状元张謇起草。大致意思就是为了无谓的流血牺牲,清政府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皇帝退位,袁世凯善后。
至于是否体面,谁又在乎呢?
一个曾经几度辉煌的王朝在自己手里消亡,任谁都会触景生情伤心难过,即使隆裕太后是个不谙世事的女人。
从清帝逊位后,她一病不起,终日卧床。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长春宫过世,享年46岁。
此时袁世凯任国民政府临时大总统,他下令举国哀悼三日,百官行孝服二十七天,以示哀思。
等到光绪帝的崇陵竣工后,隆裕太后与其合葬。
生前不得宠,死后却同穴,也讽讽刺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