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总是想着给孩子尽可能多地留下财产,可有的孩子却因此坐吃山空。那究竟要不要给孩子留下财富呢?汉代疏广这样做。
疏广是东海兰陵人,小时候就十分好学,对于《春秋》很有自己的见解。后来,疏广出任太子太傅,尽心尽力地看顾太子。
当时太子的外祖父许伯认为太子年龄尚小,想要他的弟弟许舜来监护太子。汉宣帝问疏广是什么意思,疏广说,太子是皇帝的继承人,为他选择老师朋友必须是天下英才,而不应该只在母亲家族中寻找,况且太子现在有了太子少傅,为什么还要再找个人来监护他呢?汉宣帝觉得疏广说得很对。从此,疏广更受皇帝和太子的器重。
太子长到十二岁,把《论语》、《孝经》读得很熟了。于是,疏广就准备回到山东老家,以享天年。疏广对侄子说,一个人知足就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功成身退这是处世的道理。疏广向皇帝请病假获准,之后,又请求皇帝放他回乡养老。皇帝同意了,走的时候,皇帝送了他很多黄金,太子也送给他五十金,送他的车都有几百辆,可谓是功成身退了。
而疏广回到家乡,每天都让家里人设宴备酒,招待族里的人和他从前的朋友。有人劝说疏广要为子孙后代多买些田产。疏广说:“我家中有旧宅,若子孙勤劳,足够丰衣足食了。如果我现在多买些田宅,子孙们可能会因此堕落。贤而多财,会损害一个人的志向,愚而多财,则会助长一个人的过失。何况人富了,众人就对他有怨恨。我不能很好地教育子孙,却也不愿助长他们的过失,使他们遭人怨恨。我现在用掉的这些钱,都是皇帝给我养老的。拿来与乡亲们共享,打发余生,难道不好吗?”这么一说,大家也都觉得疏广说得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