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两肋插刀的情义,那一定是刘、关、张三人。他们从一开始就结义生死同盟,各自死后,后世还流传着他们的佳话。
这三人中,关羽被称为千古“义绝”。可见,关羽对待兄弟确实很讲义气,所以刘备才会如此信任他。然而,我们看到的关羽义绝都只是通过《三国演义》来的,在三国的正史记载中,关羽是否义绝不知道,但刘备对于关羽的态度却很耐人寻味。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因为关羽连续犯了五个错,差点让三国鼎立局面变成四方争霸,刘备和诸葛亮当然失望了。
说起古时的友谊典范,那一定是桃园三结义。三个性格不同的人,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因为脾性相投,且目标一致,互相欣赏,所以刘备、关羽、张飞在桃源,准备了乌牛白马做祭礼,然后焚香拜师说誓词: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再是一番志向表达,三人自此开始成为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兄弟。
此后,三人无论发生何事,都是没有生过嫌隙。就像其中的关羽,后来被曹操擒获,所有人都担心关羽会叛变,但刘备从来不担心自己的义弟会叛变。而关羽虽然在曹营之中,无论曹操如何欣赏自己,但他也只是斩杀颜良等人,从未把自己的忠心交付曹操,所以后来曹操受感动就放了他。
他们从未分道扬镳过。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败走麦城,被孙权的人擒获斩杀,刘备伤心气急,不听众人的劝谏,一定要发兵讨伐东吴,也正是在复仇的路上,张飞因为报仇心切被范强张达等人杀死。而刘备连失两个义弟,十分气愤,势必要攻打下孙权。只是因为他复仇心切,所以轻敌,被火烧连营七百里,最后兵败而逃。
从刘备不计后果得失,就可以看出他对关羽这个弟弟是十分好的,即便是得了天下,但失去了关羽张飞,这天下得来又有何意思呢?然而,这份情谊只存在于《三国演义》书籍中,根据三国的正史判断,刘备对义弟两人并没有那么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关羽。
他们三人的结拜情谊一直被后世称颂,为何依照正史推断,刘备却又不那么信任关羽呢?这一切都是因为关羽犯了五个错误,让刘备失望之极,开始忌惮他,就连诸葛亮都感到十分无奈。
第一个错误就是他干预了刘备的立储继承之事。古代的皇嗣国本十分重要,但很多时候容易好竹出歹笋。刘备就是如此,虽然他的能力也不是很强,但好歹能驾驭群臣为自己服务,然而他的儿子刘禅实在是平庸之极。是以,他自然担心以后蜀国的继承问题,所以收养了寇封,并将其改为刘姓。
其他的臣子都没有说话,但这个时候的关羽跳出来说,这样不妥。这话就得罪了刘备。参考魏国曹操的立储就可以发现,上位者最是忌讳有人干预立储朝政,因为这样会形成垄断势力,威胁自己的统治。而关羽这样干涉刘备收养子,在刘玄德看来,他就是在觊觎自己的位子。如此情况下,刘备不得不忌惮起关羽。
第二件错事就是他拒接刘备的印绶。刘备那时候封自己为汉中王,下面大肆封群臣,官职都是自己细细琢磨出来的。而关羽被封为前将军,而黄忠这样的老将都是后将军,顿时不满,觉得黄忠不如自己还比自己获封好,于是不接印绶。
因为黄忠不接印绶,这事算小,但在刘备眼里可不小了。要知道,古代臣子抗旨不尊就是藐视皇权,说白了就是有不臣之心。古代的任何一个皇帝都机会谋反,谋反之事一旦有苗头或者发生,那就是灭九族的下场。而关羽这样做,就是给刘备扇了一个大耳刮子,刘备不生气都不行。
第三个错误就是辱骂孙权的求婚使者。因为荆州之事,孙刘联盟开始有所破裂,这个时候又有了湘水划界,于是孙权想要巩固这个联盟,同时离间关羽和刘备,便想着让关羽的女儿嫁与自己的儿子。然而求婚使者一到,关羽就十分生气地臭骂了一顿他们。使者灰头土脸回到东吴。先不说孙权有多生气,就说刘备此时的心理活动。
孙权是江东之地的主君,对应的主君就是刘备,关羽又是他手下的大将,所以两个不同的势力进行政治联姻,都应该报备主君,但是关羽直接不报,先下手骂了一顿。这让刘备如何想?他的内心肯定是关羽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
第四个错误是战俘收押不报。古代打仗,一方成功,就有一方失败成为战俘。原本这种大捷之事很多将军都重视,要上报俘虏的人数,而上面的人可以以此定军功。但是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收押了三万战俘,结果他却没有写信上报。
这对刘备来说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事情。无论多少都应该上报,而你关羽不报是什么意思?偷偷将兵马藏起来吗?要知道,当时有三万多俘虏,这要是自立为王完全是可以的。如果关羽有点二心,那么到时候就不叫三国演义了,恐怕叫四国演义。
第五个错误就是擅自任免高级官员。不管懂得历史与否,都知道官员的任免都是上位者的事情,可是关羽却没有这个觉悟,他在荆州之地,对梁、郏、陆浑等群盗进行封绶,这完全就是不把刘备放在眼里,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刘备自然是失望之极,而诸葛亮对刘备自然是忠心不已,看到关羽这样,也大概知道他的心思了,那么自然也很无奈,想提醒都不知道从何处提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