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怒气冲冲的太平公主闯入太子府,指着李隆基的鼻子骂道:“你好狠毒,竟然让人唆使皇帝把我赶出京城,你就这么容不下你姑姑吗?”太平越骂越难听,李隆基脸色难看,却百口莫辩。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也曾是同盟,两人联合起来发动政变,铲除了想要成为武则天第二的韦后及其党羽,扶持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
靠儿子和妹妹上位,李旦这皇帝当得不太有底气。每次和宰相议事,他都要问宰相:“和太平商量过吗?”“和三郎(李隆基)商量过吗?”。
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后,太平发现自己看走了眼。李隆基虽年轻,却极有主见,不会甘于当傀儡。太平因此想让李隆基的大哥,忠厚老实的嫡长子李成器当太子。
她让人四处散布流言,说李隆基是庶出,身份卑微,没有资格当太子,流言越传越烈。李旦不得不亲自下诏,不准再议论此事。
太平安排了眼线在李隆基的府中,时刻盯着李隆基,打算从私德方面打击李隆基,然而李隆基知道身边有奸细,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让太平抓住一点把柄。
太平不甘心,又找到机会拦住几位宰相,想让他们和自己合作,劝皇帝废了李隆基,改立李成器。
至于李成器,太平也单独找过他,希望和他联手,把李隆基从太子的位置上拉下来。
太平公主费尽全力,却毫无收获。几位宰相对事不对人,在古代,太子是国本,轻易不能动摇,再加上李隆基本人有勇有谋,挑不出错处,实在是找不到废太子的理由。
李成器也拒绝了太平的邀请。他不想和弟弟争太子之位,怕又发生一次玄武门之变,这是李唐皇室血的教训。
太平公主动作频繁,势头太猛,怕她又要搞出大事情,因此老臣姚崇和宋璟找到唐睿宗,希望唐睿宗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做几件事情:把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派到外地,把太平公主调离京城,把李隆基两个弟弟的兵权收回来。
唐睿宗知道妹妹最近闹腾得有点厉害,这些建议也不失为办法,于是就照做了,下旨让太平公主去山西。
太平公主大怒,以为是李隆基指使姚崇和宋璟去皇帝耳边吹风,就跑到李隆基的府上大闹了一场。
然而姚崇,宋璟和李隆基并无私交,他们只是希望政局稳定,不要再像从前那样,李唐皇室又陷入频繁的动荡中。
李隆基深知姑姑的厉害,为了自保,他到唐睿宗那里告状,说姚崇,宋璟离间他和大哥,姑姑的关系,希望唐睿宗对两个大臣处以极刑。
睿宗知道姚崇和宋璟没有错,但为了平息太平的怨气,唐睿宗还是将两人外放。
不久后,太平又被召了回来,毕竟是李旦唯一的小妹妹,李旦还是很疼太平的,然而太平和李隆基之间的斗争还在继续,
太平在哥哥面前软磨硬泡,把自己的人都安排在了重要的位置,导致朝中7位宰相里有5位都是太平的人,李隆基虽然被安排监国,却被架空,毫无实权。
李隆基和太平的斗争,在一开始,太平是占尽优势的,然而为何到后来,太平又输了呢?
说到底,李旦再疼太平,也不可能让妹妹当皇帝,要当皇帝的始终是李隆基,因此李旦不可能一味地偏向太平。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性格都很强势,李旦夹在中间,两头为难,很是心累,曾向大臣提出过想要提前退位。大臣们一番苦劝,李旦才暂时打消念头。
太平有一次突然奇想,安排宫中术士告诉李旦,说天上星象有变,意味着太子要逼宫。
本以为此话一出,李隆基的太子之位不保,却没想到李旦不按套路出牌,他先是脸色大变,然后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道:“既然天意如此,那朕就提前退位避祸,让太子继位吧”。
术士把这话告诉太平公主,太平欲哭无泪,她知道小哥哥为人淡泊,但没想到大度到了这个地步。
李旦退位之心坚决,李隆基却惶恐不安,怕父亲不是真心的,于是多次表示自己还年轻,不能担当大任。儿子说客套话,李旦却当真了。
既然儿子怕当不好这个皇帝,那就让当爹的再带带他吧。
李旦退位后没有放权,重要的军国大事,高级干部的人事安排要由他这个太上皇决定。李旦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两人已经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
李隆基收到了太平要发动政变的消息,在亲信的建议下,决定先下手为强,发动了先天政变,逼太平自尽。
李旦被凶残的儿子吓住了,交出了手中的权力,做了真正的太上皇。
性格温润的李旦也算是画风清奇,他老妈,他小妹,他儿子,各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如狼似虎,嗜权如命,被这样一群人包围,李旦的心情估计很复杂。他被裹挟着当了两次皇帝,还能全身而退,也有大智慧!
唐玄宗李隆基亲政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把唐朝的辉煌推向了巅峰,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大放光彩,影响世界,又因为晚年昏聩,制造了安史之乱的悲剧,将整个唐朝推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