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太监就是张居翰,张居翰是五代时期的人。繁荣昌盛的唐朝灭亡后,各地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原大地先后存续了5个朝代,那就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后周。
作为一名受过宫刑的宦官,张居翰想要在这样的乱世生活是极为困难的,可他虽然自己处境艰难,却能在面对他人困境的时候,勇敢施于援手。
宦官这两个字其实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被使用了。春秋以前,各个封建家族会为了增强自己的掌权实力,招揽各个士人成为自己的门客,这些人便被称为宦。
宦发展到战国后,变成了受过宫刑的人。毕竟宦官常年在权力中心行走,统治者为了让他们更加能够被信任,所以才会将阉割之刑加诸与这些男子身上。
宦官因为是皇帝的近侍,所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权利可以比正式的官员还要大。位卑权重说的便是这样一些人。
宦官之所以会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是因为他们的身份注定是统治者天然的支持者,但同时残缺的身体,又让他们难以获得其他人真正的尊敬。
不过许多宦官都不满足于只当一个皇帝的传话人。为了掌握更多的权力,乱世的宦官常常会使出各种手段争夺话语权。当然,张居翰显然不是这种人。
张居翰唐朝末年出生,年少时被掖庭令张从玫收养为养子。正是这个原因,让他后来会选择入宫成为一名宦官。
昭宗统治的时候,往日强大无比的唐朝已经奄奄一息了,各路军阀在周围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唐昭宗是一个明君,那么尚有反抗的机会,重新光复统治。
很可惜的是,唐昭宗个人能力有限。在他被军阀挟持,失去人身自由的时候。张居翰第一次获得了权力。
他是唐昭宗派去外地监军的几个亲信宦官之一。对唐昭宗来说,让这些皇家近侍去往各地,可以帮助自己联络小藩镇的力量,让军阀有所顾忌。
张居翰去往的是范阳,当时任范阳军节度使的是刘仁恭。在范阳,张居翰和刘仁恭志趣相投,因此成为了朋友。
唐昭宗在与军阀朱全忠的争斗中落于下风。为了彻底消灭皇帝向外求救的心思,朱全忠下令把各个监军宦官直接处死。
刘仁恭不忍心让自己的朋友就这样白白枉死,于是将张居翰藏在山洞里,张居翰因此得以存活。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张居翰在刘仁恭的掩护下躲藏了几年,最后在各地讨伐朱全忠的时候站了出来,辞别了照顾自己良多的好友刘仁恭,去往李存勖麾下效力。
李存勖是李克用的继承人,在鼎盛时期,李克用的势力范围几乎囊括了整个山西,甚至占领了陕西、山东的一部分地方。
唐朝灭亡,朱全忠建立了后梁政权后,李存勖谨遵自己父亲的遗嘱,不断兴兵,想要消灭后梁。
在10年征伐的过程中,张居翰是李存勖胜利必不可少的军师。因此后唐建立后,张居翰被李存勖奉为枢密使,掌管军权。
当然,张居翰虽然受皇帝重视,但是因为他身有残缺,所以枢密使还有第二位,那就是原任兵部侍郎的郭崇涛。
伐蜀之前,郭崇涛便已经野心勃勃,引起了皇帝的不满,为了减轻皇帝的猜疑,他与魏王李继岌前去讨伐前蜀。
可是前蜀皇帝投降之后,郭崇涛生出了二心,想要反叛后唐、自立为王。李继岌因此急忙写书给李存勖。杀掉郭崇涛之后,他带领着王衍及前文武百官千余人随行。
就在这个时候,后唐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李存勖的养兄弟李嗣元和他开战,为了让自己的后方安定,李存勖特意派张居翰拿上自己的密诏,让儿子将王衍一行人就地处死。
按照常理,张居翰是没有资格查看这封密诏内容的,不过他联想到如今后唐国内外的形势,于是偷偷看了这封密诏的内容。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哪想到皇帝居然想直接处死已经投降的千余人。这千余人中有前蜀皇室成员,也有前蜀的文官武将。
纵然投降前他们与后唐势不两立,但如今这千余人已经为俘虏,怎么能直接全部诛杀呢?
道德感极强的张居翰无法直接执行皇帝的命令。于是他冒着陪葬的风险偷偷将密诏的“行”字改为了“家”字。就这样,被诛杀的人大大减少了,除了王衍一家几口人,其他人都被免死释放。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张居翰的义举,让他成为了历史上最善良的太监。正是因为他心怀仁慈、多行善事,所以一直到71岁的时候,张居翰才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