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73年,面对昏君高玮派人送过来的毒酒,他苦笑一声,心想,“该来的还是来了”,只见他好像是问妻子郑氏又好像是是在问自己:“我对朝廷一直忠心耿耿,哪里辜负了皇帝,他要赐我毒酒?”郑氏闻言竟天真地以为是误会,认为高纬会顾念兄弟之情,劝丈夫找皇帝解释,然而,此时心里无比清楚的他长叹一声“他哪里还会见我。”随后决绝地饮下了毒酒……
此人是谁?为何会被高纬赐毒酒呢?他又为何会欣然接受这杯毒酒呢?
母亲身份成秘,导致幼年生活处境尴尬,备受冷落。
他叫高肃,又名高孝瓘,字长恭,渤海郡蓨县人,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集美貌智慧才华于一身的兰陵王。
公元541年,高长恭出生了,彼时天下还是东魏王朝的天下,但也只是名义上的东魏,因为朝廷真正的当权者便是高长恭的父亲高澄,而皇帝只不过是他的傀儡罢了。
按理说,出生在这样的高门贵府中,那日子应该是逍遥自己,随心所欲了,然而,这个世界的一切总是让人琢磨不透,作为高澄的第四个儿子,本就是庶子的高长恭,可能还有一个身份卑贱到连姓氏都不配留下的母亲,又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北史》中记载了他们六兄弟所有人的出生,其他五人的母亲都有姓氏,甚至连老五的歌妓出身的母亲都有,唯独到了高长恭的母亲这儿,写的是“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在古代,身份低微的侧室是没有资格抚养自己的子女的,又或者,他的母亲根本就没在高府,所以,兰陵王可能并没有养在他母亲的身边,于是他便成了高府中那个唯一爹不疼娘不爱,卑微渺小到尘埃里的存在,因此小时侯的他,没少受其他兄弟及府中上下的排挤和白眼奚落,更是一直在做坐板凳。
公元549年,高澄被刺身亡,彼时的高长恭只有8岁,以前或许大家还会忌惮高澄,这高澄一死,他彻底失去了唯一的靠山,可想而知幼小的他,当时过的是什么日子。
然而,在夹缝中长大的高长恭却并没有长歪,相反他从小勤奋努力,文治武功,品性德行,样样不俗,当然这都是后话。
公元550年,高澄的弟弟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禅位给自己,建立北齐政权,刚当上皇上估计还觉得自己的责任挺重的,又或许是新鲜的缘故,所以这位还是勤于政事,凡事亲历亲为,好歹还做了几件正事,只是好景不长,没几年便暴露出了自己个的本来面目,开始了荒唐不羁的淫乱生活,各种奇葩作为是层出不群,还好有宰相杨愔在下面撑着,所以当时的政治还算清明。
此时的高长恭还是个9岁的孩子,依旧还是没有存在感。
时来运转,步步高升,获封兰陵王。
公元557年,做了16年透明人的高长恭终于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差事,通直散骑侍郎,早年的生活经历,让他养成了为人和善,低调亲民,谨慎小心的性格,对待朝廷,他忠心不二,对待下属,同甘共苦,《北齐书》记载“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所以他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在军中都享有很高的威望,所以,短短两年时间,他便由通直散骑侍郎升为地方官,加封乐陵县公。
公元560年3月20日,高洋之子高殷继位后,20岁的高长恭被封为兰陵王,自此,兰陵王便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
美貌与智慧的化身,身居高品位却宽厚善良。
那么他的人生究竟传奇在哪里呢?
其一,他与潘安、宋玉、卫玠合称“古代四大美男子”,那么,他究竟有多美呢?
《北齐书》上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
《旧唐书.音乐志》云“才武而面美。”
唐代崔令钦:“性胆勇,而貌若妇人。”
还有,传说,因为生得太美,在战场上不足以震慑敌人,于是他让人描绘制作了一直丑恶恐怖的面具,每次出征,都会带着她,借以威吓敌军。
其二,虽贵为王侯,三军主帅,却宽宏大量,不计私怨。
据说,有一次,高长恭带了几名随从进宫参加朝会,等他出来以后,这些随从竟都不知道跑哪去了,这要搁其他人身上,还不知道该怎么惩罚呢,可是高长恭呢,自己一个人回来后却当没事人一样,并未责怪这些没规矩的手下。
而面对曾经告他贪污致其被免职的同僚,他也并未记仇,反倒是告发者自己一直耿耿于怀,没办法,高长恭只能想办法小小的惩罚了一下,好让他安心。
其三,面对美色无动于衷。
史书记载,武成帝高湛为了奖赏他的功绩,特意赐了20名美女给他,可高长恭却只留下了一名,其余都婉拒了,估计这唯一的一个也是不得已才收下的吧,毕竟皇帝赐的,一个都不是,岂不是太不给面子了。
其四,骁勇善战,百战百胜。此一点就不用多说了,从他屡屡因功受赏,到功高盖主,遭高纬忌惮足以说明一切。
邙山大捷,功高盖主。
公元564年,北周发兵10万向北齐重镇洛阳发起围攻,武成帝高湛急招兵力解救洛阳,却在突破了北周军队围困救援的第一道防线后变得力不从心,而此时北周却加强了攻势,就在洛阳守军绝望之际,头戴面具的兰陵王高长恭带领500精锐,从北齐的包围圈里杀出一条血路,直冲洛阳城门之下,守城将士得知其是兰陵王之后,士气大作,大开城门,随其冲入敌阵,北周军队看到如此情景,立马四散逃跑,史称”邙山之战。“
《北齐书》记载“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北齐书·卷十一列传第三》。”而北周军队此时确实“丟营弃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
邙山大战后,兰陵王高长恭声名大噪,将士们为歌颂其在大战中的英勇之姿,作《兰陵王入阵曲》,百姓也对他是十分爱戴,这立马引起了皇帝高纬的忌惮。察觉到皇帝的猜忌,兰陵王曾不惜自毁名誉,明目张胆地收受贿赂,以期能够打消高纬的戒备之心,然而并没有卵用。于是,他又接受部下的建议,装病,这样就不用再领兵打仗,也就不会有功绩了,可是,这一回两回可以,一直装病也不是办法,为此他甚至想自己要是真的得病就好了。
然而,人生在世总是事与愿违者多,任他再怎么躲避,在国家危难之际也不能不管不顾,于是在北周再次来犯之时,接到圣旨得高长恭便只能再次披上战甲,凯旋之日,高纬亲自迎接,二人亲切攀谈,高纬问:“每次战役,兄长都身先士卒,难道不怕吗?”高长恭看到皇帝如此关心自己,看来还是关心自己这个哥哥的,于是回答:“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意思是,我们都是皇族,是一家,那么国事也就是家事,所以不会想那么多,自然而然就那么做了。说者无意,听者可就有心了,就这么一句话,高纬彻底对他这个堂兄不再信任,随后便起了杀心。
猜忌惨遭,被鸩身亡。
公元573年5月,疑心不死的高纬,终于忍耐不住,派使者将一杯毒酒送到兰陵王府,看着眼前这杯毒酒,高长恭心如死灰。虽然他早就想到可能会有这么一天,可他却怎么也想不通,为何忠心如他,却要落个被毒死的下场。
然而,作为忠臣,他所信奉的一直都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他最终端起毒酒一饮而尽,年仅33岁的兰陵王就这样陨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给后世留下太多遗憾。
所谓“狡兔死,走狗烹”然而,面对朝内陆玲萱母子兴风作浪,朝外北周军队虎视眈眈的严峻局面,作为统治者的高纬,不思如何拨乱反正,抵御外敌,却无端猜忌残害忠臣良将,前者有斛律光,后者有兰陵王。
《北史》云:文襄诸子,咸有风骨。虽文雅之道,有谢间、平,然武艺英姿,多堪御侮。纵咸阳赐剑,歼覆有徵,若使兰陵获全,未可量也。而终见诛翦,以至土崩,可为太息者矣。
叶子说,兰陵王,长相阴柔俊美,却英武不凡,虽幼年生活坎坷,却依然保持初心,忠心耿耿,却遭猜忌而被毒杀而亡,或许是天妒英才,或许是生不逢时,又或许是北齐该有的命数,才让兰陵王如此栋梁之才,英年早逝。如若他没被赐死,历史会不会是另一个版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