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真有“济公”吗?如有,其人如何?他师父是谁,有何道行?

历史上真有“济公”吗?如有,其人如何?他师父是谁,有何道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168 更新时间:2023/12/14 3:25:05

济公,一位从南时期就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人物,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电视连续剧《济公》的传播,他在貌似疯癫中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当人们津津乐道济公的传奇故事时,难免产生这样的疑问:济公真有其人吗?如果有,教他传奇本事的师父又是谁呢?今天,本就来回答这些问题。

首先,济公不仅实有其人,而且出身名门望族。

济公并不姓“济”,因其法号“道济”,世人尊称“济公”,本姓。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济公出生于天台山永宁村,属浙江台州。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但人丁不旺,济公之父李茂春和母亲氏年近四旬才生下他这根独苗,全家视若珍宝,国清寺住持为他取名修缘。修缘周岁时,父母为试其志,摆了百样东西任其抓取,他唯独对佛珠爱不释手。

李修缘少年时在家乡读书。由于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父母的熏陶,潜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修缘成年后,父母相继去世,他果然到国清寺当了和尚,法号“道济”,不久又到了隋唐大运河的南端临安(今杭州),投奔灵隐寺方丈慧远禅师。见面一交谈,慧远便知他根基非凡,认定“天才”不必教,于是不用一般“传道授业解惑”之法,而是因势利导,由其天性。在慧远禅师的指点下,道济一夕灵机触动,豁然有悟,发狂跳跃,得慧远禅师印证,有四句诗云:

昨夜三更月正明,有人晓得点头灯。

蓦然思起当时事,大道方知一坦平。

道济了悟自家面目,无限快活,言行不拘形式。从此,在有天堂之誉的“杭州”,人们经常看见一位行为怪异的和尚:他和喜欢洁静的和尚截然相反,不喜念经,厌恶坐禅,衣衫褴褛,游走市井,而且嗜好酒肉,状似疯癫,人称“济颠僧”;灵隐寺的众僧也觉得道济非正常人,于是联名向方丈告状,说道济违犯禅门戒规,应责打后逐出山门。方丈慧远力排众议说:“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并在联名状上批语:“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此后无人再敢提及此事。

慧远禅师圆寂后,道济为众僧所不容,又投奔了当地的静慈寺,依然“非俗非僧,非凡非仙”,嗜好酒肉,似痴若狂,云游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时间长了,人们才看出道济原来是一位得道高僧:他医术奇妙,为人治病不收分文;他扶危济困,救助贫苦百姓;他主持公道,替弱者伸冤;他用易传易记的禅语教化民众心存善念、明辨是非,如:

赌博之人无下梢耍什么?兄弟姐妹皆同气争什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忧什么?死后一文带不去悭什么?

冤冤相报几时休结什么?岂可人无得运时急什么?

世事如同棋一局算什么?人世难逢开口笑苦什么?

是非到底见分明辩什么?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

平民百姓多受其益,纷纷称他是“活佛济公”、“济公菩萨”。

关于济公的传奇故事,电视剧中都有详细描述,重复无益,不再赘述,只补充一点:济公学识渊博,擅诗善文,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和《台山梵响》中。正所谓“文如其人”,他的诗作质朴而俏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此仅举几例。

其一

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

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

其二

平生只爱呷黄汤,数日无钱买得尝。

今幸见君君莫阻,再求几碗润枯肠。

其三

从来诸事不相关,独有香醪真个贪。

清早若无三碗酒,怎禁门外朔风寒。

南宋嘉定二年(1209),济公圆寂,寿六十一。临终遗书曰: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济公以他的道行和才学,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像济公这样一位得道高僧,想必他的师父也不是平凡之辈,那么他是谁呢?是不是电视剧或前文中提到的慧远禅师?如果是,他又是哪里人氏?有什么传奇经历呢?

其实,济公不止一个师父,但真正教化点拨他的,就是那位慧远禅师。慧远禅师俗姓彭,四川眉山金流镇人。十三岁出家,道行高深,是一位在中国佛教史、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做出过特殊贡献的高僧,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任灵隐寺方丈。宋孝宗对慧远禅师非常敬重,曾九次与之探讨佛学,赐号“佛海禅师”。慧远禅师性情率真,与济公有相似之处,他曾作过这样一首词:

来往烟波,此生自号西湖长。轻风小桨,荡出芦花港。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

有一次,宋孝宗请慧远禅师陪游飞来峰。飞来峰就在灵隐寺前的山坡上,又名灵鹫峰。相传在东晋时,有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此峰惊讶道:“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以飞来?”由此得名:飞来峰。宋孝宗听到这个典故便问:“既能飞来,何不飞去?”慧远随口答说:“一动不如一静。”回到寺中,宋孝宗看见手持念珠的观音佛像,又问:“人持佛珠念观音,观音持珠又念谁?”慧远答道:“仍念观音。”宋孝宗问其缘故,慧远道:“求人不如求己。”宋孝宗听罢,对慧远流畅而又不失禅理的回答十分敬服。

宋淳熙乙未(1175年)上元日(农历正月十五),慧远禅师坐化而逝,享年七十四岁。龛留十日,颜色不变。同月二十五日,葬于乌峰之塔。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1390年,朱元璋要将77岁的李善长满门抄斩,李善长出示免死金.牌,道:“罪臣有陛下赐的免死铁券,可免臣二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1390年,朱元璋要将77岁的李善长满门抄斩,李善长出示免死金.牌,道:“罪臣有陛下赐的免死铁券,可免臣二死。”可朱元璋却冷笑道:“你擦亮眼睛看看,后面写了什么!”李善长仔细一看,顿时瘫坐在地上。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开始对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封功加爵。他认

  • 毛主席的《蝶恋花》,全国文人赞不绝口,胡适:没有一句是通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毛主席,的,《,蝶恋花,》,全国,文人,赞不绝口,

    1959年3月11日,胡适批判毛主席诗词:全国文人争相追捧的《蝶恋花》很差劲,没有一句是通的!抄在这里: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众所周知,毛主席是杰出的文学家,我们都对他的诗词耳熟能详,无

  • 陈毅病逝13年后,一江西老人说自己是陈毅的妻子,蔡畅:适当照顾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陈毅元帅一生有个三段婚姻。因为那个时代战火不断,据悉,他的第一任妻子为了革命奉献了自己的生命,第二任妻子在病中离世,直到后来和第三任妻子张茜结婚后,才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但令人没想到的是,1988年,一位老妇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一认定的事实,她自称是陈毅的第二任妻子赖月明。这位老妇人所言到底有几分真假,工

  • 1960年,武则天孙女永泰公主墓出土,考古人员在古墓中发现了一具男子白骨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1960年,武则天孙女永泰公主墓出土,考古人员在古墓中发现了一具男子白骨,身旁还放着一把铁斧子,一开始还以为是盗墓贼,但在进一步了解后竟发现了一段隐藏千年的爱情故事。一,之闵永泰,生生世世1960年,永泰公主墓出土,考古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在公主古墓中有一具年轻男人的白骨,而男子身旁散落的龟甲也牵连出了

  • 李克农死因到底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父亲去世的时候,讣告上说,他死于脑溢血,其实并非如此。”儿子李伦在李克农去世多年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1962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得知“特工之王”李克农逝世,宣布休假三天,这是中情局有史以来第一次。因此,有人猜测李克农之死和美国有关。理由是,在抗美援

  • 世界各国的末代君主都是怎么死的?能够像溥仪一样被善待的可不多。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朝鲜君主退位之后,被日本人软禁而死。越南君主流亡法国。俄国君主尼古拉二世的一家人被集体处决在地下室内。只有清朝末代皇帝虽然是战犯,但最终还是被善待,成了中国公民。

  • 北宋开国名将曹彬从不滥杀无辜,深受宋朝数代皇帝的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彬,开国名将

    974年,曹彬率兵攻打南唐,眼看城破在即,他却病倒了。诸将心急如焚,都前来探望,曹彬不紧不慢地说:“我这病别的药不管用,药方就在你们身上。”将领们听后,面面相觑。曹彬,北宋开国名将,先后在消灭后蜀、南唐、北汉以及北伐契丹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和其他将领不一样的是,他虽善战却从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他的皇后述律平自断右腕陪葬,强令大臣殉葬,残暴不仁!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耶律阿保机,述律平

    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皇后述律平质问赵思温:“先帝已逝,你为何不主动殉葬?”赵思温反唇相讥:“和先帝最亲近的人是你,你去,我就跟上。”话音刚落,述律平拔刀自断右腕,随葬墓中。述律平,善于骑射,手段毒辣,有治国之才,堪称阿保机的左膀右臂。阿保机

  • 朱元璋颁布一条对老百姓利好的诏令,想收回,被周衡谏阻,后伺机报复,把周衡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周衡

    洪武年间,一大臣向朱元璋请假,还乡祭扫祖坟,朱元璋:“你请几天假?”大臣:“请六天“朱元璋:”准了!“结果大臣第七天才回来,朱元璋:“把他拉出去斩了。”相信大家都跟领导请过假,但是有的时候在假期可能会遇见

  • 赵匡胤篡了后周皇位之后,为什么不杀周世宗的孤儿寡母?原来是因为怕了!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赵匡胤,后周,周世宗

    建隆年间,一天,赵匡胤喝醉后,对皇后说:“你可知道我为何没杀周世宗孤儿寡母吗?”皇后答:“那是因为皇上您仁慈。“赵匡胤:”错!那是别人对我的看法,其实还有更深层的意思他们都不知道。“赵匡胤说:“如果我今天杀了他们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