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到了1664年,福临6岁即位称帝,开启顺治年号,至1661年共18年,1664年入关迁都北京,开始了大清王朝对华夏的统治。
作为有为之君,清朝入关的第一任皇帝,顺治时期制定和修订的政策,为清王朝顺利融入华夏文明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的民族融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顺治建立和完善的政治制度,为少数民族政权在汉民族聚集地实行了几百年的王朝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功不可没。
顺治时期的制度变迁
1、多尔衮摄政时期
顺治统治华夏18年,摄政王多尔衮是绕不开的历史人物,也正是多尔衮摄政的八年,帮助清王朝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获得了明王朝的疆土,开启了统治华夏的历史。
多尔衮的摄政史,也是顺治统治清王朝取得辉煌成就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尔衮在皇太极时期,屡立战功,深得皇太极赏识器重,让能力超强的多尔衮来统领六部,多尔衮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在争夺皇位不易得手时,为了避免内乱,维护八旗利益,最后由6岁的福临继位。
此时关内李自成已攻入北京,崇祯被逼自缢而亡,明王朝结束了两百多年的统治。
吴三桂为了应对李自成的攻击,向清军求援,愿裂土以酬,多尔衮为了让吴三桂投降,先是坐山观虎斗,充分利用汉族内部矛盾,在双方均已疲惫不堪时出手,击退了李自成的军队。
吴三桂最后不得不投降清军,成为清军进攻中原的先锋。
顺治随即发布诏告:清和明本是友好国家,无意兼并,只为李自成作乱,使得大明灭亡,为明报仇……等等之意。以此作为进关的借口,以师出有名来消除关内汉族反对清王朝的疑虑。
多尔衮占领北京后,取消满族习俗的剃发令,给明崇祯帝发丧,获得了关内汉族士绅得民心。
多尔衮分析中原混乱局势后,准备借机统一华夏,随即顺治迁都北京。
顺治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正值李自成退入山陕,张自忠入四川,残明在南方拥立弘光,这些对清朝统一华夏构成了阻碍。
为了实现统一华夏的目标,多尔衮先是强力消灭李自成的军队,与南明政权相持不动。
清军击退山西的李自成军队,使李自成退守陕西,多尔衮同时派人到南方招安南明残余势力。
清军取得潼关大捷后,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转移,随后李自成战败身亡,这时清军对南明的扬州发动进攻,取得胜利后渡江,使得弘光被俘,南明灭亡。
多尔衮在清王朝早期入关作出的贡献,为顺治时期的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尔衮比较开明,鼓励直言进谏。为了便于统治关内汉人,沿袭了明朝现成的政治制度,中央仍续用明王朝六部制度,由六个满族人掌管权力,虽然是沿袭明王朝制度,也保留了满族特色的制度,建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和理潘院等部门,限制内院的权力。
多尔衮为了达到满汉融合的目的,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多尔衮起到表率作用,亲自去谒拜孔子庙。
允许满汉官民之间可以通婚,进一步了促进满汉民族之间的融合。
规定太监不得参与朝政,避免明王朝太监干政事件的发生。
废除了明朝时期设立的割脚筋等酷刑,以此来取得关内汉人的好感。
废除了明王朝时期的匠籍制度,符合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重用汉官,设大学士,倚重汉官行使内阁的职责,沿袭内阁对大臣们的题奏本章,草拟出批复的意见,供皇帝审阅定夺得制度。
设六部汉尚书各一员,此前,六部只有满尚书各一员,清王朝为了加强对汉族地主的利用与依赖,决定满汉官员共同管理六部,增设汉尚书。
六部汉尚书虽然设立,但并没有什么实权,只是后备官员而已,真正的实权仍然掌握在满族尚书手中。
设都察院汉左都御史一员,都察院维护了清王朝统治的正常秩序,保障了清王朝国家机器平稳运转。
这些制度的完善,进一步巩固了清朝的中央统治,促进了政治经济的发展。
多尔衮摄政时期,受到历史局限及社会认知的问题,也制定了一些弊端制度。
多尔衮为了让汉人全面认可满清的统治,强制推行剃发令,引起了全国汉人的强烈反抗,逼迫汉人剃发易服令,让许多汉人失去了生命。
在京畿地区,以战乱留下没人耕种的土地为由,强行把人从被圈的土地赶出,分给满族贵族。
实行投充政策,招收汉人在圈地的农庄里进行劳役,对逃跑者施加逃人法进行处罚,与满汉一家政策相悖。还有残暴的屠城行为。
这些弊端制度,对清朝在关内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破坏作用。
清王朝入关,能取得如此创业成功,全部依靠多尔衮亲手的运作,在明灭清兴的关键时刻,攻入关内击败李自成的军队,随后决定定都北京,趁势统一华夏,获得了明朝的疆土。
多尔衮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权力达到巅峰,从其所在白旗变为上八旗,即可见一斑。
多尔衮对清王朝的贡献,与努尔哈赤的开国之举一样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开创了清王朝的历史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