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8年的一天,朱元璋正在批阅奏章,忽然有人急报:“蓝玉霸占了元妃!”朱元璋训斥蓝玉,谁料蓝玉的反应让朱元璋暴怒。
1388年蓝玉讨伐北元取得胜利后,朱元璋给前线的他送去消息说:出于对你的赞赏,我们大家商议后决定封你为梁国公。蓝玉喜不自胜,回信说:这是我应得的。
朱元璋很不高兴,后来虽然封蓝玉为公,但却把“梁”改成了“凉”,梁是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别称,魏国当时处于中原膏腴之地;但凉地则完全不同,凉地地处甘肃,荒凉无比。
这种封号之间的差别虽没有本质意义,但仍有形式上的意义,说明此时朱元璋对蓝玉已明显不满。
所有人都能嗅到朱元璋对蓝玉的杀气。有人就偷偷给蓝玉送消息说:“皇上生气了,你赶紧赔罪啊。”
蓝玉哈哈大笑说:“如果活捉了8万元军也是罪,那这个国家还有谁是有功的?!”
如果这时蓝玉的行为只是朱元璋就对蓝玉不满,接下来这件事,朱元璋直接愤怒了。
那就是在归途中,蓝玉干出了一件颇为让人不齿的事情,他欺负了元主的老婆,而这位女性性情也甚是刚烈,自杀了(私元主妃,妃惭自尽死)。
蓝玉的行为违反了朱元璋的边疆政策,也十分不得人心。朱元璋十分愤怒,但由于考虑到蓝玉功劳很大,便没有去更深地追究他,只是降旨训斥一番,谁料人家蓝玉根本不在乎,照样我行我素。
在回南京的路上,途经喜峰关,当时天色已晚,关门已闭。蓝玉怒发冲冠,觉得自己可以违反制度,居然命人攻击关门,破关而入。
私自带兵攻打关隘这小了说是蓝玉一时情急,往大了说,起兵谋反也算得上。朱元璋这时候还是忍着,只是质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岂料,蓝玉不思悔改竟然毫不在乎地说:“城门是限制那些普通人的,我立下如此大功,限制我干甚?”朱元璋这次可是直接暴怒了,隐隐约约对蓝玉起了杀心。
谁知,这蓝玉在京城也不知道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而常遇春的女儿又是太子朱标的妃子,所以蓝玉和太子的关系很好。
在出征纳哈出回来后,这位仁兄找到太子,对他说:“燕王不是一般人,迟早是要造反的,我找过人望他的气,有天子气象,你一定要小心。”蓝玉算是够朋友,把这些话对太子说了,朱标自信满满地回复蓝玉:“燕王对我非常恭敬,你说的事,不可能发生。”
蓝玉想了想,点头说:“但愿是我多心,希望没影响到你们兄弟的感情。”蓝玉是好心,可是但他忘记了一句成语“疏不间亲”,你蓝玉最多不过是个外戚,怎么能和亲兄弟比!
太子后来在闲聊时把蓝玉对他说的话告诉了燕王朱棣,于是朱棣便狠狠地在老爹朱元璋面前告了蓝玉一状。
而此时的蓝玉比先前更为嚣张跋扈,目无法纪,蓝玉的义子多达几百人,蓝玉的家人不仅侵占民田,滥杀无辜,而且蓝玉还屡放厥词,认为朱元璋给他的封赏太低了。
朱元璋最反感的就是拥兵自重。尤其是私自佣兵。这等于破了朱元璋的底线。侵占民田,滥杀无辜,这些在古代算不上什么重罪,不过当要除掉蓝玉的时候,这就成了重罪。
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洪武四大案的最后一案蓝玉案终于拉开了序幕。最终一万五千颗人口落地,蓝玉落了个“剥皮实草”、灭了3族的下场。
蓝玉作为一代战神,是值得尊敬的。他很聪明,甚至还能先于朱元璋、朱标看出朱棣的反意。
但他的性格是他的硬伤。居功自傲、嚣张跋扈,他相信以自己的军功和地位,无人可以轻易撼动自己。只是,他忘记了。这天下,毕竟是朱元璋的天下。
当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彻底不再信任他,开始着手铲除这颗毒瘤,力争为孙儿留下太平江山。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算蓝玉没有造反,他也死得不冤,毕竟,私占元妃、纵兵闯关、私用龙饰、干涉政务、插手盐引……不管是哪一桩,都足以定蓝玉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