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李鸿章墓被暴力炸开,陪葬品堪称寒酸,连仅有的2块大金砖都是假的!然而百姓却将其尸骨拖出墓室,挂在拖拉机上示众游行,挫骨扬灰!此举到底是为什么呢?
当年的安徽大兴集乡,合作社准备将占地颇多的一处陵墓推倒,用来兴办钢铁厂。而陵墓的主人,正是李鸿章。
当年李洪章的墓道是用英国的防火砖砌的,实在太过坚固,普通的工具根本奈何不了它。于是,人们运来了数十斤炸药,企图直接将墓穴炸开。
可一声巨响之后,墓道却只有一部分外层被炸碎。最后还是用了“不入流”的盗墓手段,挖了一个长长的地道进去,这才见识到了李鸿章陵墓的真容。
关于李鸿章的身家,容闳曾这样记述道:“绝命时有私产四千万两以遗子孙”。留下这个天文数字的遗产,他的陪葬品有“金山银山”的规模应该不过分吧?
没成想,墓室内并没有众人想象的“油水”,反而相当空旷,只有两口棺椁摆在中间,分别是李鸿章和发妻赵小莲。李鸿章的棺椁内,只放了寥寥几样东西:一本自传、眼镜、怀表、一把七星宝剑,身下还有七枚摆成北斗星形状的金币。
人们大失所望,李鸿章富可敌国,可随葬品竟然寒酸到这种地步。幸好在赵小莲的棺椁内有所收获他们发现了两块大金砖。金砖一共足足三十斤,这如果都是黄金,可值不少钱呢。
而专家的检验结果,再一次让人们失望了。原来这只是两块铜砖,外面不过镀了一层薄薄的金而已。
费了这么大劲就为了这点“破烂”,换了谁能甘心?人们便将李鸿章的尸骨拖出,挂在拖拉机的后面游街。一番游行之后,李鸿章的遗骸被挫骨扬灰,彻底融入了尘土。
人们的“泄愤”并不单纯是因为没捞到“油水”,这与他生前的作为也脱不了关系。
李鸿章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拥有众多称号,而最贴切的当属他的自称“大清裱糊匠”。在列强的入侵之下,昏聩的清政府步步退让,被迫签订了上百份不平等条约。李鸿章企图用这种方式拖延局势,无异于“拆了东墙补西墙”,其实“房子”早就已经千疮百孔了,倒塌只是迟早的事。
其中,包括最为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辛丑条约》等30多份,都是由李鸿章亲自出面签订的。将割地拱手奉上,这无异于放弃民族尊严,也让李鸿章彻底背上了卖国的骂名。
除了签订多份条约,李鸿章还有大把的“黑点”。政治决断错误、中饱私囊用人唯亲、阻止左宗棠保卫新疆、在甲午海战中指挥不当而惨败……他的种种过错都历历在目,无法开脱。
然而,李鸿章真的应该落得尸骨无存的下场吗?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可见李鸿章并非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李鸿章一手展开的洋务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晚清的现代化。第一支现代化海军、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第一个机器制造局等等,都是由他创建的。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李鸿章推行的洋务运动无法挽大厦之将倾,但积极作用是同样无法否认的。
只能说,李鸿章确实有救国之心,无奈救国却是他注定做不到的一件事。
据说,在《辛丑条约》的签订仪式上,奕劻想要签字却手抖得厉害。李鸿章见了说:“庆亲王以后的路还长,没必要把自己搭进去,这卖国的条约还是我来签吧。”签下名字后,李鸿章老泪纵横,急火攻心当场口吐鲜血。
是非对错,罪行与成就,让李鸿章成了近代史上最矛盾的人物之一。有人给他“平反”,有人说他活该,然而驻足回首再看历史,他们不过是被历史的洪流裹挟,无法抽身地朝着既定的方向走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