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4日夜里,侍立在含元殿门外的小太监,按照惯例进入殿内询问光绪皇帝是否要就寝,结果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光绪双眼圆睁,伏案而亡。
这一惊不小,小太监当即吓得脸色发白,瘫坐在地上,虽然潜意识想要尽快离开含元殿,怎奈双腿如同筛糠,只能四肢并用的慌乱着向店门口跑去。
随着小太监几乎带有哭腔的一声高喊:“皇帝驾崩了!皇帝驾崩了……”刚才还静谧的皇宫,立刻传来嘈杂声,紧接着整个皇宫的人都行动了起来。
光绪暴毙这一年,他才37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怎么会突然死了呢?最可疑的是,光绪驾崩的第二天,慈禧就因为病重不治也死了。
一个是正统王朝的年轻皇帝,一个是执掌朝政数十年的慈禧太后,为何会在24小时之内相继离世?
慈禧当时已经老迈,且重病卧床多时,骤然离世容易理解,但与她矛盾十分冲突的年轻皇帝光绪,在她死的前一天暴毙宫殿内,就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了。
光绪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出去以后,怀疑光绪死因的人不在少数,就连《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刊登的相关消息中,都表示对光绪的死疑窦丛生。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当时清朝的惯例,皇帝驾崩以后,不会立即封棺,会将遗体停在殿内两日,以供家人、亲属、朝中大臣们瞻仰吊唁。
光绪的遗体并未按照此惯例处置,供人瞻仰的时间别说两日,就连两小时也没到,仅1小时左右,就急匆匆地封棺了,任何人都不得再靠近。
如此违背常态的举动,自然引起了不少朝中大臣的疑虑,但没有真凭实据之下,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慈禧的命令给光绪进行开棺验尸?
因此,当年对光绪的死因感到疑惑的人很多,但终究因为没人有机会探明事情的真相,舆论逐渐沉淀,随着光绪遗体的下葬,这件事最终也就成了一桩悬案。
一件事情的真相,真的会被一抷黄土完全掩盖吗?至少光绪的死因,在时隔百年之后,最终还是大白于天下了。
2008年,一个由多位权威专家组成的科研小组成立,寻找光绪皇帝真正的死因成为重要课题。
彼时,光绪虽然已经死了一百年,但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对光绪遗体的科学检测,足以判断出当年被人掩盖的真正死因。
科研小组先对光绪的头发进行了检测,发现头发内的“砷”含量严重超标,已经达到了一般人的2400多倍。
“砷”是毒药砒霜的主要成分,这个结果证明,光绪当年的死果然不对劲,真正的死因应该是砒霜中毒。
随后,科研小组又对光绪的骸骨进行了检测,同样发现了大量的“砷”,这证明光绪的中毒程度很深,足以致死。
死因弄清楚了,但新的谜团随之而来,光绪服用的砒霜,来自何人之手?
第一种猜测,光绪可能因为憋屈,服毒自尽。
光绪自幼年登基皇位以来,一直都形同傀儡,慈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权掌控者。光绪也曾想改变命运,但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他的处境更加恶劣,即便是中毒身亡的那一刻,他还处于被慈禧限制自由的情况。
从光绪的经历来看,他确实很憋屈,但根据德龄公主所写的《瀛台泣血记》中记载,光绪在日记中明确写着,他认为慈禧一定会死在自己前面,到时候他掌握皇权,第一个就要杀了袁世凯和李莲英。
从这一点来看,光绪虽然活得不如意,但对未来却仍抱有希望,不可能服毒自尽。
如此一来,偷偷看过光绪日记的李莲英,嫌疑就大了起来。当时李莲英是慈禧身边的第一红人,为了讨好慈禧经常与光绪作对,当他从日记里得知光绪对自己有杀心,会不会向他下毒手呢?
如果事情真如德龄公主所写的那样,李莲英因为畏惧日后被杀,提前向光绪投毒,以求自保,倒也符合情理。但问题是,光绪与李莲英之间的关系,真的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吗?
根据《老太监回忆录》的记载,当年慈禧西逃途中,颇为狼狈,自顾不暇之际,对光绪不闻不问,令光绪吃尽了苦头,李莲英在此期间对光绪多加照顾,令光绪非常感动,称没有李莲英他就活不下去了。
从这一点来看,两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李莲英对光绪的态度,更多的是讨好,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除此以外,也有人认为是袁世凯投毒杀光绪。溥仪所写的《我的前半生》中记载,有老太监称,光绪死的那天晚上,曾喝过一碗袁世凯派人送来的药,喝之前还好好的,喝完药不久就传出死讯了。
溥仪身为末代皇帝,他的话自然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这种说法很快就被史学家们给辟谣了。
根据宫廷的规矩,皇帝所服用的药,取材时需要严格按照药方上的用量,丝毫马虎不得。
熬制的时候更是要有皇帝身边太监和太医同时在场。
药熬好以后,负责的太医要先喝一杯,确定没有问题以后,药才能送到皇帝面前,给皇帝服用。所以,袁世凯送药毒杀光绪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到底是谁给光绪下毒,在慈禧死的前一天将他毒死,成了一个没有答案的谜。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之前,谁都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
期盼随着科学的发展,时间的流逝,会有更多的线索和手段出现,得以让真相尽早地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