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怀光拥有唐德宗颁发的免死铁券,却收到免死铁券后却一反常态,起兵造反了!他为何都免死了,还要反叛呢?

李怀光拥有唐德宗颁发的免死铁券,却收到免死铁券后却一反常态,起兵造反了!他为何都免死了,还要反叛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647 更新时间:2023/12/14 12:48:03

人们对于免死铁券的理解是功劳大,所以可以免死。但是这位唐朝将军在收到免死铁券后却一反常态,起兵造反了!他为何都免死了,还要反叛呢?

唐朝发展到中后期的时候,已经不再像李世民武则天时期那样繁荣昌盛。所以国力渐衰的中后期唐朝,也没有什么知名文臣和将领,仅有的几个出名的朝臣也是泛泛之辈,要么有才无德,要么有德无才,德才兼备的少之又少。唐德宗时期的将领李怀光较为知名,他的出名不是主要来自于他的才干,而是他干了一件让人出乎意料的事。

李怀光本不姓李,本姓茹。李姓是因其父四方征战屡获奇功,所以皇帝赐姓李。李怀光从小受父亲影响,耳濡目染,他也从小参军,但奈何性格娇纵跋扈,胸无远虑且无大志,所以最终结局并不好。

早年李怀光四肢发达,武艺高强,作战时又很勇敢,所以得到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看重,任命为朔方军都侯。年轻时的他也是果敢坚毅,执法严明,所以曾一度受到提拔信任。当时正值西南吐蕃连续进犯大唐,大唐边境战事不断。朝廷派李怀光驻守西南边境,与吐蕃多次交战后,都能将吐蕃军队击退,那时的他也是屡次立下军功。朝廷也发现了李怀光的才能,唐德宗登基后,封李怀光复任检校刑部尚书,兼任河中尹、邠州刺史、邠宁庆晋绛慈隰节度支度营田观察押诸蕃部落等使。

有了军功的李怀光渐渐地居功自傲,也常常目空一切,他逐渐显露了性格弊端。建中初年,他还因私人恩怨乱杀无辜,看到他性格大变的军中同袍都开始改变对他的看法。甚至手下因不喜欢让他统帅而自发叛变。

人到中年的他越来越自负,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所以他越来越显现出有勇无谋的一面。在朱滔、王武俊反叛时,他因没有事先筹谋而战败,从此和朱滔形成对峙状态,也没有再战。随后建中四年,泾原军队叛变,自立国号,直奔京城,欲一举推翻唐德宗的统治。

唐德宗也慌忙逃到奉天,此时李怀光还没有谋反之意,面对此次叛乱他选择火速驰援,欲救出唐德宗,解其困境。谁知胸无大志的李怀光此时还真赶上天时地利人和,此战他胜利了,顺利地解救出唐德宗。

面对此次李怀光的千里驰援大义之举,唐德宗自然满心欢喜。可是还没等唐德宗论功行赏,李怀光就开始居功自傲,夸夸其谈。初步的平叛胜利已经冲昏了他的头脑,此时他没有想过要乘胜追击,一举击退泾原军,收回京城。他却利用小小的功绩来要挟皇帝铲除异己。

唐德宗此时无奈,为了稳住李怀光,只好顺从其意愿。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李怀光并不是一个会审时度势的优秀将领,假如他想反,那么他大可不必来驰援,借机自立为王,假如他不想反,那么此时不应该趁胜追击,夺取京城,拥护唐德宗吗?

面对李怀光身上发生的种种,唐德宗当然心怀芥蒂,怀疑他功高震主也是情有可原。于是唐德宗赐给李怀光一个免死铁券,意在试探李怀光的心意。李怀光收到免死铁券之后,果然不出唐德宗所料,居然真的反叛了。

然而,此时李怀光反叛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不占天时不占地利更没有人和。李怀光收到铁券后大怒,把铁券摔在地上并大声吼道:“皇帝现在赐给我铁券,是怀疑我反叛,是叫我反叛的意思!”他心想“原来我屡屡立下军功的时候,皇帝没有赐我铁券,而偏偏此时赐我铁券,这分明是在试探我,是在怀疑我。既然这样,那我不如索性就反了,皇帝又能拿我怎样?如果皇帝有实力不依靠我,那么也无需试探我,直接将我绑了也无不可。所以我与皇帝对峙,我必胜无疑。”此情此景,李怀光太高估自己的实力,也被皇帝的纵容冲昏了头脑。

于是,李怀光给自己的部下写信,与之约定一起反叛。此时说他不占人和还真是没说错,他的部下因为对他不满,便将他要谋反的秘密告发给皇帝。其实他的部下很多人都不想反,所以李怀光显然是逆势而为,不占人心。已经有心理准备的唐德宗也提前做了筹谋,即便此时的唐德宗再羸弱,他面对人心尽失的李怀光也是胜券在握。

结果可想而知,李怀光大败,朔方军将领割其头并投降唐军。此事,也给了唐德宗一次表现君王胸怀臣子的大气之举。面对李怀光的反叛,唐德宗没有祸其家人,而是依然保留官位,让其儿子继承,赐其庄园,送回尸体,使其安葬。

所以,免死铁券到底是免死券还是催死券?关键看谁拿在手里,关键看得到他的人能不能审时度势。

更多文章

  • 蜀汉大将张嶷料算无遗策,能力之强,远在姜维廖化之上,但终其一生,都没有得到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蜀汉大将,张嶷,姜维,廖化

    张嶷曾写过一封书信,对费祎说:“下乃朝中大臣,自由往来,与外人无别,当心遭暗算。”费祎却不肯,没过多久,就被暗算了。张嶷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说是蜀汉最顶尖的将领之一。这要归功于他早期的波折和丰富的经验。更奇妙的是,张嶷的历史中,有不少的历史记载。张嶷出身寒门,却生性勤奋。二

  • 清末名宦李莲英不仅深受慈禧赏识,而且十分会做人,与官员关系很好,还曾今救过光绪帝的命......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清末名宦,李莲英,慈禧,光绪帝,李进喜

    这天,小太监李进喜第一次到慈禧寝宫侍奉,他磕完响头,就绕到慈禧身后忙活起来。因为梳头,一个小宫女刚刚被杖毙,所以李进喜格外小心。他的手在袖口中不停摩挲,没几下慈禧就把他留下了。这个小太监就是鼎鼎大名的清末名宦李莲英,他陪伴慈禧53年,圣宠不断。慈禧甚至打破太监不得任四品官的祖制,破格晋封李莲英为正二

  • 561年,北齐高湛不仅抢了哥哥的皇位,还威逼嫂子李祖娥嫁给他做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高湛,李祖娥,高洋

    561年,高湛威胁嫂子李祖娥侍寝,说:“你要是不敢从朕的话,朕就把你二儿子高绍德给杀了!”李祖娥一听,无奈向高湛下跪哀求说道:“陛下要是放过我儿子一命,我愿意悉听尊便。”北齐是个相当奇葩的朝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它作为一个王朝只占了二十八年,但是它

  • 国民党虎将廖耀湘在胡家窝棚战斗中竟然被一个17岁的放牛娃活捉,成为战俘,被送至功德林监狱学习改造!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廖耀湘,国民党虎将,胡家窝棚战斗,功德林监狱

    廖耀湘掌管着第9兵团,号称国军最强兵团,他是黄埔出身,被视为军中名将。可是就是如此厉害的军团司令,却在一场战斗中,被一个17岁的放牛娃出身的士兵活捉了。廖耀湘是国民政府有名的虎将,素来有“丛林之虎”的称号,也是蒋介石的亲信爱将。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在东北组建第九兵团,廖耀湘被任

  • 1993年12月,中国外交官第一夫人黄蕙兰,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公寓孤独离世,她生前曾今富可敌国......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黄蕙兰,中国外交官,顾维钧,纽约曼哈顿,富可敌国

    1993年12月,曾经富可敌国,辉煌了大半生的中国外交官第一夫人黄蕙兰,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公寓孤独离世。那天刚好是她100岁的生日,房间里贴满了已经离婚了37年的丈夫顾维钧的照片。黄蕙兰对顾维钧用情至深,还是对他恨之入骨,两个人的婚姻又怎么会走向终结呢?1893年,爪哇即现在的印尼,黄蕙兰含着金汤匙

  • 宋之问一心相当武则天的面首,谁知被女皇以口臭拒绝,而他却毫不在意,写诗表明心迹,甚至还每天刷几十次牙!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之问,武则天,面首,口臭,女皇

    他是才思敏捷的诗人,一门心思想当武则天的面首。谁知却因为口臭被拒绝了。之后他毫不放弃,多次写诗表明心迹,甚至还每天刷几十次牙!他就是宋之问,一个被人骂得体无完肤的“无德”诗人!可惜他再怎么努力,都没能爬上武则天的床。众所周知,武则天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她的魄力、手段

  • 1931年,袁世凯二公子袁克文离世后,遗产无法操办葬礼,谁想几天后,他的葬礼成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旷世奇景,这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袁克文,青帮,方地山

    1931年,袁世凯的公子,年仅42岁的袁克文因病离世,遗产却只有20块钱,连一场葬礼都无法操办,此情此景真是凄凉无比,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几天之后,他的葬礼却成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旷世奇景,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袁克文,字豹岑,号寒云,是袁世凯的次子,母亲金月仙是袁世凯的三姨太,一名朝鲜人,因种种原因,袁克

  • 1931年,朱琪慧去世后,熊希龄决定不再续弦,可是仅仅过了四年,他便向小自己37岁的毛彦文来了个割须求婚......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琪慧,熊希龄,续弦,毛彦文,割须求婚

    1931年,陪伴熊希龄37年的夫人朱琪慧撒手人寰,大受打击的熊希龄蓄长须、持手杖,决定此生不再续弦,谁知仅仅过了四年,熊希龄便向小自己37岁的毛彦文来了个割须求婚。那么年纪轻轻的毛彦文是否答应了熊希龄的求婚呢?他们二人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熊希龄曾有过两段婚姻,原配廖氏,早在湖南芷江县的时候就

  • 汉文帝刘恒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文帝,刘恒,代王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薄姬本来是秦末自立为王的魏王魏豹的妾氏,魏豹死后刘邦便将她纳进宫中,刘恒出生后,薄姬便不再受宠,地位一直没升,所以,刘恒从小就做事谨小慎微,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说错做错,从而害了自己也连累了母亲。这大概是所有不受宠姬妾的子女们的统一心思。所以,公元196年八岁的刘

  • 33岁便因功高盖主被赐毒酒,兰陵王高长恭为何选择逆来顺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高长恭,兰陵王,被赐毒酒,功高盖主

    公元573年,面对昏君高玮派人送过来的毒酒,他苦笑一声,心想,“该来的还是来了”,只见他好像是问妻子郑氏又好像是是在问自己:“我对朝廷一直忠心耿耿,哪里辜负了皇帝,他要赐我毒酒?”郑氏闻言竟天真地以为是误会,认为高纬会顾念兄弟之情,劝丈夫找皇帝解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