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免死铁券的理解是功劳大,所以可以免死。但是这位唐朝将军在收到免死铁券后却一反常态,起兵造反了!他为何都免死了,还要反叛呢?
唐朝发展到中后期的时候,已经不再像李世民及武则天时期那样繁荣昌盛。所以国力渐衰的中后期唐朝,也没有什么知名文臣和将领,仅有的几个出名的朝臣也是泛泛之辈,要么有才无德,要么有德无才,德才兼备的少之又少。唐德宗时期的将领李怀光较为知名,他的出名不是主要来自于他的才干,而是他干了一件让人出乎意料的事。
李怀光本不姓李,本姓茹。李姓是因其父四方征战屡获奇功,所以皇帝赐姓李。李怀光从小受父亲影响,耳濡目染,他也从小参军,但奈何性格娇纵跋扈,胸无远虑且无大志,所以最终结局并不好。
早年李怀光四肢发达,武艺高强,作战时又很勇敢,所以得到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看重,任命为朔方军都虞侯。年轻时的他也是果敢坚毅,执法严明,所以曾一度受到提拔信任。当时正值西南吐蕃连续进犯大唐,大唐边境战事不断。朝廷派李怀光驻守西南边境,与吐蕃多次交战后,都能将吐蕃军队击退,那时的他也是屡次立下军功。朝廷也发现了李怀光的才能,唐德宗登基后,封李怀光复任检校刑部尚书,兼任河中尹、邠州刺史、邠宁庆晋绛慈隰节度支度营田观察押诸蕃部落等使。
有了军功的李怀光渐渐地居功自傲,也常常目空一切,他逐渐显露了性格弊端。建中初年,他还因私人恩怨乱杀无辜,看到他性格大变的军中同袍都开始改变对他的看法。甚至手下因不喜欢让他统帅而自发叛变。
人到中年的他越来越自负,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所以他越来越显现出有勇无谋的一面。在朱滔、王武俊反叛时,他因没有事先筹谋而战败,从此和朱滔形成对峙状态,也没有再战。随后建中四年,泾原军队叛变,自立国号,直奔京城,欲一举推翻唐德宗的统治。
唐德宗也慌忙逃到奉天,此时李怀光还没有谋反之意,面对此次叛乱他选择火速驰援,欲救出唐德宗,解其困境。谁知胸无大志的李怀光此时还真赶上天时地利人和,此战他胜利了,顺利地解救出唐德宗。
面对此次李怀光的千里驰援大义之举,唐德宗自然满心欢喜。可是还没等唐德宗论功行赏,李怀光就开始居功自傲,夸夸其谈。初步的平叛胜利已经冲昏了他的头脑,此时他没有想过要乘胜追击,一举击退泾原军,收回京城。他却利用小小的功绩来要挟皇帝铲除异己。
唐德宗此时无奈,为了稳住李怀光,只好顺从其意愿。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李怀光并不是一个会审时度势的优秀将领,假如他想反,那么他大可不必来驰援,借机自立为王,假如他不想反,那么此时不应该趁胜追击,夺取京城,拥护唐德宗吗?
面对李怀光身上发生的种种,唐德宗当然心怀芥蒂,怀疑他功高震主也是情有可原。于是唐德宗赐给李怀光一个免死铁券,意在试探李怀光的心意。李怀光收到免死铁券之后,果然不出唐德宗所料,居然真的反叛了。
然而,此时李怀光反叛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不占天时不占地利更没有人和。李怀光收到铁券后大怒,把铁券摔在地上并大声吼道:“皇帝现在赐给我铁券,是怀疑我反叛,是叫我反叛的意思!”他心想“原来我屡屡立下军功的时候,皇帝没有赐我铁券,而偏偏此时赐我铁券,这分明是在试探我,是在怀疑我。既然这样,那我不如索性就反了,皇帝又能拿我怎样?如果皇帝有实力不依靠我,那么也无需试探我,直接将我绑了也无不可。所以我与皇帝对峙,我必胜无疑。”此情此景,李怀光太高估自己的实力,也被皇帝的纵容冲昏了头脑。
于是,李怀光给自己的部下写信,与之约定一起反叛。此时说他不占人和还真是没说错,他的部下因为对他不满,便将他要谋反的秘密告发给皇帝。其实他的部下很多人都不想反,所以李怀光显然是逆势而为,不占人心。已经有心理准备的唐德宗也提前做了筹谋,即便此时的唐德宗再羸弱,他面对人心尽失的李怀光也是胜券在握。
结果可想而知,李怀光大败,朔方军将领割其头并投降唐军。此事,也给了唐德宗一次表现君王胸怀臣子的大气之举。面对李怀光的反叛,唐德宗没有祸其家人,而是依然保留官位,让其儿子继承,赐其庄园,送回尸体,使其安葬。
所以,免死铁券到底是免死券还是催死券?关键看谁拿在手里,关键看得到他的人能不能审时度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