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具体事例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具体事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492 更新时间:2023/12/11 17:39:06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如下:

1、商汤伐夏,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商朝的汤讨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没有道义,没人帮助她,商朝的汤有道义,有很多人帮助他。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周武王姬发讨伐商朝的纣时,商朝的纣没有道义,所以没有人帮他,而姬发恰恰相反。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吴广得道多助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没有道义,没人帮他,陈胜吴广有道义,有很多人帮他们。

4、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隋朝末年杨广没有道义,各个地方的农民起义,而瓦岗军有道义,有人帮他们。

5、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元朝顺帝没有道义,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有道义。

6、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7、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扩展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出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有的人明明天时地利,却因为失民心而失去天下,这次就让雨田君为大家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吧。

首先是秦始皇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六国,甚至开创了古代的封建时代,让大一统成为了古代王朝的主流,但是秦始皇的对待百姓的政策多是苛政,经常从事徭役活动,让当时的百姓苦不堪言,特别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修建的万里长城,更是有孟姜女哭长城、30万劳役累死长城的典故的,到了后期更是直接变成了陈胜和吴广的起义,可见秦始皇在后期有多么的残暴,而失去民心的秦朝各路诸侯并起,最终在民心倒戈的情况下,强盛的秦国到了二代就亡了。

秦始皇剧照

其次是王莽和秦始皇的残暴不同,王莽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有穿越者嫌疑的他,做的一系列工作都是为民服务,但是这种超时代的改革却和当时的汉朝不符,这些改革闹得天怒人怨,是好心办坏事的直接例子,所以在失去民心之后各地起义并起,直接断送了王莽的王朝。所以有的时候不切实际的工作往往会造成不好的效果。

网莽复原图

最后是杨广杨广属于那种志大才疏的典型,没啥本事还爱瞎搞,他在位期间,对国家和百姓造成的沉重伤害,是无法磨灭的,也是不可原谅的。605年,修运河,征调100万民夫,累死了六七十万人。想象看这是人干的事情吗,而且为了要比自己祖宗疆域更广更是发动对于高句丽的作战。而这一战不仅劳民伤财更让几十万的隋军将士和民工命丧东北。

隋炀帝剧照

甚至于造成了多地的农名起义,好端端的家业却让杨广给祸害成这样,就这样强大的打隋也让民心反饬,最后把自己玩没了。故而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商纣王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商纣王是被周武王斩首而死,挂在白旗竿上示众。约帝辛三十年(约前1046年),周军行孟津之誓。帝辛派出军队在牧野进行抵抗。周历二月二十二日甲子那一天,帝辛的军队被打败,其原因可能与帝辛一方前敌部队倒戈有关。帝辛逃到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跑到火里自焚而死。周武王赶到,砍下他的头,挂在白旗竿上示众。后世有

  • 商朝灭亡的故事 短一点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商纣王的暴政引起大家不满,最后导致商汤灭夏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周王朝建立。商朝灭亡,殷商的王族箕子不愿臣服于周,于是率领部分殷民北迁,建

  •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人数?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我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封建王朝皇帝总数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3人。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总数有251人。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还有一

  • 《三字经》历史部分内容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解读〗历史学家大体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国历史从商代以后才有了较可靠的记载,这以前的历史是个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即上古。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解释】

  • 孔孟为什么要坚持推行仁政,他们不知道当时仁政是很难实现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1、古代那些思想家发心也是不同的,这也使他们的思想影响不一样。例如孙武作为兵家的祖师发心的目的主要就是帮助国家打仗;道家讲究无为,侧重于随时而变,处之一心;墨子紧承道家,创立墨家,他的发心更侧重改正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是孔孟思想的发心还是很伟大的,他们侧重的是怎样引导大家去和谐地生活。思想家里有为

  • 商鞅为什么说商纣王因遵循旧法走向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在太史公《史记》的《商君列传》中,有关于这段话的记载是这个样子的: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其实商鞅在这里所指的不是商纣王本人,而是说的商朝末期的大时代背景之下。而这个其实说的也不仅仅是商朝,也包括也朝。商鞅之所以说这段话,就

  • 商纣王前期励精图治,为什么后期暴虐昏庸?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天资聪颖武力过人的帝辛(纣),也是盘庚迁殷之后的商王之佼佼者。“其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或许有之,但此时的周已经是不可小觑的西方一大诸侯了。而周统治者觊觎商王朝的统治已非一日,他也是商朝末代国王了!所以帝辛必败。

  • 请补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邹忌讽齐王纳谏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孙叔敖纳言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珐说:“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都一一做些评论,评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和他们互相比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们优秀?”王珐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劳,凡所知道的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在这方面我

  • 成汤解网 这个典故里面,成汤所说的一段话的原文是什么?谢谢!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

  • 一句名言和一个关于这句名言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握重要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军务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益处。”于是吕蒙开始学习。的谋略才干,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县的吕蒙了!”吕蒙说:“有志气的人分别了几日后,就应当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