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割发代首》的传说和《望梅止渴》的典故,称得上是曹操的经典智慧吗?

《割发代首》的传说和《望梅止渴》的典故,称得上是曹操的经典智慧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999 更新时间:2023/12/10 21:45:51

割发代首说得是在一次行军中,曹操为了笼络人心,下令严禁士兵践踏麦田,违者斩首,可偏偏事与愿违,曹操自已的马受惊,窜入麦田,号令发了,白纸黑字,为了显示公正公平,曹操让下属把他斩首,这下事难办了,斩了曹操,怎么行呢,可不斩,发下的号令如同儿戏,最后身边的谋士想了一个法子,割发代首,终算把事糊过去了,之所以是传说,是著书人为了显示曹操的谋略过人之处,成大业者不拘小节。

望梅止渴也说得是在一次行军中,天气很热,一时找不到水喝,士兵们精疲力尽,走不动路了,但离目的地还很远,如果停下来休息的话,很可能当天到不了目的地,可没有水喝的话,是根本不能再坚持下去了,身边的谋士一下子也想不出办法来,这时曹操自己想到了一个法子,让人传下去说前面不远处有一个梅林,有很多的梅子,士兵们听了,一下振奋起来,马上可以吃到梅子了,就加快了行军速度,可到了目的地却也没见到梅子,但行军是顺利结束了。这个典故同样说明了曹操的智慧过人之处。

割发代首和望梅止渴不一定是真实的,只是作者用来描写曹操的谋略和智慧的过人之处。

蒯通韩信三分天下,韩信如果同意会是什么结局?

蒯通劝韩信自立,有原因二,一是蒯通对刘邦为人的了解,二是如韩信能成功,他蒯通就是有功之人,官运亨通那是肯定的。

如果韩信听信蒯通之言,割地为王,自立为一方,短时间里可能得逞一时,等到刘邦平了各地,起兵来拾他时,可能支持不了多久,因为韩信手下原来都是刘邦的人,而且韩信孤立无援,兵败的结果是肯定的。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二十四章,赏罚治民,讲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二十四章赏罚治民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述了古今民众的不同,意在说明治理的对象变了,治理的手段就要随之改变,不能抱残守缺,一尘不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现在看来韩非子在讲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也不忘批评儒家孔学,暗指他们不识时务,周天子已经失

  • 求写皇帝爱情故事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你可以去网上查查...我给你提供些顺治和孝献皇后(董鄂妃):她走了,他虽生犹死,痴情至极,竟使民间传出他为她出家之说,无论真或假,他们真正的爱情在那个时代堪称传奇。抛弃孤儿寡母让幼弱的他们去独撑大清江山,他们爱情于国于家都显的过于自私和狭隘。感动他们的爱情,但我却从不欣赏。乾隆和孝贤皇后:他们的爱情

  • 清朝皇帝和明朝公主真的有一段爱情故事吗,比如 电视剧刁蛮公主 怀玉公主,是史实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假的,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清朝的皇帝列表如下:庙号姓名在位时间年号皇陵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616年~1626年天命福陵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627年~1643年天聪/崇德昭陵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44年~1661年顺治孝陵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62年~1722年康熙景陵世宗:爱新觉罗胤1723年~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爱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1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佳唱有诗云: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千古佳唱苏轼与其结发妻王弗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

  • 古代诚信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1、孟信不卖病牛古代,有个叫孟信的人,一次被罢免了官职以后,家里很穷,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病牛卖了,来换粮食。孟信回家后发现病牛被卖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顿,还去把病牛要了回来,他对买主说这是病牛,没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病牛不能卖给你。2、宋濂的故事宋濂小时侯喜

  •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要想告诉君王一个什么道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简言之:孟子教育梁惠王,老百姓与你的生命感受及欲求是一样的。你身为国君,要让老百姓活得是个人,是与你一样的人!孟子还告诉梁惠王不要把爱民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关键是要让人民得实惠。口惠实不至的统治者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骗取人民的信任,但终究会因其虚伪而被人民识破。孟子还字字如刀地警告梁惠王:人民可

  • 在中国历史中,你觉得哪个皇帝最不听劝?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隋炀帝。“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翻译过来就是,我生性就是不喜欢别人劝谏我,高位人劝谏是为了图名,我看不惯。卑贱的人我可以宽容,但早晚要干掉,你们要明白!当然也不能极端,奸臣劝皇帝做坏事皇帝就没有听劝的道理了。

  • 古代诚信小故事,要求要有出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1、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

  • 有关诚信的古代故事(详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曾子杀彘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

  •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和不纳谏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善于纳谏,才有了”贞观之治“,而他与魏征这对君臣之间的事迹,也传为了千古佳话。项羽不纳谏,没有在鸿门宴上面杀死刘邦,所以造成后来刘邦坐大,直到被刘邦灭掉,让人唏嘘。纳谏臣民规劝或批评君王,叫作“谏”。君王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