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的哪个皇帝最善于用人?

中国历史上的哪个皇帝最善于用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397 更新时间:2024/1/25 6:51:40

一、秦穆公

用五张羊皮换来一个奴隶百里奚,和他谈了三天话,就把国政交给这个奴隶来打理,而使秦国成为五霸之一。

穆公不但赦免了杀他宝马的300个农夫,还送给他们酒喝。最终这300农夫在战场上救了他的命,还把晋国国君擒捉。

赦免了因穆公决策失误而打败仗的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将领,最终孟明视三人为国雪恨。

二、刘邦

对张良、萧何、陈平、韩信、曹参、周勃、樊哙、陆贾、彭越、郦食其、叔孙通等人,量才录用,各尽所能,终于一统天下。基本没有出现用人失误的情况。识人之能非刘邦莫属。

三、汉武帝

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缺。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出于降虏,斯亦向时版筑饭牛之朋也。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天文数学则唐都、洛下闳;音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其余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建立制度规范,后世莫及。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有哪些古代君王善用贤才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汉明帝不给自己的外甥封官...关键是个“贤”字,只要是贤才,不管亲疏远近,都可以选用春秋霸主齐桓公用管仲,唐太宗用魏征,这两个都是不计前嫌而知人善用成就自己的一番霸业或伟绩

  • 中国古代依法治国的典型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1、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创了依法治国开始。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追杀,他逃到秦国的边界的一个旅馆那里要投宿,因为逃亡没带证件,旅馆的人不让他住宿,他问为什么,旅馆的人说是商鞅规定的,不登记证件而住宿是要被处罚的,所以他宁愿不赚这个钱也不让商鞅住宿。他说他就是商鞅,但旅馆的小伙计哪认识商鞅啊,坚决不同意

  • 中国历史上推行法家学派治理国家的有为皇帝都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最著名的是秦始皇,典型法家治理另外,汉朝汉武帝是法外儒,披着儒家外衣的法家治理从这以后,皇帝治理天下基本上都是内法外儒,除少数外另外曹操也是明显的法家治理,(不过不知算不算皇帝)我们在坚持工作之外,还必须养成坚持休息的习惯。梅兰芳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精神畅快,心气和平

  • 历史上有哪些“以貌取人”的著名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说故事前先说两个小段子:古时候男子上门提亲,若长得好看,姑娘满意,就会一脸娇羞的说:“终身大事全凭父母做主”。如果长得丑不满意就会说:“女儿还想孝敬父母两年”。古时候英雄救了美女,如果英雄长得帅,美女就会一脸娇羞的说:“英雄救命之恩,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以身相许”。如果不帅就会说:“英雄救命之恩,小

  • 历史上有哪些大臣巧妙应对君王问话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第一个,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赵匡胤早年离家外出闯荡,想投奔父亲好友,当时的复州防御使王彦超。但王彦超并没有留下他,只是给了赵匡胤十贯钱,便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通过兵变当了皇帝,在一次酒宴上想起此事,便询问王彦超当时为何不接纳他。王彦超是这么回答的:勺水岂能止神龙耶!(一池浅水怎么能藏住神龙呢?)

  • 历史上有哪些为百姓造福的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明君: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桓即位不久,就下令废除了“连坐”(连坐,就是一个人犯了法,他的父母妻儿等都要牵连在内,一同办罪)和肉刑(就是在犯人的脸上刺字或是毁坏他的肢体)。他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努力避免战争,注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这样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他本人也注意节俭,比如

  • 因守规矩而成功的古代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守规矩而成功的故事有以下几篇:篇一:《程门立雪》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

  • 纳谏故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比较有名。唐太宗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

  • 古代有哪些像千里马的人才遇到伯乐(朝廷大臣或皇帝)的后而被重用?请写出故事(200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一)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

  • 历史上出现过哪些贤臣巧谏君王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贤臣君王的事例大家可以参考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有一篇叫做滑稽列传的文章。讲的是淳于髡、优孟、优旃等人的事迹。当齐威王沉迷酒色、不理朝政之时,淳于髡用一鸣惊人的故事劝谏齐威王,结果齐威王奋发图强,“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威行三十六年”。楚庄王有爱马病死,让群臣厚葬,还想让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