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有哪些大臣巧妙应对君王问话的例子?

历史上有哪些大臣巧妙应对君王问话的例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685 更新时间:2024/1/2 1:55:08

第一个,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

赵匡胤早年离家外出闯荡,想投奔父亲好友,当时的复州防御使王彦超。但王彦超并没有留下他,只是给了赵匡胤十贯钱,便把他打发走了。

后来赵匡胤通过兵变当了皇帝,在一次酒宴上想起此事,便询问王彦超当时为何不接纳他。王彦超是这么回答的:

勺水岂能止神龙耶!(一池浅水怎么能藏住神龙呢?)当日陛下没有在小郡停滞,这是天意啊!一句话说的太祖皇帝龙颜大悦。

第二个,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

太宗皇帝有次在宫中游玩,看到一棵树枝繁叶茂,不禁感叹道:这真是一颗好树啊!一旁的宇文士及马上附和李世民,对这树大加赞美。太宗听完,黑着脸说:魏征等人时常要我亲贤臣,远小人,我自问不知小人是谁,如今看来就是你了。

宇文士及听完急忙跪匐谢罪:大臣们时常与陛下争论,让您很不高兴,臣有幸在陛下身边服侍,若连我都不能顺从陛下,陛下虽贵为天子,又有什么乐趣呢?

作为皇帝,需要贤臣、能臣治国,同时也需要奸佞小人满足帝王尊严、帝王乐趣,即便英明神武如太宗皇帝也还是不能免俗啊!

再来一个,汉惠帝刘盈,也就是刘邦的儿子

刘盈当了皇帝后,曹参做了汉朝相国。但曹参整日饮酒作乐、不问政事,刘盈对他十分不满,责备他是否欺负朕年少。于是,对话开始了。

曹参先是问道:陛下自觉与高帝相比谁更圣明。

刘盈答道:我怎么比得上高帝。

曹参又问:陛下认为臣与萧何谁更贤能。

刘盈:君恐怕比不上萧何吧!

曹参最后说道:这不就对了吗?高帝和萧何平了天下,法令早已制定好,我们只要遵循原有的法度不更改就好了啊!

刘盈一听有道理啊!就不再责备曹参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有哪些为百姓造福的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明君: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桓即位不久,就下令废除了“连坐”(连坐,就是一个人犯了法,他的父母妻儿等都要牵连在内,一同办罪)和肉刑(就是在犯人的脸上刺字或是毁坏他的肢体)。他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努力避免战争,注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这样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他本人也注意节俭,比如

  • 因守规矩而成功的古代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守规矩而成功的故事有以下几篇:篇一:《程门立雪》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

  • 纳谏故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比较有名。唐太宗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

  • 古代有哪些像千里马的人才遇到伯乐(朝廷大臣或皇帝)的后而被重用?请写出故事(200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一)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

  • 历史上出现过哪些贤臣巧谏君王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贤臣君王的事例大家可以参考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有一篇叫做滑稽列传的文章。讲的是淳于髡、优孟、优旃等人的事迹。当齐威王沉迷酒色、不理朝政之时,淳于髡用一鸣惊人的故事劝谏齐威王,结果齐威王奋发图强,“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威行三十六年”。楚庄王有爱马病死,让群臣厚葬,还想让它

  • 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君王,将领的用人典故,讨论体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回答1留才:刘备苦心留住徐庶心分分合合,职场中已司空见惯。因此,引才难,留才也难,而留住高才的心似乎难于上青天。刘备被曹操赶得到处奔波,好不容易安居新野小县,又得军师徐庶。有一天,曹操派人送来徐母的书信,信中要徐庶速归曹操。徐庶知是曹操用计,但他是孝子,执意要走。刘备顿时大哭,说道:“百善孝为先,何

  • 古代君王爱戴百姓放下地位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隋文帝、唐太宗都爱戴百姓。汉文帝执行高祖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大力发展农桑和生产,使汉朝国力大大增长,尤其可贵的是,文帝时期税负非常之低。如果没有文景两朝的国力积累,汉武帝也不能积聚完胜匈奴的军力。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可能没有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出名,但它的成就远高于贞观之治。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

  • 国历史上“卧薪尝胆”的典故,讲的是哪位君王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勾践卧薪尝胆--------------------------------------------------------------------------------10/12/2004/08:35华夏经纬网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公元前4

  • 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后与其宠妃虞姬诀别的历史故事。《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霸王别姬的故事楚汉相争,诸侯多叛楚归汉。汉王听从张良等人的计策,与诸侯会合击楚。当时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尽,被汉王军队重重包围。

  • 求关于君王“善于纳谏”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善于纳谏的齐威王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有非凡的性格和奇特的经历。在齐国历史上,如果说齐桓公以任用贤才而著名,那么齐威王则以善于纳谏而著称。战国初年,齐国的新兴力量田氏把齐国最后一个国君齐康公直到海边,给了他“一城”之地,后来索性连这块地方也夺了过来。公元前386年,田和称诸侯,沿用齐的国号。田氏代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