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有哪些为百姓造福的好皇帝?

历史上有哪些为百姓造福的好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711 更新时间:2024/1/27 19:58:31

明君: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桓即位不久,就下令废除了“连坐”(连坐,就是一个人犯了法,他的父母妻儿等都要牵连在内,一同办罪)和肉刑(就是在犯人的脸上刺字或是毁坏他的肢体)。他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努力避免战争,注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这样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他本人也注意节俭,比如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古代皇帝多半都过着奢华腐化的生活,他们住着豪华的宫殿,还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就是凉台),好欣赏山水风光。汉文帝本来也想造一个露台,他找到了工匠,让他们算算该花多少钱。工匠们说:“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够了。”汉文帝听了,吃了一惊,忙问:“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工匠们粗粗地算了一下,说:“十户。”汉文帝听了,又摇头又摆手,说:“快不要造露台了,现在朝廷的钱很少,还是把这些钱省下吧。”他不仅不造露台,生活也比较俭朴。他经常穿粗布衣服,住的、用的都是前辈皇帝留下来的东西,从不添新的,就连他宠爱的夫人也不穿华丽的衣服。他还能关心百姓的疾苦,刚当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让他们做衣服。他曾亲自下地种田,让皇后也去采桑养蚕。汉文帝死后,汉景帝即位,继续执行这个政策,又果断地平定了七国诸侯王的叛乱,维护了统一。他把农业看成“天下之本”,也曾像汉文帝那样,亲自下地种田。总之,经过文景二帝几十年的用心治理,国内安定,国家也富裕了。据历史记载,当时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粮仓外面来了。后代人对这样的安定繁荣的局面都很羡慕,因此,“文景之治”的说法也就传开了。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当皇帝时,年号是贞观。贞观年间(公元627年一649年),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用心治理国家,实行了很多开明的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使唐朝政权得到巩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历史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知道要做到政治清明,就要善于用人,还要广泛听取意见。因此只要有才能的人,不管出身贵*,都能够得到他的重用。魏征敢向太宗直接提意见,即使太宗生气,也不退让。魏征病死,太宗痛哭着说,用铜作镜子,可以整理衣帽;用历史作镜子,可以了解兴亡;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对错,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唐太宗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合并州县,节省开支;让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减轻劳役负担,让农民的生产时间得到保证等。这些措施很得民心,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皇帝是船,人民是水;水能载船,也能覆船。唐太宗采用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护。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大可汗”。唐太宗还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王,使汉藏民族关系更加友好亲密,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夏禹、商汤盘庚武丁、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宣王、(跳过春秋战国,因为动荡时期,百姓绝对系最大的受害者)、秦始皇政绩好坏参半(但主观上不能算是为百姓造福的皇帝,因为他的任何一条政措全为了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汉高帝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刘备、曹操、曹丕、孙权、(如果不是专门研究两晋历史的话,很少会提到两晋的皇帝,个人感觉都是平平的)、(南北朝时,又是中华历史而来的其中一个大动荡时期,这部分历史较乱,略过)、隋文帝、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又是一个好坏参半的皇帝,统治的前期,出现开元盛世的繁华局面,晚期骄奢淫逸,导致安史之乱)、唐宣宗、(五代十国又一个大动荡时期,在略过)、(辽宋夏金,在四个先后主宰中原的国家中,也没什麽好提的,就说说送吧,以前老师说过,宋朝做百姓比做皇帝好,宋朝的经济文化可以用空前发达来形容,人们的生活水平很高,但宋室皇朝要兼顾战事,导致国库空虚,感觉老百姓比宋朝皇帝还要有钱)、元太祖、元世祖、元成宗、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宪宗、明孝宗、明神宗(张居正改革)、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清朝的皇帝,老师说用四个字概括“生不逢时”,清朝的皇帝并不无能,只是他们活在君主专制的没落时期)......上面都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又错了,请多包涵...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因守规矩而成功的古代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守规矩而成功的故事有以下几篇:篇一:《程门立雪》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

  • 纳谏故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比较有名。唐太宗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

  • 古代有哪些像千里马的人才遇到伯乐(朝廷大臣或皇帝)的后而被重用?请写出故事(200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一)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

  • 历史上出现过哪些贤臣巧谏君王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贤臣君王的事例大家可以参考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有一篇叫做滑稽列传的文章。讲的是淳于髡、优孟、优旃等人的事迹。当齐威王沉迷酒色、不理朝政之时,淳于髡用一鸣惊人的故事劝谏齐威王,结果齐威王奋发图强,“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威行三十六年”。楚庄王有爱马病死,让群臣厚葬,还想让它

  • 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君王,将领的用人典故,讨论体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回答1留才:刘备苦心留住徐庶心分分合合,职场中已司空见惯。因此,引才难,留才也难,而留住高才的心似乎难于上青天。刘备被曹操赶得到处奔波,好不容易安居新野小县,又得军师徐庶。有一天,曹操派人送来徐母的书信,信中要徐庶速归曹操。徐庶知是曹操用计,但他是孝子,执意要走。刘备顿时大哭,说道:“百善孝为先,何

  • 古代君王爱戴百姓放下地位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隋文帝、唐太宗都爱戴百姓。汉文帝执行高祖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大力发展农桑和生产,使汉朝国力大大增长,尤其可贵的是,文帝时期税负非常之低。如果没有文景两朝的国力积累,汉武帝也不能积聚完胜匈奴的军力。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可能没有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出名,但它的成就远高于贞观之治。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

  • 国历史上“卧薪尝胆”的典故,讲的是哪位君王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勾践卧薪尝胆--------------------------------------------------------------------------------10/12/2004/08:35华夏经纬网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公元前4

  • 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后与其宠妃虞姬诀别的历史故事。《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霸王别姬的故事楚汉相争,诸侯多叛楚归汉。汉王听从张良等人的计策,与诸侯会合击楚。当时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尽,被汉王军队重重包围。

  • 求关于君王“善于纳谏”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善于纳谏的齐威王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有非凡的性格和奇特的经历。在齐国历史上,如果说齐桓公以任用贤才而著名,那么齐威王则以善于纳谏而著称。战国初年,齐国的新兴力量田氏把齐国最后一个国君齐康公直到海边,给了他“一城”之地,后来索性连这块地方也夺了过来。公元前386年,田和称诸侯,沿用齐的国号。田氏代齐

  • 牡丹亭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故事梗概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