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有哪些“以貌取人”的著名事例?

历史上有哪些“以貌取人”的著名事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063 更新时间:2024/1/27 19:59:49

说故事前先说两个小段子:

古时候男子上门提亲,若长得好看,姑娘满意,就会一脸娇羞的说:“终身大事全凭父母做主”。如果长得丑不满意就会说:“女儿还想孝敬父母两年”。

古时候英雄救了美女,如果英雄长得帅,美女就会一脸娇羞的说:“英雄救命之恩,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以身相许”。如果不帅就会说:“英雄救命之恩,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来世做牛做马,报此大恩”。

但如果女的好看,英雄就会说:姑娘此话当真?如果女的难看,英雄会说:姑娘万万不可……从古至今,全都是套路……

不论男女,相貌总是很重要的。在先秦时,就已经有了“威仪”一说。推选出的官员,必须看起来有比较唬人。晏子使楚的故事,其实是社会风气的一个明证。齐国大夫晏婴个子矮小,他出使楚国,楚王看不起他,就三次侮辱他。一次故意从大门边开一五尺高的小门(狗洞)让他进入,一次称齐国无人才,派矮子晏婴出使,一次在宴席押来小偷说是“齐人”。晏婴由于说话机智,均巧妙地顶了回去,才让楚王不得不向他道歉,叹道“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到了汉代,崇尚阳刚之美,体貌丰伟、仪容端正是时代要求。魏晋、南北朝时,转为偏好阴柔之美,即奶油小生与娘娘腔的男子颇受欢迎。唐朝确立了“身、言、书、判”的标准,身即身高、容貌,言即谈吐、风仪,但唐朝反而是一个不那么重视容貌的朝代。到了宋朝,对文人要求低,但武官,则一定必须身材魁梧之人。再到明清,文武官员则都必须在容貌上比较出众了。你纵然再有才华,若容貌不佳,甚至身有残疾,那状元、榜眼、探花三甲,一般是轮不到你的。

古代,为了颂扬男人的贤德,记下了一些著名的丑妻故事。一是皇帝的妻子嫫母,她被授予“方相氏”官位,可她的丑陋是用来驱邪的。齐宣王娶钟离春(无盐女),齐愍王娶宿瘤女,均有诫美色之意,但他们实际都有其他美丽女子相伴。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长得非常吓人,她又黑又小,一头黄发,身形猥琐,对成就诸葛亮的名声起到不小的作用。东汉有一丑女孟光,立誓非梁鸿不嫁。梁鸿是有名的贤士、美男子,听了孟光的誓约,主动来找孟光,结果当真娶了她。两人琴瑟相和,安于清贫,留下“举案齐眉”的经典爱情故事。梁鸿著书十余种,成为东汉著名的隐士与诗人。

但这些君王、名士娶丑妻的故事并不常见。缺什么吹什么,不常见,才成为传奇。而这种为数廖廖的传奇,除了成为后世腐儒空洞的说教与道德的虚伪外,对社会并无实际指导意义。在中国民间,真正的规则叫做“郎才女貌”。如果男子有才学,则相貌可以迁说些。再一个规则是“门当户对”,如果相貌不怎么的,两家门第相当,则可结为秦晋之好。在古代社会,缺少自由恋爱,民间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多男女婚前素未谋面,不知对方长得如何,性情如何,就稀里糊涂结为夫妻了。男人无所谓,婚后可以纳妾,逛窑子,女人则要守妇德,从一而终。但在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实际又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有人上门提亲,或是女子已经看中了,授意的,或是在男方上门前来,设法见个面,让心中有个底。所以,见男方长得帅,就愿意全凭父母作主,若男方生得猥琐,实在看不上眼,那就坚称自己仍要在家服伺父母两年。但在官宦之家,如果是属于政治婚姻性质,那么,不管女儿愿不愿意,父母许了婚配,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侦探君想说,千万不能以貌取人啦,不信你看看马云。。。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有哪些大臣巧妙应对君王问话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第一个,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赵匡胤早年离家外出闯荡,想投奔父亲好友,当时的复州防御使王彦超。但王彦超并没有留下他,只是给了赵匡胤十贯钱,便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通过兵变当了皇帝,在一次酒宴上想起此事,便询问王彦超当时为何不接纳他。王彦超是这么回答的:勺水岂能止神龙耶!(一池浅水怎么能藏住神龙呢?)

  • 历史上有哪些为百姓造福的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明君: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桓即位不久,就下令废除了“连坐”(连坐,就是一个人犯了法,他的父母妻儿等都要牵连在内,一同办罪)和肉刑(就是在犯人的脸上刺字或是毁坏他的肢体)。他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努力避免战争,注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这样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他本人也注意节俭,比如

  • 因守规矩而成功的古代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守规矩而成功的故事有以下几篇:篇一:《程门立雪》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

  • 纳谏故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比较有名。唐太宗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

  • 古代有哪些像千里马的人才遇到伯乐(朝廷大臣或皇帝)的后而被重用?请写出故事(200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一)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

  • 历史上出现过哪些贤臣巧谏君王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贤臣君王的事例大家可以参考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有一篇叫做滑稽列传的文章。讲的是淳于髡、优孟、优旃等人的事迹。当齐威王沉迷酒色、不理朝政之时,淳于髡用一鸣惊人的故事劝谏齐威王,结果齐威王奋发图强,“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威行三十六年”。楚庄王有爱马病死,让群臣厚葬,还想让它

  • 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君王,将领的用人典故,讨论体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回答1留才:刘备苦心留住徐庶心分分合合,职场中已司空见惯。因此,引才难,留才也难,而留住高才的心似乎难于上青天。刘备被曹操赶得到处奔波,好不容易安居新野小县,又得军师徐庶。有一天,曹操派人送来徐母的书信,信中要徐庶速归曹操。徐庶知是曹操用计,但他是孝子,执意要走。刘备顿时大哭,说道:“百善孝为先,何

  • 古代君王爱戴百姓放下地位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隋文帝、唐太宗都爱戴百姓。汉文帝执行高祖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大力发展农桑和生产,使汉朝国力大大增长,尤其可贵的是,文帝时期税负非常之低。如果没有文景两朝的国力积累,汉武帝也不能积聚完胜匈奴的军力。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可能没有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出名,但它的成就远高于贞观之治。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

  • 国历史上“卧薪尝胆”的典故,讲的是哪位君王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勾践卧薪尝胆--------------------------------------------------------------------------------10/12/2004/08:35华夏经纬网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公元前4

  • 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后与其宠妃虞姬诀别的历史故事。《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霸王别姬的故事楚汉相争,诸侯多叛楚归汉。汉王听从张良等人的计策,与诸侯会合击楚。当时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尽,被汉王军队重重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