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唐太宗亦如此,尽管他英明果断,成功地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雷厉风行精简了臃肿宏大的政府机构,又顺应形势的发展,改革了三省六部;还联手朝臣,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但也是食人间的凡人,也不完美,也有暴跳如雷的时候。
李世民能成为一代贤明君主,主要在于他有“水可载舟亦可覆”的重民思想,又善于延揽人才和广纳谏言。魏征最闪光的行动就是向太宗上奏了《十渐疏》,在这份奏疏里他秉持正义,犯颜直谏:要求太宗收骄逸之心成图治之实。李世民不计前嫌,采纳了他的谏言,在以后的帝王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不过皇上是凌驾于万人之上的天子,他需要尊严以维护自己驾驶群臣的地位,对于大臣动辄在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罗列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很是讨厌的。
有一次,李世民想在长安之外修建一座行宫,地方官上书指出大兴土木是劳民伤财之举,要求太宗停止这项工程;当是,凭自己的文治武功,李世民使大唐各方面的建设都上了一个台阶,相对于其它帝王,在自己功成名就之日,建一座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他正在踌躇满志的的状态,不料,这个地方官员竟然唱出了这样一曲戏,他觉得很没有面子,便要杀了这位不开眼的地方官以泄心头之恨。
魏征知道了太宗的意思,就出言直谏:他认为,地方官是为民生考虑,才有此直谏举动,这是忠心为国的表现,太宗不应该对这样的官员怀恨在心,等等、等等,说得李世民哑口无言,威风扫地。
李世民感觉没了颜面,很是愤怒,已憋了一肚子火,只是在朝臣面前不好发作罢了;回到后宫,他终于忍不住了,便拔出佩剑大声咆哮道:“会须杀此田舍翁”。意思是:有机会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弄明太宗振怒的来龙去脉后,对魏征的忠勇行为从心底表示了赞赏,为安慰李世民,她又换上的朝服,以皇后的身份劝谏李世民道:臣妾特来恭喜陛下。李世民懵圈了,惊问:朕都要被魏征气死了,这喜从何来?。长孙皇从容答道:我听说只有君主贤明,臣子才敢大胆进言。现在魏征敢于大胆进谏,这不正说明了陛下您的贤明吗?“。
李世民认为这话比较中听,便没有接茬,让长孙皇后继续说下去,长孙氏不愧是一代贤后,又字斟句酌地说道:”明君得遇良臣,实乃国家之幸,臣妾怎能不为陛下感到高兴呢?。一席话,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太宗沉吟了半晌,认为很有道理,于是转怒为喜,打消了杀死魏征的想法。
皇帝明智,皇后贤惠,大臣忠正,才有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才有了“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箴言;魏征是幸运的,遇上了史上胸怀宽广的帝王,还有深明大义的皇后,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还终于与一代英明的帝王和贤惠的皇后一起彪炳史册;他死后,身为皇帝的李世民目送他绕城而走的灵枢,悲痛万分,恸哭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