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关于筷子,有什么著名的典故?

关于筷子,有什么著名的典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204 更新时间:2024/1/20 4:45:50

现在世界上人类进食的工具主要分为3类:欧洲和北美用刀、叉、匙,一餐饭三器并用;中国、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用筷;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以手指抓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名誉教授怀特调查后说:“用刀叉、手指和筷子吃饭的3类人,都以强硬态度维护自己的餐具。”特别是以手抓食者,常被人看作不文明,可他们却自我感觉良好。例如美国洛杉矶有一家菲律宾餐馆,大做广告以抓食为荣,公开警告那些不愿以手抓饭的顾客,谢绝他们光临。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那么是谁发明的筷子呢,历史已无从考据,但有这么几种传说:

大禹发明筷子说的是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来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姜子牙发明筷子说的是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妲己发明筷子说的是商纣正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已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有一次,妲已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已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莱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已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你觉得哪种传说更可信呢?或者你知道筷子的什么典故呢,快来评论区和侦探君一起讨论吧。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求一个全的古代帝王的家谱?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商周还没有国王家族记录,汉朝皇帝姓刘,唐朝皇帝姓李,宋朝皇帝姓赵,明朝姓朱,清朝又姓爱新觉罗,没有一个帝王能一直延续下来,也就不可有一个从商朝到清朝的完整家谱。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约20枣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约18000年前山顶洞

  • 盛世帝王唐玄宗的故事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唐玄宗(公元685~762年),姓李,名隆基,因为谥号突出一个“明”字,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正是武则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时候,所以他小时候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这也许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坚定的性格。在奶奶武则天死后,中宗懦弱无能,结果朝政大权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

  • 帝王诀的故事背景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蝼蚁之身,却成就帝王之傲然。延续了近千年繁荣的皇朝江河日下,统治着辽阔土地的追风家族早已无力回天。千年后,追风家族的嫡子岚风,为了争夺皇权,在长子烈风率军攻打漠北的时候竟勾结漠北蛮族,切断烈风的后援,导致烈风全军覆没,烈风失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登上帝王之位的岚风准备号令诸路王侯,鸠杀知道一切秘密

  • 关于失道者寡助的具体事例!要具体!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事例:1、秦始皇的暴政,大量征集奴隶和平民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赋税繁重,要把平民三分之二的财产拿来缴税,徭役繁重,刑法残酷,很小的错误就要判刑,一人犯罪就要株连九族,甚至与他有关系的人一并判刑。所以大街上到处都可以看到犯人。最终导致大泽乡起义。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3、元顺帝无道,

  •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具体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如下: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商朝的汤讨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没有道义,没人帮助她,商朝的汤有道义,有很多人帮助他。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周武王姬发讨伐商朝的纣时,商朝的纣没有道义,所以没有人帮他,而姬发恰恰相反。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

  • 商纣王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商纣王是被周武王斩首而死,挂在白旗竿上示众。约帝辛三十年(约前1046年),周军行孟津之誓。帝辛派出军队在牧野进行抵抗。周历二月二十二日甲子那一天,帝辛的军队被打败,其原因可能与帝辛一方前敌部队倒戈有关。帝辛逃到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跑到火里自焚而死。周武王赶到,砍下他的头,挂在白旗竿上示众。后世有

  • 商朝灭亡的故事 短一点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商纣王的暴政引起大家不满,最后导致商汤灭夏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周王朝建立。商朝灭亡,殷商的王族箕子不愿臣服于周,于是率领部分殷民北迁,建

  •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人数?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我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封建王朝皇帝总数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3人。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总数有251人。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还有一

  • 《三字经》历史部分内容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解读〗历史学家大体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国历史从商代以后才有了较可靠的记载,这以前的历史是个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即上古。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解释】

  • 孔孟为什么要坚持推行仁政,他们不知道当时仁政是很难实现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1、古代那些思想家发心也是不同的,这也使他们的思想影响不一样。例如孙武作为兵家的祖师发心的目的主要就是帮助国家打仗;道家讲究无为,侧重于随时而变,处之一心;墨子紧承道家,创立墨家,他的发心更侧重改正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是孔孟思想的发心还是很伟大的,他们侧重的是怎样引导大家去和谐地生活。思想家里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