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历史上哪个皇帝最爱民如子。
我认为是唐太宗李世民。
天可汗是唐代西北各族君长对唐太宗的尊称。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为对太宗表示拥戴。故尊之为\天可汗\。唐王朝给西北各族君长的玺书对太宗亦沿用此称。天可汗是唐代少数民族首领对唐太宗的尊称,太宗皇帝成为了当时天下的共主。唐太宗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99年)出生于武功别馆,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一日立为皇后,即长孙皇后。公元649年,太宗驾崩于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2岁。
唐太宗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皇帝之中,几乎算得上是最被追捧的一位。后世对于他的评价,可以说是一面倒的好评。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毫不为过。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在他当政期间,常常体恤臣下,爱民如子。唐太宗对臣子李世更是关怀备至。
李世回朝任兵部尚书时,积劳成疾,重病缠身。太宗亲自探望,督促太医认真治疗,还过问李世所服药物。太医向李世民禀报说:“此病乃多年风寒淤积所致,我有一验方,其他药物都有,只缺‘须灰’一味。”太宗迫不及待地问:“须灰是何药,能找到吗?”太医解释说:“须灰就是胡须所烧成之灰”。太宗一听,马上说道:“这药我有。”立即命人取来剪刀,将自己的胡须剪下,烧成灰后,又亲自将须灰调入药中,让世绩服下。李世服药后,病情迅速好转,很快便痊愈了。世绩被太宗剪须一事感动得“顿首见血,泣以恳谢”。唐太宗亲手将李世扶起,温和地说:“朕赖卿以安社稷,卿安则社稷安矣,朕煎须以治卿病,乃是为社稷计,不为卿一人之私也,何谢之有?”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次,唐太宗邀请李世入宫赴宴,世绩开怀畅饮,喝得大醉,在酒席上酣睡不醒。太宗担心他受凉,脱下自己的长袍,轻轻盖在李世身上。在场之人,无不为太宗爱护臣子的仁慈之心而感动万分。
贞观十九年五月,唐太宗率军出征高丽,在攻打白岩城时,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不幸被飞箭射中,血流如注,伤势严重。太宗亲自为李思摩取出箭,并用嘴将其伤口的污血吸吹干净,包好伤口,派人护送回营。众将士见此情景士气大振。即使是普通士兵负伤生病,他也一视同仁,给予关怀。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随军进发,太宗亲到病床前慰问,并将士兵移交当地官府代为治疗。战争结束后,太宗令人将所有阵亡将士的遗骨收集起来,妥善安葬,亲自致祭,痛哭失声,表示哀悼和思念之情。将士们返乡后,将此情景告诉阵亡者的父母,使这些父母大为感动,并发自内心地说道:“我们失去了儿子,悲痛万分,但皇帝亲自为他们哭祭,他们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死无遗憾了。”
由于太宗体恤臣下、爱民如子,臣民当然竭忠尽力,奋死图报。君臣一心,成就大唐伟业。唐太宗李世民不但自己体恤臣下,爱民如子,而且经常以此来教育孩子。有一次,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什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打翻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从那以后,唐太宗常教育子女: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太子骑马的时候,他就趁机说:“这马和人一样,应当有劳有逸,不能让他过度劳累。你要是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会永远有马骑。”唐太宗教育孩子可谓用心良苦、苦口婆心。而经过唐太宗的言传身教,他的儿子高宗也成了一个仁爱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