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皇帝是指北魏的孝文帝拓拔宏,本姓拓拔,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后,皇族姓也改为元,称元宏。他五岁就当皇帝,原因是他的父亲献文帝拓拔弘常遗世之心,喜欢黄老之术,我觉得这和冯太后威权过盛有关。说起献文帝和孝文帝父子两代皇帝,不能不提冯太后。冯太后实际出身也是显贵,是后燕皇帝冯弘的孙女,后燕国亡后其父在北魏做官,后犯法被杀,女被收入宫中做宫女,后被立为文成帝拓拔浚的皇后,文成帝只活了26岁,所以这冯太后实际上是青年守寡。献文帝拓拔弘并不是她所生,他的母亲李氏在他立为太子按惯例赐死,于是冯太后就母养献文帝。文成帝死后,权臣元叉专权,冯太后设计除了元叉后,成为当时北魏的实际统治者。冯太后是汉人,所以,北魏的民族融合实际上从她开始了。但没有孝文帝执政哪样彻底。冯太后执政时间久,献文帝和她实际上是母子情深。但冯太后闺门不整,献文帝亲政后,感到非常为难,并不是他没有实际的权力。曾在一次上朝时表示要禅位给皇叔京兆王拓拔子推,而群臣莫敢出声,只有任城王拓拔云,也是他的叔叔开口坚决反对,于是时任太尉的北魏大政治家源贺也同声反对,魏书如下记载:云进曰:“陛下方隆太平,临覆四海,岂得上违宗庙,下弃兆民。父子相传,其来久矣。皇魏之兴,未之有革。皇储正统,圣德夙章。陛下必欲割捐尘务,颐神清旷者,冢副之寄,宜绍宝历。若欲舍储,轻移宸极,恐非先圣之意,骇动人情。又,天下是祖宗之天下,而陛下辄改神器,上乖七庙之灵,下长奸乱之道,此是祸福所由,愿深思慎之。”太尉源贺又进曰:“陛下今欲外选诸王而禅位于皇叔者,臣恐春秋蒸尝,昭穆有乱,脱万世之后,必有逆飨之讥,深愿思任城之言。”东阳公元丕等进曰:“皇太子虽圣德夙彰,然实冲幼。陛下富于春秋,始览机政,普天景仰,率土系心,欲隆独善,不以万物为意,其若宗庙何!其若亿兆何!”显祖曰:“储宫正统,受终文祖,群公相之,有何不可?”于是传位于高祖即孝文帝。这样,孝文帝当时大概只有五岁,就当了皇帝,而献文帝不到二十岁就成了太上皇了。实际上执政的还是献文帝。冯后传这样记载:太后行不正,内宠李弈。显祖因事诛之,太后不得意。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就是说,献文帝不能对太后的闺门实行强制措施,又开不得口去规劝母后不要和人,只好对太后的内宠采取非常措施,杀了两个内宠,这惹恼了抚养他长大的太后,于是太后下毒害死了献文帝。献文帝死时只有23岁,太后重新执政到孝文帝长大。孝文帝对太后非常孝顺,皇帝即位便开始为自己修坟墓,孝文帝给自己修的坟墓比太后小很多,当时的坟墓应该是在平城即今天的大同附近修建,当时以大同为都,称平城。“有宦者谮帝于太后,太后杖帝数十;帝默然受之,不自申理;及太后殂,亦不复追问”。太和14年,即孝文帝19岁的样子,太后去世了,他才完全执政。太后死,“高祖勺饮不入口者五日,哀毁过哀毁过礼”。实际上太后临死前,已经让他学习理政,部分政务交给他处理。冯太后和晚清哪个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后是完全不同的,冯太后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在她执政时,北魏的政治经济向极盛发展。这样给孝文帝执政后,把北魏发展到最兴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汉化政策,强制朝臣说汉话,穿汉服。照顾年老的朝臣可以不说汉话,但汉服是必须要穿的。东阳王拓拔丕,是烈帝拓拔翳槐的孙子,(拓拔翳槐是拓拔什翼健的哥哥),八十多岁了,和孝文帝的祖宗拓拔?一辈,大概比孝文帝高五六辈的样子,上朝时倚老卖老,仍旧穿鲜卑服,孝文帝没有处罚他,而是在朝堂上准备了一套合体的汉服,在拓拔丕上朝时,亲自给他换上。皇帝给他穿衣,他敢不从?只好从此也以汉服上朝了。做得更彻底的是把复杂的鲜卑姓改为汉姓,连皇族姓“拓拔”也改为“元”,“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馀所改,不可胜纪”。现在看来,我们常见的刘姓和于姓,说不上祖上是鲜卑人啊,哈哈。哪鼎鼎大名的穆桂英,假如真有其人,哪也必定是鲜卑人的后代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也肯定是鲜卑人无疑了。孝文帝对冯太后一家照顾一直很周到,他本人也娶了两个冯家姑娘做皇后,是冯太后的弟弟冯熙的女儿,就是冯太后的侄女。按汉族规矩是差辈份的,好在当时汉化并不深。后进宫的冯后是姐姐长得漂亮,很受宠,进宫后不久原来的冯后,是她的妹妹出家为尼了并病死在寺中。姐姐实际取代妹妹立为皇后也不久因病出家为尼,大概是身上起荨麻疹之类的。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服丧期满,又迎回宫中立为皇后。谁知这冯后品行不端,冯太后在做了太后守寡出现闺门问题还有情可原,毕竟是青年守寡。而这冯皇后本来受宠,在孝文帝南征时,与中官高菩萨私通,据说在她出家为尼时,就有淫乱的行为。孝文帝在南征时,病在南方,她更肆无忌惮,没人敢管。更恶劣的是,叫她母亲行巫术,诅咒孝文帝早点死,她好效仿她的姑母冯太后哪样,做太后掌权。可惜出了一件事,暴露了她的丑行。她的弟弟想娶新寡的孝文帝的妹妹彭城公主,公主并不愿意。冯后想强迫人家,于是公主秘密和几个仆人及侍婢轻车逃奔到兄长驻军处苦诉。孝文帝非常惊讶,但叮嘱不要外泄。回来后,抓起皇后的奸夫和亲信高菩萨、双蒙等审问,得到真情。召进皇后审问,令太监搜查其衣物内如有兵器之类就立刻斩杀,皇后叩首哭谢,令其坐着回答。皇后要求叫别人走开才说,这样,孝文帝命令长秋卿白整抱着刀耳朵里塞进棉花听不到声音才开始谈话,这样夫妇谈话内容就无人可知了。在调查清楚后,孝文帝念及冯太后的恩德,没有废掉这个失德的皇后,打入冷宫皇后的名份保留,又回到前线继续南征。但身体还是不行,病重时召来弟弟彭城王元勰,叫赐冯后自尽,葬以皇后礼,这样掩盖冯家的大过错。元勰这人是有名的贤王,也有几分狡猾,他叫北海王元详,也是孝文帝另一个弟弟宣遗诏,哪个耳朵曾塞满棉花的长秋卿白整给皇后毒药,但冯后不肯死,说是几个王要杀他,皇帝不会叫她死的。只好强制灌下毒药死去了。如果孝文帝不是病死,能够长命百岁,他是不会遗诏杀这皇后的。孝文帝要死了,如果不杀这冯后,她日后会掌权并威胁皇朝政权的。这被杀的冯皇后的妹妹本来是先进宫立为皇后的,而这废皇后进宫后由于长得比妹妹漂亮,所以比妹妹更受宠,所以在孝文帝前百般地说妹妹的坏话,这样妹妹被废后为尼,并病死于寺中。还有一件使孝文帝很伤心的事,是原来的太子元恂,由于长得肥胖,在迁都洛阳后,对洛阳闷热的气候很不适应,几个旧臣密谋拥他回平城即大同去另立朝廷,被告发后废掉关了禁闭在禁中病死了。而元恂的母亲林氏本是孝文帝爱妃,由于元恂被立为太子按惯例要赐死了。当时,由于孝文帝较为仁厚,曾求冯太后停止这种残忍的规矩,冯太后不允许。这样儿子没有当皇帝哪林氏也就白死了。具体请参考史书记载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抚养并代为摄政。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孝文帝当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决心开始进行改革。他的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不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对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怀疑,待之以礼。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在这些智囊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开始了自己的改革。他首先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后来又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公元496年,孝文帝又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还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同时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孝文帝这些强制性的政策,都是为了减少民族差异、民族隔阂。许多贵族虽然心怀不满,却也只能执行。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汉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5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孝文帝还延用了汉族的门阀制度。他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按门第分成4等,并按照门第等级,来确定官职的高低。这套制度在北朝一直沿用,从而形成了关陇氏族和代北氏族两大门阀集团。直到唐朝,武则天修《姓氏录》,才彻底否定了门阀制度。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兴趣。他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仅改革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改造他们。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虚心学习。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还搜集整理天下书籍,使因战乱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在他的带动下,鲜卑人进步很快。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就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开凿的。通过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起同期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鲜卑族的汉化程度无疑是最高的。生活速写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信仰佛教,对政治极其厌恶,总是想超脱俗世,去修身养性。所以,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冯太后对拓跋宏一直存有戒心,拓跋宏聪慧早熟,冯太后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并不喜欢他。有一次,她听信谗言,杖罚了幼小的拓跋宏。又有一次,冯太后在大冷天里,把穿着单衣的小皇帝关在一间空屋子之中,3天不给饭吃,还打算废掉他。后来因为大臣穆泰的劝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拓跋宏3岁时生母就被赐死,所以一直都不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他生性孝顺,因为从小就跟着冯太后,就一直把冯太后当亲生母亲一样。所以,虽然冯太后对他并不很疼爱,但是拓跋宏却真可以算是冯太后的肖孙,即使被责罚也毫无怨言。传世佳句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北魏孝文帝名人年谱公元471年,拓跋宏袭皇帝位。公元494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公元499年,病逝于南征路上。洛阳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业之一。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这一举措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今天仍值得我们去探究。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他关于“帝宅”、“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迁都洛阳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另外,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迁都洛阳真乃明智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结果使洛阳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