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睢只是在秦国安身立命,取得秦王信任之后才为其效忠的;相较于之前的颠沛流离和在魏国受到的屈辱,让他怎能忠于自己的国家。
所以范睢明白忠于秦国便是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前提就是要更好的忠于秦王,这之间并不矛盾。况且范睢确实有让秦王信任与重用的资本。
好比现在,如果不好好工作就不可能有丰厚的收入;要想有丰厚的收入就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你说这是爱金钱呢还是爱工作,哪个多一些?因此工作和收入同样重要,不分彼此。
故范睢的境遇与之同理!
既然忠君忠己是一回事,那不妨再回顾一下范睢是如何忠君忠己的。
范睢不爱自己国家,偏钟情于秦国1.由于家境清寒且没有充实活动资金去结交权贵的范睢,只好周游列国去向各诸侯国宣扬自己的主张,但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那些日渐腐朽的中原各国权贵们怎么也不可能选择相信一个流浪之士的言论。
2.无奈之下回到魏国的范睢只好混迹于一名叫做须贾的中大夫门下。在一次跟随须贾出访齐国的时候,齐襄王很欣赏范睢的才能,便送与他许多礼物来加以笼络。真不知道当时范睢是不是因为被这突如其来的馈赠弄昏了头脑,居然没有在第一时间把这些礼物拿出一部分送给自己的上司,你说须贾能高兴吗?
回国后恼羞成怒的须贾便把此事上告了宰相魏齐,还诬陷说这是范睢出卖魏国机密得来的礼物。魏齐不分青红皂白对范睢就是一顿猛打。史书记载打的范睢是肋折齿断,完事后还让人在他身上撒尿加以屈辱。
3.祸福相依这个词用在范睢身上那是再恰当不过。此时正赶上秦国使臣王稽来到魏国,于是在郑安平的推动引荐下范睢与王稽见面,俩人相谈甚欢后,王稽表示愿意带范睢回国,并把他推荐给秦王。
游说是个危险活,范睢的成功得益于秦国国情1.范睢能够在《战国策》中榜上有名,那是因为他也是一个与张仪、苏秦同等厉害的能言善辩之人。《战国策》记录的就是战国时期那些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范睢的游说之路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也没有像后来著有游说之书《说难》的韩非那样悲催,魏冉也不是李斯那样嫉贤妒能或者说魏冉刚开始并没有把范睢放在眼里,反正最后是范睢成功晋级而韩非是失败被杀。
2.商鞅变法后使的秦国实力突飞猛进,商鞅虽然被处死了,但他的新政却顺利的在秦国得以施行。亟需人才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当时后宫外戚专权现象严重的秦国内政又是一方面。聪明的秦昭襄王很需要范睢这样一个外援来解决当前困境,因此既有能力又赶上好时候的范睢自然而然的走向了权利中心。
范睢为秦国作出贡献的同时,自身地位也在不断提升1.排挤魏冉,向秦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攻下魏国的怀邑和刑丘两地。授予客卿官职。
2.废弃太后权利,驱逐外戚,加强了君主集权制。范睢从秦王自身利益出发切中要害分析利弊,大受秦王信任,罢黜魏冉,任命范睢为相国。封应侯。
3.长平之战秦赵军队陷入僵局时,范睢反间计的成功实施,使得赵军损失了四十多万人。
鉴于范睢每次提出的策略都对秦国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以至于当曾经救过与举荐过他的郑安平、王稽,一个背叛秦国一个是违反秦法,秦王都没忍心处罚范睢这个为报恩而推荐他们的人。可见范睢在秦王心中的地位!
范睢即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人,也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司马迁在细微之处刻画了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身处中原国家的范睢并没有拘泥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出奔秦国,可谓前路渺茫,但他通过自己的坚持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