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才的鉴赏、判断、使用是王者必备的能力,找对人、用对人是成就大业的关键。
古代仕子读书也就是为了“货与帝王家”,所以古代学者读书锻炼,都是很有针对性的。
在乱世之中,学者是打工仔,各路诸侯是老板,老板会挑自己中意的打工仔,而打工仔也会挑自己中意的老板,这是一个双向的选择。老板对下属不满意,铁定会将其开除。打工仔对老板不满,也会走人。
孙膑、孔明丶荀都是名士,也就是既有杰出的才能,又会自我炒作的主。他们的名震江湖,有了挑老板的资格,一般的老板还请他们不来,外行了的老板,他们也不屑与之合作。
因此这类名士一旦出仕就能获得信任,一方面他们本身的才能足以服众,另一方面他们的老板也是行家里手,一试就知求职者的斤两,因此才会用人不疑,放权让高士去大展拳脚。
其实一个集团的成败,关键还是在于老板的决断力和才华,而不在于打工仔!这一点,从《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都可以得到证实。
曾国藩为什么对于识人,用人,选拔人才如此的看重?
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的政治风云人物,他一生秉持修身律已,礼治为先的作风,对清朝的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对曾国藩的评价中,有褒也有贬,但在他的一生中,培养了和重用了不少人才,他有一双能辨识他人的慧眼,可以准确判断出谁是良将,谁是庸才,这也得益于他在儒家学说上的长期学习和研究。
曾国藩小时候读四书、五经,再大一些,就能读《周礼》《史记》文选了,并于道光十二年考取秀才。
虽然中途有两次会试未中,但曾国藩的学识并不能使其埋没,于是,他再一次参加了会试,终于成功登第。曾国藩在朝考时考了一等第三名,道光看他是个人才,便亲拔他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他在京任职十多年间,由于他的才能和品行,连连升迁到二品官位。
曾国藩主张以儒家学说治军,让官兵即要掌握用兵打仗的方法,又要懂得纲常伦理的仁礼忠信。他的军事思想极为丰富,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他还提出购买外国人制造的洋枪、洋炮和洋船,学习外国人的先进知识与技能。
他认为,“行军之道,择将为先。”他对将的选用首先会考虑德才兼备,智勇双全。曾国藩在带兵中,要求将领即不能计较名利,又要吃得下苦才行。他组建的湘军将领中共179人,其中儒生出身的就有100多人,可以说,这在中国历代军事上都是罕见的。他认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他提倡廉政之风,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脏枉法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清朝时期,在曾国藩的影响和倡议下,实现了四个第一:
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
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
翻译印刷了第一批西方书籍
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为了培养更多人才,在同治四年时,他还主持重新修葺了种山和尊经两座书院,收养了八百多名贫寒子弟,曾国藩还从自己的口袋掏出一部分钱捐给书院。曾国藩不仅在政治上颇为出色,在振兴教育上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有人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人,只有两个人,一位是明朝的王守仁,另一位则是清朝的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