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求"古时劝谏成功的例子"

求"古时劝谏成功的例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928 更新时间:2023/12/20 19:32:31

春秋(前722-前481),从古巫中又分化出优,优以歌舞、诙谐、作乐、耍杂技等,服侍于帝王左右,娱人而不娱神。优,统称乐人,他们能歌能舞,又能调笑滑稽。擅词令调笑的称俳优;善演奏器乐的称伶优。以服侍国君的特殊条件,优常能在调笑戏谑、隐寓的谈吐中发挥讽谏作用。《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了有名的优孟衣冠的故事:楚国宰相孙叔敖为楚国争夺霸权地位,立下过汗马功劳。不想死后家境萧条,儿子的生活都很困难。优孟便穿上孙叔敖的衣服,扮做他的模样去讽谏楚庄王。楚王听后很受感动,反省自己对故旧照顾不周的错误,马上改正,给孙叔敖的儿子封赠田地奴隶。优孟把一个已死的人扮演得维妙维肖,去打动劝说君王。他是在以演戏的方式从政。优孟衣冠后来成为演剧的代称。虽然它算不上是真正的戏剧,但完全是一段扮演人物,且有情节的表演。内中孕含着戏剧的因素,是极其明显的。其谐谑调笑的语言艺术,对后来的戏曲有着深远影响。

历史上没有听大臣的劝谏而落得可悲下场的君王的例子。

袁崇焕之死公元1630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于北京,做出这个决定的是年轻而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他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他已经亲手将最后一个可能挽救他和他的国家免于毁灭的人,送上了绝路。从这一刻起,他的王朝彻底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我无法确定,即使是袁崇焕活着,面对日后北京城下、尚未腐化前依然骁勇善战的大顺劲旅,是否有战胜的可能;或者他能够击败甚至是消灭李自成,面对日益强大的后金,面对已是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他是否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但他和他的关宁铁骑,依然是那个年代有可能实现这幻想的唯一力量,更为关键的是,无论是面对李自成,面对皇太极,还是面对什么别的威胁,他都决不会做出日后吴三桂那样的选择。正像金庸先生说的那样,他是个“×你妈,硬顶上”的英雄。“死去何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就是督师最后的遗言,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只是为“忠魂依旧守辽东”的悲壮而感动,后来,才为其中所蕴藏的更深层次的忠勇所感动。“死去何愁无勇将”,其实是“死去但愁无勇将”,一个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人,面对忠奸不分的君王,面对嫉贤妒能的朝臣,面对盲从愚昧的百姓,面对这一切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的人,他所放不下的,竞还是他们的生死,他们的江山。这已经不是忠臣的情怀,简直是佛祖的精神,只有我佛才有如此舍身饲虎的胸怀。而历史再次证明了袁崇焕的远见,当祖大寿在大凌河战败的时候,能够让督师的悲观预见可以避免的最后希望,破灭了。吴三桂根本不值一提,他已经变成一个惟利是图的小人,一个为了私利可以出卖祖宗的汉奸军阀,在他的身上,已经再也看不到一丁点关宁铁骑的忠勇和血性。第一次看到袁崇焕的故事,我感到的只有愤怒,不仅仅是对崇祯和皇太极等人的愤怒,甚至也有对祖大寿等人的愤怒,眼看着生死与共的督师被凶恶的锦衣卫带上镣铐,他们所做的竟然只是率军而去,数万雄兵,他们为何不能拔刀而起,刚刚被后金攻掠过的残城,惊弓之鸟般的君臣,衰弱之极的守军,如羔羊般软弱无力的愚民,那里会是关宁铁骑那久经战阵的骏马钢刀的对手?好啊,既然你不仁,就休怪我不义,管他什么后金军在后,管他什么民乱迭起,救出督师再说,杀呀,杀他个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反正北京城里死的一个也不冤枉……后来才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排除种种技术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人间毕竟还有两个字,大义。正因为有这两个字,身在狱中的袁崇焕才会写信劝说祖大寿,祖大寿才会率领关宁铁骑走而复返,期望能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取督师生还的希望。但是很遗憾,他们感动不了谁,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帮猜疑心重兼寡廉鲜耻到了难以用正常人标准衡量的君臣,以及一群做惯了奴才根本无法分辨是非甚至懒得分辨是非的愚民。我并不认为袁崇焕是死于皇太极的反间计,且不说皇太极这并不高明的计策是否能够真的蒙蔽大明满朝君臣,但是袁崇焕从被捕到处死整整经历了八个月,就可以知道他的殒命和皇太极那条多少显得有些拙劣的计策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他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我一直设想过一个颇为尴尬的幻境,九泉之下,袁崇焕和努尔哈赤面对,老英雄抱拳为礼:“我一生大小数百战,纵横无敌,只锦州城下一败于督师,抱恨而终,但阁下如此英雄,谁能杀你?”袁崇焕:“……”可笑的悲剧仍在上演,祖大寿败于大凌河,“绝援而降”,也是败在了自己人的手里。所以我从不责怪祖大寿,锦州城破,也是绝援,他降而复叛,再次与后战数场,但这次又是绝援,面对这样一群毫无利益廉耻的衣冠禽兽,他的绝望有着充足的理由。但我也并不推崇祖大寿,相对于赵率教、何可纲的义烈,他的行为又显得渺小了,城破之时,率军血战到底,以身殉职,九泉之下与督师及众兄弟团聚,岂不强似苟且偷生,与范文程等汉奸老猪狗同列?崇祯绝望之极曾经写下过“文臣皆可杀”,说的不错,但还不足,应该是“君臣皆可杀”。所以看到崇祯吊死梅山,我从没有惋惜,而只有痛快。甚至看到史书上写道闯军进京后,如何的杀戮虐民,我也丝毫没有同情,只是在心底恶狠狠的想到,不管如何,总算为督师出了一口恶气。我没有袁崇焕那样的胸怀,我只是个遵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简单原则的普通人。也正因为有着我这样的普通人,才更衬托出袁崇焕那高尚的情怀,这种高尚的情怀与他令人炫目的功业结合在一起,使他成为了明末那混乱不堪、德行沦丧、枭小横行的混乱年代里,最为明亮的一颗星辰。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经典劝谏故事有那些?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1。邹忌讽齐王纳谏2。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3。.触龙说赵太后4.褚遂良还陛下笏劝谏的故事5.海瑞上奏疏劝谏嘉靖(棺材都准备好了,死谏)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

  • 古代大臣进谏及君王的事例及名言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有一次,唐太宗鉴于兵源短缺而应宰相封德彝之请求下诣征用不到参军年龄的中男入伍。当诏令转到门下省时,魏征竟拒诣意而不签字。太宗大怒,直斥道:「朕意已决,事与汝何干?」魏征回道:「竭泽而渔,明年无鱼;焚林而猎,明年无兽。中男充军,租赋杂徭下降,更何况兵不贵多而贵精,毋须凑数。」(名言)唐太宗沉吟半晌,下

  • 敢于进谏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

  • 古代君王因所溺而导致身死国灭的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面对重重谜团,考古队已经启动了的古城墙考古工作,有三处城墙正待详细解剖。遥远的春秋古都,今天的天堂苏州,两座城市究竟有何关联,如何承袭,考古终将给出科学的答案。从天鼋图腾的家族南来,到奔跑呼啸的吴人出现,从周章第一次认祖归宗,到寿梦构建吴人的国家,从挂剑君子到雄邦霸主,从兵家至圣到神,从肇建吴都到,

  • 历史上的劝诫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经典劝谏故事: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2,魏征直谏唐太宗。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

  • 古代君王因受他人言语左右而错失良机的失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秦二世注重享乐,起义军都逼近咸阳了,所有奏报都被赵高扣下,皇帝还以为自己的江山一统,升平享乐呢还有隋炀帝,在扬州时奏报全被宇文化及扣下,根本不理会求援的事,与秦二世如出一辙。日本战国执政丰臣秀赖,本来想亲自带兵出去与德川家康一较高下,但他母亲拼命阻拦,怕他出事,结果在大阪城里龟缩不出,错失良机,国破

  • 历史上婉言劝谏人的故事,要简洁的,几句话就行,最好是经典的,除了螳螂捕蝉。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触龙:触龙说赵太后淳于髡:淳于髡婉言劝谏齐威王齐威王一向喜欢喝酒,常常通宵达旦地纵酒欢乐。淳于髡怕齐威王因酒误事,便借齐威王询问自己酒量之机,婉言劝谏齐威王。淳于髡给齐威王讲述了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下酒量的变化,最终归结出酒能乱性、喝酒容易出乱子的结论,以此告诫齐威王凡事都不可走向极端,否则物极必反。齐

  • 古今有名的谏臣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唐太宗纳谏原文:魏征唐太宗纳谏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即太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

  • 古代君王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展开全部不胜枚举,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纳谏失了天下,听信佞臣,成了毫无权利的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善于纳谏成就了“开元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此类事很多,结果“安史之乱”直接把自己从皇位上挤了下去,很有意思,不听逆耳言,刘邦善于纳谏获得了天下,LZ可以去读读二十四史,后期排挤忠

  • 古代君王/中外名人 因为不纳谏/不自省而造成失败的【经典名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楚王不纳谏任用赵括楚军40w为坑杀项羽自负自刎李后主沉迷酒色亡国被虐杀太平天国(4天王)不自省分等级失败唐玄宗迷醉于女色亡国陪夫人又毁前半生英明葡萄牙恩里克王子自满于现有的地理知识失去麦哲伦与哥伦布(新航路开辟)杜老二(各种苦逼诗人,套吧)牢骚太多仕途不顺贝多芬太傲不珍惜朋友音乐之路各种坎坷胡佛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