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都写过福字,尤其是清朝的皇帝,喜欢在大过年时写福字赐给大臣。这可能还来源于康熙,康熙写的福字被称为天下第一福。
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年,康熙的奶奶孝庄太后生了病,医生看了都没用。想看就要去世了。康熙极为苦恼,这时候,他从书上看到,皇帝是可以为自己祈福增寿的。于是,他决定替自己的祖母写福字来增寿。
他焚香淋浴之后,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写就写出了这个天下第一福。这个福字里包含了“子、田、才、寿、福”五个字,是谓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从形态上看也很富态,是一个长条形的,寓意长福。
写完之后,康熙也很满意,他后面再写,也写不出这个感觉了。
写完后,康熙把这个字刻成石碑,放到殿里祈求。没想到,这个福字真管用。孝庄的病好了。孝庄又多活了十多年。
康熙就此喜欢上了写福字,还喜欢给臣下赐福字。过年时就特意写一大堆的福字,等第二天上朝时就把这个福字赐给大家。能够得到这个福字的都是很荣幸的。
这个皇帝写福字的习惯传了下来,清朝历朝历代皇帝都好写福字。像乾隆朝有个叫王际华人,他一共得到了二十四张福,说明在二十四年的时间内,他都是朝中重臣,这是很难得的,他就把自己的中堂称为二十四福堂。
而还有一个叫安得海的,这小子向同治皇帝求福字。同治写的时候,下面落款:书赐小女子。
当时的恭亲王一看,说完了,你小子完了,你本来叫小安子,现在皇帝叫你小女子,是把你的宝盖头去掉了。
后面,安德海果然掉脑袋了。
且说着那个天下第一福石碑到了乾隆朝时就失踪了,不知道哪里去了。到了解放后,修理恭王府时,在恭王府的后花园的一个石洞里,突然发现了这个福碑。这个也被称为天下第一福碑。
这个王府原本是和坤的宅子,这可能是和坤拿到家里镇宅子。据说而嘉庆当年也发现了,但这个碑的位置太巧了,就在龙脉上面,要是动这个石碑,那就坏了大清的龙脉,所以嘉庆也没有动这个石碑。现在这个第一福碑还在王府里,亲们去了北京可以去看看。
最后,给大家送上数个福字。我知道的,大家都要扫福字。
康熙皇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福字写的最好的应该是康熙皇帝。
平定三藩叛乱、驱逐沙俄、三征噶尔丹的康熙,其书法水平如何?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啊!因为水平这个东西必须有参照物。
这么说吧,康熙的书法水平比不上历代的书法大家,但比现在的许多所谓名家好的多。因为大多数皇帝在早年的学习过程中,相比读书作文,济世安邦之术,写字不是最重要的,也不会下太多苦功,但是毕竟所接受的教育非常完整和,所接触的老师都是大儒,又能看到内府珍藏,所以其书法水平都差不到哪儿去。
下面欣赏一下皇帝的手迹吧。可以看出,他受董其昌影响很大。
避暑山庄的“避”是一大憾点
明代帝王是如何书法发展的?
163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朱元璋能诗善文,文章不乏雄莽豪放气势。尤其喜欢书法,擅长行书、草书,还能榜书。今天观看他的真迹,许多书家感叹万分。由于明朝帝王喜欢书法,对明代书法发展影响很大,不仅设置官职,给予很高待遇。后来‘更有不少帝王身体力行,倡导学习书法,所以明代书家辈出。
一是推崇唐宋书法,帖学盛行,不但翻刻典范作品,还纷纷刻印自己拥有的碑帖或书家自己的作品。
二是科举考试注重书法,产生了台阁体。
三是产生了不少富有个性的书家或文人士,或高官重臣,既能继承唐宋书法传统,又形成自己的风格。如吴门派和华亭派,反流俗思潮中的杰出代表徐渭,富有创新精神的傅山等。
明代书法家,知名者颇多。书家们向晋唐学习,取法本源,注入自己的个性。其中宋克(章草),祝允明(狂草),文徵明、董其昌(行草),可以作为代表人物。
明朝的帝王推崇古制,崇奉文字对政治的影响力。因此,文字和书法在明代备受重视,这和帝王的喜好以及推广息息相关。以沈度书体为标志的『台阁体』在明永乐宣德年间占据着书坛三十多年的统治地位。这一现象对明代书法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不仅朝内书办官员、阁臣必善此体,而且成为官吏选拔的书法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