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末年的争储大戏,深得人心的八阿哥胤最终败下阵来。
认真说,原因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一句话来得明白,那就是:怕老婆!
何以见得呢?且容我慢慢说来。康熙自己也说过,八阿哥生母卫氏“出身微贱”,所以不足以承继大位。在当时环境下,这的确是很充分的理由,颇有些“血统论”的味道。
不过,回顾胤的历史就会发现,康熙并没有因为其生母出身低贱而对胤另眼相看。相反,为让胤免受歧视,康熙从小就把他放在大阿哥胤生母惠妃处抚育,自己亲自教养。
事实上,胤一直就得到康熙的偏爱,如三十七年封爵时,胤被封为贝勒,年仅十八岁,是年龄最小的。其母卫氏也相继被封为良嫔、良妃,康熙并没有刻意去歧视胤母子。
也正因为胤生母地位卑下,康熙才给他找了一个高贵的福晋,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
胤福晋郭络罗氏是安亲王岳乐之外孙女,安亲王岳乐则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的儿子;另外,郭络罗氏的外祖母还是索额图的妹妹,算来也是显赫的皇族。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正因为母家强大,郭络罗氏在家中说一不二,而她本人又不育,结果,怕老婆的胤一直不敢纳妾,到很晚才勉强纳了侧室。终其一生,胤只有一子一女,是同辈兄弟中最少的。
若按现在的观念,胤所为不但有利于计划生育,而且算得上是尊重女性的典范。但就当时而言,胤只有一个儿子,对争储是十分不利的,这个想必不需要多想吧!
应该说,胤生性聪慧,天赋极高,而且常被人称赞“朴实、正气”,广有善缘,其待人处事之风,确实比其他阿哥强很多。
但在康熙眼里,胤未免太柔懦,太会邀结人心了,甚至根本是假仁假义。要知道,康熙以仁孝治天下,其实是外儒内法,他并不喜欢一味仁义的皇子,而是喜欢刚毅果断的阿哥。
试想,胤连老婆都怕,做事太柔仁,有恩无威,如何会是康熙眼里的合适人选呢?
这个解释,应该够有说服力吧!
其实他的出身在一开始就注定了他是无缘大位的了。因为他的母亲身份太卑微太卑微,即便是生了个出类拔萃的皇子封了妃,可身份还是十分卑微的。再有是,老八太会笼络人心,康熙最恨结党营私,老八的势力过于强大,这就变得十分碍眼,康熙跟儿子们不仅仅是父子的关系呀,更多的是君臣。
我甚至认为,一个儿子如果被父亲这么折腾试探考验,他对父亲是不会有太多爱的。而相应的,父亲这样猜忌试探考验儿子,他对儿子也没有什么爱了。他只是要选出一个继承人,那个继承人恰好又是他的儿子。第三,康熙在最后几年里实施的是仁政,那一堆烂摊子他不是看不见不知道,而是他不愿亲自收拾。老八归根结底是不如老四恨不如老四硬的,这康熙都看在眼里。而此时的老八早就被康熙厌弃了啊,压根就没戏了。综上所述,老八干不过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