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电视剧《芈月传》大火的时候,大家想必都对剧中那个幼稚任性,举止乖张的秦武王印象深刻。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的长子,秦惠文王过世后,年仅19岁的他接过了国君这一重任。秦武王天生力大无比,勇力过人,平时最喜欢和人切磋力气,在23岁时因逞强举鼎,最终被压身亡。然而,19岁登基,23岁举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只是头脑简单的国君吗?
事实上,秦武王虽然只在位了短短4年时间,却并非碌碌无为,只知尚武玩乐的昏庸之辈。就拿招募人才来说吧,秦武王不是喜欢和人切磋力气吗,他就发挥着了这个喜好,广泛招募天下有名的大力士,如在当时鼎鼎有名的乌获,孟贲等人,都被秦武王招到麾下并委以重任。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秦惠文王如此雄才大略,秦武王其实也有着不输给父亲的才略与抱负。秦武王刚刚即位之初,政局未稳,魏国想要乘乱打劫的小算盘打得那是啪啪的响。可是秦武王面对这种情况并没有束手无策。在关键时刻下,他派出使者与齐国交涉,以示秦国与齐国共同夹击韩,魏的态势,成功粉碎了魏国的阴谋。通过种种外交手段,秦武王有效的稳定了周边国家,促进了国内政局的稳定。这就是历史上颇有名气的连横魏秦一事。
秦武王的功绩还体现在他平定蜀乱,联越制楚等事件上。就在秦武王登基的前一年,蜀地发生叛乱。蜀地的陈庄杀蜀侯而自立。秦武王继位后立刻派遣大将甘茂领兵前往平叛。甘茂谙熟兵法,指挥得当,很快就一举铲除了蜀地的叛乱势力。此举不但平定了蜀地的叛乱,也大大的震慑了当时秦国内外那些蠢蠢欲动的势力。秦武王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即使只是乳虎,当他咆哮之时,依旧是百兽震惶的。而我们也说过,秦武王是有着远大抱负的,他也渴望创造一份不朽功业。
秦武王元年(前310),秦武王亲自接见越国使者,恩威并施,最终于越国达成密盟,以牵制楚国的发展。而在秦武王二年(前308),秦武王发动战争,攻打魏国的宜阳。如此重要的军事行动,谁来指挥又是一个大问题。在众人争论不休时,秦武王又一次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与识人之明,他果断任用已经立过大功的甘茂,启用乌获,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后秦国成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宜阳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它不仅是魏国重镇,更是周的门户之地,宜阳如若沦陷,则周王室西侧的大门约等于完全敞开了。可以说,经此一役,山东六国对秦国的军事政策已被迫转入战略防御阶段了。
由此可见,秦武王并非一个庸碌的君主。至于现代人们对他的偏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戏剧夸张的艺术手法。其实,秦武王是否真的昏庸无为从他的谥号就应经可以看出了。“武”字也算是历史上有名的美谥了,“止戈为武,克定祸乱,刚疆直理”,这些也确实是秦武王短暂执政时间里的真实写照了。
谈秦说汉(249)幸好秦武王举鼎身亡,否则统一中原就没秦昭襄王与秦始皇什么事了
历史上第一个大力士君王是秦武王嬴荡,嬴荡一点都不放荡,大有作为。他不仅身体强壮,孔武有力。而且在人才选拔与驾驭下属方面很有研究;外交上把合纵连横也玩得很顺溜;军事上杀伐果断;却总有人视他为只知尚武玩乐的昏庸之辈。
秦武王看起来像贪玩,但他每个决定都有章法可循。所以看待事情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虽然他在位只有短短四年,却对整个秦国的边境稳定,内部管理优化,国际势力制衡,及领土扩张都有很大成就。却带着军队去周王室举鼎身亡,马失前蹄。
继承王位、平定蜀乱公元前311年,十八岁的嬴荡即位后,对这个国家里面大大小小的事情还一知半解。次年,蜀相陈庄杀死了蜀侯通国发动叛乱,占地自立。秦武王立即命令甘茂派兵镇压,诛杀了陈庄。甘茂平定蜀乱之后,又命令其攻打义渠、丹犁等游牧部落。
战争可以转移矛盾,这个是亘古未有的真理。主要是秦武王刚刚接手,分不清下面哪一个人是真心支持他的,把一部分人以合适的理由派出去打仗。打仗又要仰仗君王的后勤支持,这样秦武王就可以很直接地控制外臣,又可以用外臣制约内臣。
驱逐张仪、设立丞相秦武王同时对秦国集团内的组织架构做了调整。将受秦惠文王宠信的张仪逐出秦国。这事办得有点诡异,都知道反复无常的张仪一直跟秦武王不对付,以为是秦武王在泄私愤。其实是秦武王派张仪去魏国当间谍,目的就是搅动中原六国间内讧。
当时天下诸国均设有相国一职,权力集中在相国手里,所以容易架空国君。公元309年,秦武王突然宣布撤销相国,改设左、右丞相,相互制衡。任命甘茂为左丞相,兼上将军,同时负责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任命樗里疾为右丞相。
秦武王驱逐相国张仪,跟当年秦惠文王车裂商鞅一样,看似顺应了大部分人的要求,其实是为了将来的扩张在魏国埋下的暗桩。同时趁机撤销相国,建立左右丞相制度,名义上甘茂权力最大,但樗里疾代表的是秦国的宗族势力,正好相互制约。
联魏制齐、联越制楚秦武王刚刚即位,中原诸国对西边的秦国局势变化非常关心。这时,孟尝君在东海边上的齐国做相国,魏国横亘在齐、秦两强之间摇摆不定。秦武王的母亲是魏国人,张仪在魏国做相国。秦武王通过一系列的外交运作,魏国与秦国签订了盟约。
南方的越国也派使者来到秦国祝贺新君即位。秦国南下武关就是楚国,楚国的南面就是吴国,而吴国与越国正处于交战状态。于是秦武王亲自会见越国的使者,与其达成夹击楚国的密约。越王勾践吞灭吴国后,越国成为南方的强国,越国又跟楚国死磕,楚国也无暇伐秦。
秦武王即位的次年,向西平定蜀乱,讨伐西戎部落;向东与魏国达成互不侵犯盟约;向南与越国合谋,牵制了楚国;而北出大萧关后就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暂时没什么军事压力;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就做到了边境稳定,这就是治国安邦术。
连横合纵、伐韩宜阳秦国的内部稳定了,秦武王就想领土扩张。东出函谷关最近的是韩国,韩国与周王室距离不远,但周王室与韩国交好,一般很少主动攻击别的国家。因此韩国的军事力量主要驻防在宜阳防御秦军。宜阳不拔,秦军东出的后勤补给就得不到保障。
秦武王与左丞相甘茂、右丞相樗里疾讨论吞灭周王室的可行性。樗里疾的母亲是韩国人,极力反对讨伐韩国,一来是韩国太远,二来是魏、赵若与韩国结成联盟从背后偷袭,后果不堪设想。但甘茂提议进攻韩国宜阳,与秦武王的想法不谋而合。
甘茂建议“连横”魏国,魏国横亘在韩国与赵国之间,只要魏国帮助秦国,那么赵军就不能越过魏国来援助韩国,赵、魏、韩的“合纵”就不攻而破。于是,秦武王派甘茂出使魏国。这时张仪又产生了作用,魏国答应了保持不会让赵军过魏境。
公元前308年,甘茂从魏国回到秦国后,立即带领大军进攻韩国的宜阳。但韩国的军事装备先进,宜阳又是韩国的军事重镇,甘茂打了五个月都还没有把宜阳拿下。而国内以右丞相樗里疾为首的反战情绪很浓,秦武王顶住压力,继续增兵五万。
又派大力士乌获协助甘茂,同时甘茂把家财全部变卖,全部用来激励部下。秦军士气大振,多次击退韩军的增援,宜阳城成了一座孤城。公元前307年,终于攻克了宜阳,秦军斩首六万,又乘胜渡过黄河夺取了韩国的武遂。逼迫韩王献地议和。
秦武王夺取宜阳的策略灵活、用人有智慧,首先抛砖引玉让左右丞相讨论进攻周王室的可行性,但讨伐周天子是没有意义的。马上甘茂献计“连横”韩、魏、赵三国,利用张仪在魏国破坏了三国“合纵”之计。然后,甘茂主动请缨率军拿下宜阳。
写在最后谁还没有一个爱好,秦武王也一样,他的业余爱好是体育竞赛,常与人比拼力气。因此他的朋友圈里有任鄙、乌获、孟说等大力士。夏禹曾将天下九州铸成九个青铜大鼎,后存放于东周王室。秦武王想威震诸侯,孟说又提出了比赛举鼎的昏招。
把象征天下九州的大鼎比作比赛道具,这秦武王也有点太不严肃了。但秦武王是带着军队来到洛邑的,周天子想不借,没实力不充许。据说每个大鼎有千钧之重,千钧有多重,换算下来大概三万斤。孟说这玩笑开得有点大,但秦武王却举起来了。
只不过,秦武王用力过猛,刚刚把大鼎举过头,身上血管爆裂,大鼎脱手跌落,砸断了胫骨,一代大力士秦武王,享年23岁,气绝身亡。可怜的孟说最终为这场荒唐的比赛买单,家族被灭。周天子总算是虚惊一场,万一赛事完满结束,秦军却不走了,那才是麻烦。
2020/10/29
我是在秦砖汉瓦里的拾荒者,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