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的唐高宗有什么成就和贡献
在不同版本的小说和演义里,我们都会发现,大唐历史上,唐高宗李治夹在李世民和武则天之间,显得很无奈,存在感也很逆光,甚至被描写成一个彻头彻尾不务正业、不思朝政的昏君。可事实真是如此吗?不尽然。
唐高宗李治继李世民贞观之治之后,迅疾开创了永徽之治,在其统治期间,大唐疆土一度达到最广,仅次于元朝和清朝。那么你能说李治对大唐没有什么贡献么。听小哲从三个维度来叙述。
一、上位期间“一波三折”李治登上王位可谓一波三折,因为在此之前老大李承乾是太子。后来在经历太子“逼宫”等事件之后,唐太宗李世民最终把目光转向李治。
李治当上皇帝,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人,他就是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正是由于他的鼎力相助,李治才得以顺利登基。长孙无忌跟李世民私下关系好得不要不要的,所以李世民一些拿不定的事情,都会请教他这个大舅哥。比如在“易储”这件事上,李世民就听取了长孙的建议。
长孙之所以这么看好李治,不单单是因为他是自己的外甥,最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政治考虑。太子李承乾和二皇子李泰当时羽翼已经丰满,只有李治当时还比较年少,而且李治并不热衷于朝廷和权力,所以长孙就想扶持李治,以便日后可以顺利操控朝政。虽然长孙的决策没有失误,考虑也并无不妥,可他万万没有想到,选李治为未来的皇帝,其实是自掘坟墓,怎么回事呢?
二、“雄才大略”不算为过李治真的像其舅舅长孙无忌说的那样,没有政治家的站位和眼光吗,当然不是。因为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他也结合了自己“玄武门之变”的切身遭遇,所以在选谁当太子方面,不会再过草率,当然也不会只听大舅哥的一面之词。
李治上位以来,并不只是不思朝政、不务正业的庸君。他在位的34年里,励精图治,东征西讨,使得疆域版图空前扩大,大有继贞观之治之遗风,开永徽之治新貌的势头,不得不说他对大唐的贡献还是有目共睹的。试举例一二。
①平定外患。李治除了沿用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的一些举措之外,他对边患治理也从未停歇。公元650年,唐高宗派高侃平定漠北,公元655年至668年,派薛仁贵等大将分别破百济、灭高句丽和西突厥,使得大唐版图一度空前,而且一直维持了三十多年,这在大唐历史上是可圈可点的。
②善于纳谏。人才是治国第一要务,李治虽然不像爷爷李渊和父亲李世民那样英明神武、胆识超群,但他在用人方面也是知人善任,这一点跟先皇并无两样。他善于纳谏,倾听忠言,所以在他治世期间,也迅速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不得不说与他的“察纳雅言”密不可分,三观正确,人才观同样重要。
③整肃纲常。诚然,作为大唐的第三位皇帝,他上有高祖和太宗开创的盛世局面,后来又有武周及开元盛世,夹在中间的自己存在感的确也没有多少,但李治没有荒废帝业,而始终把整肃朝纲作为重要的手段。永徽三年,主政编成了《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目前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体现了当时的法律制度水平,对后世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进一步完善科举考试制度,让众多寒门学子,可以公开、公平、公正地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改变命运。
④集中皇权。李治在位期间,不断打击不和谐的封建贵族利益,包括对长孙无忌的种种自以为是的政治安排,李治也统统不放在眼里,将皇权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哪怕自己生病期间,他让武则天皇后代掌期间,对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还是亲力亲为,毫不含糊。皇权的集中,为日后武则天一统天下打下基础,也为日后大唐繁华扫清不和谐的声音。
三、客观评说“是非功过”要说李治的特殊,无外乎他所处的时代和所经历的政治大背景。他的特殊是前有贞观之治,后逢开元盛世;他的特殊是前有一代明君的治国伟略,后又有枕边人武则天的武周夺权。所以,李治就显得那么的不突出,不被后人称道,只能说他的光辉被遮盖了一些,不是吗。
历史从未走远,他就在我们彼此的身边。读史可以明智,读史也可以知事。唐高宗李治的时代是不可忽略的时代,他的时代是起承转合的关键时代,也是承上启下开启大唐繁华的一把金钥匙。
是非与功过,只能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下,去加以分析和洞察,才能于细微处看到大文章。不得不说李治着实是一位政治高手。
李世民:①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②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
蔡东藩:高宗为色所迷,昏庸已甚,贬勋旧,斥忠良。
吕思勉:只有高句丽……高宗乘其内乱,把百济和高句丽先后灭掉。突厥西方的疆域,本来是很广的。其最西的可萨部,已和东罗马相接了。高宗亦因其内乱,把他戡定。分置两个都督府。其所辖的羁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对外的声威,至此可谓达于最高峰了。
(对于唐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您有何高见呢,欢迎与@山城小哲一起读史、一起讨论。)
唐高宗李治作为一代圣君李世民的儿子和千古女帝武则天的丈夫,被后人无休止的他谈论着、评说着。但是除此之外,人们对他知之不多,甚至说起李治的文治武功,会顿时词穷,原因是什么?原因就在于他是圣君的儿子和一代女帝的丈夫,从而忽略了李治的存在,但是事实是李治的政绩并非没有,只不过被两位出彩的帝王掩盖而已。
贞观遗风:发展仍在继续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16岁登上太子之位,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一代英主李世民去世,六月初一,李治完成即位大典,大赦天下,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命运似乎还要考验这位以“仁孝”闻名的新君。李治即位当年八月,河东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一次致死5000多人,也在这一年,天下诸州,水旱相继,关辅之地,又遇蝗灾。并且晋州地区的地震竟断断续续持续了两年之久。灾祸频繁把新皇帝置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更何况李治还是以晋王的封爵被立为储君而得天下的呢。他除了妥善安置外,第二年(650)五月,还在朝堂上公开表示是自己的失政导致灾害频发,由此可见李治非同一般的胸怀。
在位期间,李治多次下诏求贤。即位当年九月,便颁布了第一道求贤诏,命京官以及诸州举荐贤良。除频繁颁发求贤令外,他还对那些享有盛名的隐逸之士厚加礼遇,京兆华原人孙思邈医术精湛,誉满海内,隐居于太白山,绝意仕途。隋文帝杨坚为北周宰相时,曾召他出任国子博士,坚辞不就。李世民召他进京,授以官职,还是坚辞不受。等到李治在位时,孙思邈已是百岁老人了,李治仍把他请到京师,授以谏议大夫之职。后来孙思邈执意回到隐居之地,李治特地赐给他良马,并送公主邑司赠给他居住。
李治虚心纳谏、勤于政事。永徽五年(654),天下大旱,他亲下诏书命令在京酒品以上文武官员“各进封事,极言阙咎”。九月,他又对五品以上的官员说:“先前我侍奉先帝时,见你们屡屡上书言事,终日不绝,现在为什么无人上书呢?难道真实天下无事吗?从今往后,大家仍要勤于进谏,假如无法当面奏闻,可以随时呈递文本。”李世民自贞观十三年(639)十月以后,至贞观二十三年(649)病重以前,没三日以临朝,而李治即位后每天都临朝理政。直至显庆二年(657)五月,在宰相奏称天下无事,要求改为隔日上朝理事的情况下,才改为两日一临朝。可见,李治的勤勉要超过其父。
李治的宽厚、仁慈,勤勉,着实为天下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柔弱”君主的盖世武功人,无疑是世间最难以揣摩的。一向老老实实、以“仁孝”示人的李治似乎在忽然之间迸发出惊人的能量。他多次对外用兵,开疆扩土,把葱岭东西纳入大唐帝国版图,使大唐的国界推展至乌浒水域。
李治即位之后完成的第一件伟业是用兵西域、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叛乱。为了平定这场叛乱,李治用了9年时间,发动了三次远征。平定贺鲁后,李治在西突厥故地设池、昆陵二都护府,唐朝的势力进一步越过葱岭、碎叶川,正式进入中亚内陆腹地。
李治在对西部用兵的同时,一刻也不曾放松对东疆朝鲜半岛的关注。隋唐皇帝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对朝鲜半岛大动干戈,既有拯救汉民、声讨弑逆的目的,也有恢复旧疆的意图,更有获取东北亚地区控制权的利益之争。但隋文帝、炀帝父子。甚至唐太宗都未能取得对朝鲜半岛高句丽征伐的成功,又是这位高宗皇帝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多次发兵,知道总章元年(668)才灭到高句丽,成功解决了困扰隋唐两朝、四位君主的朝鲜半岛问题。后来,唐高宗分高句丽为五部,设九个都护府、四十二个州、一百个县,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由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率兵两万,镇守其地。
东疆战火刚熄,西南边陲再起狼烟。唐与吐蕃之间的征战开始了。在太宗朝,依靠和亲的纽带,唐与吐蕃建立了相对和平的双边关系。但和亲却无法从本质上消除唐朝皇帝“天可汗”的豪情和吐蕃赞普冲出高原获得更多财富、土地和奴隶的野心,唐蕃和好局面很快随着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的先后去世终结,唐蕃持续数百年的战争在高宗朝拉开序幕。
高宗朝与吐蕃的战争,虽然败多胜少,但在探索采取何种手段对付吐蕃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在永隆元年(680)的那次失败之后,唐高宗似乎逐渐找到了对付吐蕃的方法,开始变主动进攻为积极防守,在边境地区驻扎军队,严密防备,不再轻易主动出击。他提升对吐蕃战争屡有斩获的百济人黑齿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此后,黑齿常之开始致力于经略河源,增设烽火台戍守点70余处,开屯田5000余顷,每年收获粮食500余万石,从此战争和防守都有了足够的粮食贮备。事实证明这种主动防守战略对吐蕃是行之有效的,此法被后来的武则天和唐玄宗继承与发展,成为对付吐蕃的良策。教训也是历史的组成部分,正是从惨痛的教训中汲取了经验,才推动历史发展。
结语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高宗的统治都是贞观政治的继承与发展,时有“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的评价,而且高宗时代也称为唐代疆域最广阔的时代。不能否认,这位以仁孝著称的君主对政治并没有特别独到的见解,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出色的守成君主。开创之功固然需要胆识与才干,而遵行旧轨并非不需要能力。成功的君主未必一定要大刀阔斧地推陈出新,恰恰相反,遵循旧制、循序渐进,往往更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所以唐高宗的政绩,虽不为人广传,但其功绩也是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