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明代的朱祁钰。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异母弟弟。
朱祁钰本来当王爷当的逍遥自在。结果皇帝哥哥带兵跟瓦剌干仗去了,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自己还被俘虏了。瓦剌首领也先看见明军这么不给力,也来劲了,一鼓作气直接杀到了北京城门口。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劝说朱祁钰当皇帝。不要说朱祁钰了,我也不愿意啊,每天溜个鸟、逛个街、泡个妞它不香吗?这个时候当皇帝不是荣耀,很有可能把命搭进去了,甚至落下个亡国之君的罪名,找谁说理去!以后下了地狱,还不得被朱元璋老先生扒了皮啊!
朱祁钰实在不想这个时候当皇帝,但是没办法,太后和大臣非逼着当,得,那就当吧。哎,没想到,当了皇帝之后之前心想的麻烦事儿没来,也先带领的瓦剌军连北京城墙都没摸着,就被于谦(跟郭德纲没关系)一通胖揍赶回家去了。
这下好了,没了后顾之忧了,朱祁钰真正体验到了零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快感,当皇帝当上瘾了,至于后来哥哥回来,两兄弟再撕吧起来,又是夺门之变,又是阴谋暗杀的,那就是后话了。
朱祁钰本来绝对没有机会当太子、当皇帝的,可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偏偏还让他当上了,当然了,最后的结果不是很好,朱祁钰当了近30年皇帝,最后死了连明代帝王陵寝都没进去,没办法,哥哥就是不认你这个皇帝!谁让哥哥最后又夺权成功了呢!胜者说历史,就是这样。
但是不得不说,这俩兄弟也算是历史上的一对奇人了。比起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也不遑多让。
中华正统王朝二十二朝,正统皇帝四百零五位,其中未成为皇太子(皇太孙、皇嗣、皇太弟、皇太叔)而直接继位的皇帝数量众多,如果全部一一列出,则篇幅太长。所以这里只选大一统王朝: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八朝,每朝有代表性选择一至二人加以说明。
而本题限定了“没有机会”做太子,而最后登基为帝的条件,所以如宋英宗赵曙、明穆宗朱载这样,虽然没有“皇太子”的正式头衔、但实际上是储君身份、朝野皆知,就不再录入回答,以免混淆视听。“没有机会做太子,最后却当了皇帝的都有谁”,加权以上条件后,叙述如下:
一、秦:
二世皇帝胡亥(这里不好给二世冠以姓氏,有赢、秦、赵诸多说法,各有道理,为避免争执,所以皆免);胡亥为始皇帝幼子,虽然深得皇帝喜爱,常常随同皇帝出巡、伴随左右,但是始皇帝自始至终没有立胡亥为嗣皇帝的打算,长子扶苏才是秦帝国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帝出巡,崩逝于沙丘宫,时年五十。此时胡亥政随侍左右,在其中车府令赵高的策划下,并联合右丞相李斯,篡改始皇帝遗诏,使得胡亥得以继位。此后又矫诏赐扶苏自杀、下蒙恬入狱并暗害,杀左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掌握秦之朝政。
胡亥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未经立为太子,而直接继位的皇帝。
二、汉:
孝宣皇帝刘询;刘询原名病己,为孝武皇帝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中,戾太子刘据全家除一个刚满月的幼儿(即刘病己)外,全部遇害。此后,在忠厚善良的廷尉监丙吉照顾下,刘病己得以幸存并被妥善安排,平安长大。
后元二年(前87年),孝武皇帝驾崩,遗诏由幼子刘弗陵继位,即孝昭皇帝。另有遗诏,安排曾孙刘病己收养于掖庭,承认其宗室地位。此后刘病己可以以平民身份参与大朝会。
元平元年(前74年),孝昭皇帝驾崩,没有子嗣,辅政大臣大将军霍光先迎立孝武皇帝孙昌邑王刘贺继位,因其荒淫滥行,二十七日后,奉皇太后诏将其废黜。
然后,霍光在孝武皇帝子孙中选取还是平民的皇曾孙刘病己为嗣皇帝,先封封为阳武侯,改名询,然后谒高帝庙,奉皇太后诏令,继位为帝。
孝桓皇帝刘志;刘志原为孝章帝刘曾孙,河间孝王刘开孙,蠡吾侯刘翼之子,第二代蠡吾侯,汉室疏宗。
本初元年(146年),皇太后梁氏招十五岁的刘志至京师雒阳,准备将妹妹梁女莹嫁给他。刘志抵达雒阳后,正逢大将军梁冀(梁太后之兄)把持朝政,横行无忌,被八岁的孝质皇帝刘赞指责为“跋扈将军”,梁冀既恨且惧,于是趁皇帝用膳吃饼时下毒,暗害了孝质皇帝。
在此后的迎立新帝朝议中,梁冀极力举荐原本血缘已经很远的蠡吾侯刘志,梁太后也考虑到刘志将成为梁氏女婿,而且年纪尚小,容易控制,倾向于立其为帝。
于是在群臣朝会更立新帝过程中,梁冀以梁太后诏令,强行压制其他意见,选取刘志为帝,并亲用青盖车将刘志接入洛阳皇宫,继位称帝。
而讽刺的是:十三年后,延熹二年(159年),对梁冀专权深恶痛绝的孝桓皇帝,在皇后梁女莹死后,联合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唐衡五人,积蓄力量,一举消灭梁氏势力,梁冀自杀,梁氏全族被灭。
三、隋:
隋恭帝杨侑;杨侑是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大业二年(606年),其父太子杨昭去世后,被祖父炀帝亲自抚养。大业三年(607年),三岁的杨侑被封为陈王,后改封代王。此后在炀帝几次亲征高句丽时,代王杨侑都奉命镇守大兴(今西安),护卫关中。
大业十二年(616年),炀帝巡幸江都,依旧留杨侑留守关中。次年五月,隋晋阳留守李渊起兵,并于十一月攻克大兴,软禁杨侑,控制关中。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渊奉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杨侑在李渊的逼迫下,未经皇太子(皇太孙)程序,于长安大兴殿即位,即隋恭帝。
义宁二年(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杨侑退位,降为国公。武德二年(619年),十六岁的杨侑去世,死因成谜。
四、唐:
唐文宗李昂;李昂是唐穆宗李恒次子,唐敬宗李湛之弟,长庆元年(821年),李昂受封江王。宝历二年(826年),李昂之兄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等弑杀,刘克明伪造敬宗遗诏,迎穆宗之弟绛王李悟入宫,欲立其为帝。
两天后,与刘克明不和的另一派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得知敬宗去世真相后,坚决反对,并率领掌控的神策军入宫,击败并杀死刘克明,绛王李悟也一同被杀。
之后,得胜的宦官拥立穆宗次子江王李昂,没有经过储君程序,直接继立为帝,改年号“太和”。这是中唐以来,宦官跋扈,弑杀废立皇帝的生动例子。
五、宋:
宋理宗赵昀;赵昀原名赵与莒,是宋太祖的后裔,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其父赵希因与帝室血缘遥远,没有爵位,生前只是绍兴府山阴县县尉,微末小官。
嘉定五年(1212年),赵希去世,赵与莒生母全氏生活艰难,只得携赵与莒、赵与芮兄弟返回娘家,投靠当保长的兄长,寄居于兄长家,直至嘉定十三年(1221年),赵与莒十六岁。
当时宋宁宗因所生诸子皆早亡,为延续皇统,将堂弟沂靖惠王赵的嗣子赵贵和立为皇子,改名赵。而嗣子被立为皇子后,赵得另外寻找宗室子弟,承继香火,延续沂王传承。于是宁宗授命宰相史弥远寻访,而史弥远又将任务嘱咐幕僚余天锡落实。余天锡四处寻访合适的宗室子弟,途经绍兴,恰逢大雨,于是在当地全保长家避雨。
恰好避雨的全保长家,就是赵与莒所寄居的舅父家,余天锡无意中得知赵与莒兄弟是太祖后裔,赵宋宗室,连忙唤兄弟二人出来详细询问,二人行为得体,对答有礼。
于是余天锡将此事汇报与史弥远,并推荐其中一人承沂王后嗣。史弥远接兄弟二人往临安亲自考量,最终确定赵与莒为沂王嗣子,报宋宁宗批准后,接入宫中,改名赵贵诚,正式继承沂靖惠王赵王位。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宁宗病重,即将驾崩。而皇太子赵与权相史弥远及宁宗皇后杨氏关系恶劣,几乎势不两立,放言待自己为帝后,必流放史弥远。所以史弥远惊恐不安,趁宁宗病重,与杨皇后矫诏,废黜太子赵,改立沂王赵贵诚。
宁宗驾崩后,史弥远立即派人接赵贵诚入宫,在宁宗灵柩前即位,更名赵昀,即宋理宗。
宋理宗以疏远宗室,平民之家,机缘巧合之下,一而再地登上高位,最终成为皇帝,在中华历代皇帝里,际遇都算传奇了。
六、元:
元武宗海山;海山是元世祖忽必烈曾孙、元裕宗真金孙、裕宗次子答剌麻八剌(海山即位后追封顺宗)之子,元成宗铁穆耳之侄。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册封皇侄海山为怀宁王,远赴漠北,主持对反叛的窝阔台系宗王海都之作战。海山在漠镇抚军民,大破海都部,牢牢掌控元朝故地。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去世,而此前皇太子德寿也早亡,成宗也没有其他子嗣,元之皇统断绝。成宗皇后卜鲁罕摄政,召集宗亲大臣,举行忽里台大会,择新君而立。
卜鲁罕联合左丞相阿忽台,准备立世祖之孙、成宗堂弟安西王阿难答,而右丞相哈剌哈孙则欲拥立海山兄弟(海山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日后的元仁宗)。双方展开激烈斗争,先到大都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在母亲答己的配合下,发动政变,一举消灭卜鲁罕、阿忽台、阿难答集团,夺取元中央政权。
而海山得知成宗去世后,也自漠北率大军也返回,途中于上都得知反对集团已被母亲及弟弟粉碎,于是接见他们的使者,明确表示对于帝位的继承想法。答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权衡之后,决定拥戴海山即位,掌握家族权力。
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海山于上都即位,并追封父亲答剌麻八剌为元顺宗,谥号昭圣衍孝皇帝;奉母亲答己为皇太后,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不熟悉汉文化所致,其实应该是皇太弟。以后武宗的儿子们也犯了这个错误,武宗长子明宗和世剌登基后,也立弟弟、后来的文宗图帖睦尔为皇太子,闹了笑话)。
元武宗海山,不要说当皇太子,连皇子都不是,只是皇侄。凭借武力,及家人支持,硬是将皇位夺了过来,这也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崇尚武力,硬桥硬马的风格。
七、明:
明成祖朱棣;成祖朱棣,是太祖第四子,册封燕王,驻守北平,为大明北方屏藩,与皇储之位,没有任何牵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四十岁以后,居然和侄子来了一场“靖难之役”,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以藩王起兵而夺取天下,成为了大明皇帝。
他的故事,我以往的回答文章中前后叙述多篇,大家也耳熟能详,这里就不再加以复述了。
明世宗朱厚;朱厚是明宪宗之孙,宪宗第四子兴王朱佑独子,普通地方藩王,与皇位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但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去世,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其他亲兄弟,一时间大明帝位出现断层。在辅臣杨廷和等人的主持下,按照“兄终弟及”、“伦序当立”的祖制,朱厚于宪宗在世诸孙中世序最前,宗法继承权最近,所以被选为新帝,入京继承皇位。
这其中的前因后果,我的之前回答文章里一样有详细解释,就不再占用大家时间了。
八、清:
清世祖福临;福临,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伦序不上不下,宗法也属于庶子,在皇父太宗眼里,无足轻重,毫不起眼,与皇太子之位几乎是遥不可及。太宗最看重的,是福临的异母兄、皇长子肃亲王豪格,平时也是将其作为储君来培养。
崇德八年(1643年),太宗突然去世,死前也没有留下明确的继位诏书。围绕着皇位,八旗内部分裂为太宗长子肃亲王豪格一派,及太宗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一派,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几乎展开血腥内讧。
在豪格与多尔衮两人生死对峙,任何一人登基都会引来对方的殊死反击情况下,最终双方各退一步,都放弃皇位,推选原本默默无闻的太宗第九子、时年六岁的福临为新君,以此消除矛盾,并弥合内部分裂。
这样,六岁的福临,就在长兄和叔父的斗争中、渔翁得利,懵懵懂懂地成为清之第三代皇帝。
以上就是诸王朝中,“没有机会成为太子,但最终却成为皇帝”的一些代表性君主,或许有其他人选,欢迎朋友们补充,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