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同是刘邦手下将军,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

同是刘邦手下将军,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998 更新时间:2023/12/9 13:18:21

用一个不太确切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那就是韩信吴芮、彭越等人好比是刘邦的盟友,他们以刘邦为盟主;而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好比是刘邦的家将,他们以刘邦为主公,把刘邦看做主人。就卢绾一人比较特殊,既像是盟友,又像似家将。由此看来,他们的封爵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渊源而不同的。

01

韩信、彭越、吴芮等人之被封为王

公元前206年八月,项羽征得楚怀王的同意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等十八位诸侯为王:

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以及后来所封韩王成等十八个诸侯王。衡山王吴芮跟九江王英布、常山王张耳、燕王臧荼等人一样,与刘邦同时是项羽分封的诸侯王。楚汉战争时,吴芮在洞庭湖巡视期间,结识了张良并成为好友。张良劝导吴芮拥立刘邦。刘邦战胜项羽之后,吴芮以吴王后代的身份,与韩信等人拥立刘邦登基为帝,刘邦改封吴芮为长沙王。

彭越(?-公元前196年),字仲,砀郡昌邑(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彭越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在秦末时就在魏地举兵起义,项羽进入关中,分封诸侯后,各自回到封国。此时,彭越的部队已经发展到了一万多人,既没有得到分封,也没有具体的归属。

楚汉战争期间,彭越率兵归顺刘邦,拜魏相国,封建成侯,很快就平定梁地。

刘邦兵败彭城后,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战略,对项羽实施战略包围。

韩信灭掉齐国,就想自立为王,但不好直接提出,就派遣使者向刘邦请求代理齐王(假齐王),刘邦不情愿的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撕毁鸿沟协议,约定韩信、彭越一起进攻项羽。但韩信、彭越没有按照约定出兵,刘邦被打败退守荥阳,被项羽围困。刘邦陷入绝境,征询张良的建议。

张良说:“齐王韩信自立,不是您的本意,韩信自己也不放心。当初您与彭越、韩信约定:假如战胜楚国,睢阳以北的土地都分封给彭相国为王;从陈以东的沿海地区,分封给齐王韩信。齐王韩信的家乡在楚国,他的本意是想再回到自己的故乡。如果您能拿出这些土地答应封给二人,这两个人很快就可以招来,即便不来,事情发展也不至于绝望。“

张良这一”指山卖磨“的伎俩,还真把二人给忽悠来了。最后刘邦打败了项羽,就封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改封韩信为楚王,定都下邳(今江苏邳县东)。

由此看来,韩信、彭越、吴芮等人被封为王,都不是出自刘邦的本意,是不得已而为之。

02

卢绾之封王

卢绾(前256年-前194年),沛郡丰邑(今徐州市丰县)中阳里人,西汉时期异姓诸侯王之一。卢绾的亲戚与刘邦的父亲交好,两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出生的时候乡民曾经持羊酒共同祝贺两家。因而,卢绾与汉高祖刘邦,是发小而且是同窗好友,深得刘邦信任。

刘邦为平民时,因为吃官司到处躲躲藏藏,卢绾常常追随左右。刘邦起兵于沛县,卢绾以宾客的身份相随,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由于卢绾与刘邦这层关系,他得以出入刘邦的卧内。他的衣被、饮食、赏赐,都是群臣莫敢相望的。若论亲疏关系和被宠幸的程度,都无人能比得过卢绾,甚至卢绾可以自由出入皇宫。

汉五年(前202年)七月,已经归顺刘邦的燕王臧荼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征讨(此时刘邦已经称帝)。九月,灭掉臧荼。卢绾被封为燕王。

卢绾这个王,似乎有点“一字并肩王”的意思哦。刘邦登基后,再封异姓诸侯王,这是很特殊的情况。这个时间节点,刘邦称帝不久,还没有分封功臣,也有安定功臣之心的意图。

03

分封诸侯

分封异姓诸侯王不是出于刘邦本意,也不利于汉朝政权的稳固。但刘邦面对当时的局势,是不得已而为之。

汉六年(前201年)正月,刘邦分封功臣。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也没有把这件事确定下来。

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显赫,封他为侯,给与的食邑也最多,但众将不服。刘邦做了很大的工作,才得以摆平。

刘邦陆续分封了二十九人为列侯,但其他的将领都议论纷纷,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但已经为帝的刘邦,不仅要考虑功臣们的情绪,更要考虑刘氏家族的未来。

具体看一下周勃、灌婴、樊哙他们的经历。

周勃,祖先是卷县人,后来来到了沛县。以靠编织蚕箔维持生计,时常在人家办理丧事的时候,去吹萧做一下出鼓手的事混个饭吃。高祖刘邦起兵,周勃就以侍从官的身份跟随。

灌婴,睢阳人,以贩卖丝织品为生。刘邦攻城略地来到雍丘的时候,灌婴以侍从官的身份跟随了刘邦。

樊哙,沛县人,早年就是屠狗为业,因为是刘邦的连襟,就跟随刘邦征战天下。

英雄不论出处,不可否认,周勃、灌婴、樊哙都是杰出的人才,但没有刘邦,他们可能永远就是个小商贩而已。

尽管他们都立下了非凡的功劳,但刘邦仅仅就是个汉王,他们还能有多大的奢望呢?能够封侯也是意外的事情,必然不好与韩信等人可比。

在刘邦登基之后,异姓诸侯王对维护汉朝政权的稳固是最大的隐患。也就不可能再大量的分封诸侯王。封侯就是最大的功爵啦,而且消除异姓诸侯王是刘邦下一步必然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周勃、樊哙干的最起劲。

这就是作为刘邦的嫡系部队,也就是子弟兵,不能封王的原因。因而周勃等人也就无法与韩信等人封王相提并论啦。

虽然都被称作皇帝,但是刘邦和嬴政是完全不同的。刘邦这个皇帝却没有嬴政那个皇帝风光!嬴政做皇帝,只是换了一个称呼而已!

刘邦却远远没有嬴政那么风光。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人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等人被封侯。只不过是在确定谁吃肉、谁啃骨头、谁喝汤。

刘邦这个皇帝只是做为头号功臣的封赏!只不过是在从锅里捞饭的人里面拿了最大的一只勺子。

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和两个韩信,这八个被封为异姓王的功臣,都是和刘邦一起吃肉的人。刘邦暂时还没有实力自己吃肉让别人喝汤,只能和他们一起分享那块肉!

这些被封为异姓王的人,基本上都是在刘邦做皇帝之前就已经是王了。他们有的是在项羽分封之时就被封做了王,有的是在为了争取他们攻打项羽时刘邦封的王。

像吴芮、彭越、黥布、臧荼这些人,其实都不是刘邦的部下,只能说是一起对付项羽的合作伙伴。

那个钻裤裆的韩信,最初应该算是刘邦的部下,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摆了刘邦一刀,因此被封为了齐王。

不管怎么说,到了刘邦登基为帝时,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也就不得不保留他们“王”这个待遇。

至于卢绾,则是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伙伴。卢绾从小和刘邦一起玩,然后又和刘邦一起打天下,获得的功劳最多,因此被刘邦封为了王。多少有点刘邦想和他“同富贵”的意思。

对于这些和自己一起吃肉的人,除了吴芮之外,结局都不是很好。不仅肉吃不着了,连汤都喝不上了!

周勃、灌婴、樊哙等人,都是刘邦自己的嫡系,也就是刘邦养的功狗。

等到处理完那些和自己分肉的异姓王之后,刘邦和他们订立了“白马之盟”。“白马之盟”中约定:第一,国以永存,施及苗裔。(只要老刘家有肉吃,功狗们和他们的子孙就永远能啃上骨头。)第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老刘家吃肉,功狗们啃骨头,这个规矩不能乱。)

与那些异姓王相比,他们才是最大的受益者。虽然没有能够从刘邦口中分到一块肉,但是却始终能从锅里捞出一块骨头来啃。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人发奋读书的故事!!!简短!!!!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西汉时候,有个十分好学的青年叫匡衡,但因家境贫寒无钱点灯,一到夜晚他家屋内一片漆黑,没法读书。怎么办呢?一天晚上,他见隔壁人家点着蜡烛,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映在书上,就这样,他每天晚上都借邻居的灯光读书,直到邻居熄灯为止。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

  • 古代有葡萄嫁接技术吗,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1.肯定有,毕竟古代农业为主,农民也有这种智慧。2.要从嫁接这项技术说起,嫁接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首先创造的一项农业技术。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2000多年前的《周礼》中有关于“连理木”的记载。所谓的连理木就是自然接木。两株靠得很近的树由于并靠得很紧,树皮擦伤后愈合在一起,形成连理枝。

  • 历史上都有哪些因为太固执而上了大当、吃了大亏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成大事的人肯定是有主见之人,坚持己见如果成功了,那叫执着,如果失败了,那才叫固执。历史上的名人莫不如此,也有诸如吴化文这类变色龙,但这又何尝是不是一种执着呢?善于审时度势,实用主义,经历那么多风云变幻,依然能善终.....古代因为固执吃大亏的人数不胜数,宋襄公可真算是个典型。宋襄公也可以说是春秋霸主

  • …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说的是历史上哪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导致的后果。全句是: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译文: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古代和谐的医患关系……华佗表示不服,中国历史上第一

  • 古代痴情帝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1、北魏孝文帝拓跋宏2、明孝宗朱佑樘3、楚霸王项羽4、北齐后主高纬5、汉宣帝刘询6、夏大禹7、光武帝刘秀8、清世祖福临9、唐明皇李隆基10、楚庄王旅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伊始,首先从治吏入手,向他的左右了解地方管吏的政绩情况,左右都说阿大夫是最好的,即墨大夫是最坏的。齐威王又亲自深入到各地明察暗访

  • 请问古代君王称为朕是何时开始的,历朝君王的自称有那些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皇帝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毂”等等。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

  • 司马懿真正掌控大权是从魏国哪位皇帝开始的?为什么不想办法收回?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懿真正的掌权是从魏废帝齐王曹芳开始的。曹芳年少,曹氏宗族核心成员大将军曹爽声色犬马,嬉游无度;司马懿拌猪吃虎,隐忍待发,趁曹爽去高平陵打猎时发动政变,剪除曹氏宗亲。从此,魏国政权归司马。曹芳及其继任者也曾进行过反扑,均以失败告终!执古论今为您解答:司马懿真正掌握曹魏大权,是曹当政时期。实际上,曹

  • 全国一卷作文题目: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鲍叔才是真君子,有着伟人的胸怀!第一,面对竞争对手,不诋毁不打压,而是能用公正的眼光看到对方的才能,这种宽广胸怀,是齐国成就霸业的基石。而且,在对手管仲辅佐的公子纠已经失败的时候,他依然欣赏对方的才干,向齐桓公引荐: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莫属!这是何等的胸襟呢?要知道,自己辅佐的小白已经继位,成为

  • 古代权臣怒打帝王,帝王不但不怪罪反而赏赐,这究竟是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打皇帝是没有的,即使是历史上赵德芳也不敢打宋仁宗的,都是民间故事而已。要说骂皇帝,除了清朝,历朝历代都有。以明朝为例,明朝言官可以指着皇帝骂,还不能杀,想杀言官得找各种理由,等到秋后处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皇帝是拥有四海的,整个天下的财富在理论上都是皇帝的,一般情况下是看不上民

  • 关于春节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春联和福字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