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真正的掌权是从魏废帝齐王曹芳开始的。曹芳年少,曹氏宗族核心成员大将军曹爽声色犬马,嬉游无度;司马懿拌猪吃虎,隐忍待发,趁曹爽去高平陵打猎时发动政变,剪除曹氏宗亲。从此,魏国政权归司马。曹芳及其继任者也曾进行过反扑,均以失败告终!
执古论今为您解答:司马懿真正掌握曹魏大权,是曹当政时期。实际上,曹丕临终下诏命司马懿辅政,便已经埋下了这个祸根。曹没有收拾他,源于两点原因,一是三国鼎立,需仰仗司马懿军事才能。二是司马懿能忍,完全掩饰了自己的野心。
曹操时期,不得已为官,默默无闻司马懿生于士族大家,同大多数士族一样,都对宦官集团深恶痛绝。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大宦官,士族门阀子弟因为他的家世,往往不屑与其为伍。司马懿也是一样,数次拒绝其邀请。然而曹操是何等手段,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为了身家性命,司马懿不得不在曹操手底下任职。
曹操时期,司马懿当过东曹属、主簿、军司马,但整体来说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不是因为他没有才能,而是曹操手底下人才众多,还轮不到他来表现。这种情况,到曹丕当政的时候便改了。
曹丕当政,司马懿权力的起点曹丕当初争夺世子之位,司马懿可是心腹骨干,出谋划策。曹丕当了魏王,篡了汉室,自然要报答司马懿,委以重任。当然曹丕重用司马懿还有一点原因,与兄弟争夺世子之位的他,对宗室亲属已经产生了疏离感。对于司马懿这种异姓心腹,反倒格外信任。
司马懿在曹丕时期,仕途上升速度十分迅速,历任御史中丞、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等职位。不过他依旧表现的兢兢业业,完全看不出有什么野心暴露,毕竟,时机还未成熟。虽然曹丕手下已经不像他父亲那时,能臣武将众多。但司马懿想一人独掌大权,还是万万不可能的。
曹为帝,拨的云雾现青天曹丕临死的时候,任命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为顾命大臣。虽然司马懿在这四人中,排了最末位。但曹丕送他的这份大礼,也为他日后谋权篡位之路打下了基础。
那么这个时候,时机成熟了么?依然没有。曹这个皇帝,才能和他的父亲差不多,虽不如曹操雄才伟略,但也不是昏庸无能之辈。继位后,让陈群主政,自己握着军政大权。
曹对司马懿也是有猜忌之心的,想杀司马懿,也就是一封诏书的事。司马懿有一次向曹进献白鹿,曹趁机警告了一下他:“昔周公旦辅成王,有素雉之贡。今君受陕西之任,有白鹿之献”。曹是什么意思?你司马懿要做周公啊,想拿我的天下大权么!然而司马懿会装,隐忍能力一流,曹看着低调的司马懿,并没有收拾他。
曹不动司马懿,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三国鼎立,曹魏手下的文武官员,一代不如一代。没人用怎么办,只能用军事才能还不错的司马懿。这样,也给了司马懿在军中安插心腹的机会。所以说,用司马懿,曹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然而曹最不该做的,就是和他父亲一样,让司马懿当了托孤大臣。
司马懿的成功,在于把握机会,能忍,且活的长曹死了,曹爽和司马懿成了托孤大臣。这次司马懿面临的情况,比曹丕托孤时,不知简单了多少。小皇帝曹芳才8岁,曹爽还是一个头难简单的无能之辈。司马懿暗养几千死士发动了高平陵事变,屠了曹爽三族,至此,曹魏大权实际上已经不再姓曹了。
司马懿的成功,得成于许多条件的共同结果。当然,活的长是他夺权的前提,毕竟熬死了曹家三代当家。对于机会的把握,也是他能上位的主要条件。但最重要的实则是他的隐忍能力。曹操时为了保全自身,能忍。曹丕时,虽受恩惠但时机未成熟,能忍。曹时,大权在握深受猜忌,也能忍。曹芳时,暗养死士,一举击败曹爽,更能忍。所以说,司马懿能夺了曹魏天下,是曹氏君主的大意,也是时事形势的客观成全,更是他自身隐忍能力的自我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