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在治国、领兵等方面都非常厉害的人才?他们都有哪些功绩?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在治国、领兵等方面都非常厉害的人才?他们都有哪些功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640 更新时间:2024/1/23 19:03:36

吴起镇楼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

吴起出将入相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但是在战国出现专职武将之前,很多卿、士大夫等贵族,实际上都是文武兼任,军政一体。

1、管仲:不光是娼妓祖师爷,还是货币战争的先驱者管仲的治国能力,毋庸置疑。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富国强兵,齐国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最早提出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的民族主义思想。协助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连孔子都赞叹管仲此举“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那管仲的领兵能力如何?对于管仲单独的领兵作战,介绍不多,但是从其几次对齐桓公的建议,可以看出管仲具有非常高的战略眼光,最终帮助齐桓公成为了春秋第一霸

更难得的是,管仲作战不仅在领兵方面,管仲对于货币战争玩的也相当熟练。

衡山之谋,买械灭衡山国。管仲建议齐桓公从衡山国高价买兵器,又用高价诱导他国在齐国卖粮食,哄抬衡山国的物价,然后与衡山国断交。缺兵少粮的衡山国被齐鲁两国瓜分

买鹿治楚。与衡山之谋差不多,齐国先高价在楚国买鹿,引发楚王及楚国人全民捕捉鹿,耕种的人自然少了,过了农时,管仲立刻下令封锁边关,不仅不买鹿,粮食也不出口,饿的楚国人大量逃亡到齐国,逼得楚国国君低头。

除此之外,还有莱国与代国,被管仲用类似手段忽悠的直接亡国。

青茅之谋与阴里之谋,让周王室与齐桓公大大品尝了一番垄断经济的好处。

都说王莽穿越,看管仲这货币战争玩的,更想穿越者。

2、赵盾:晋文公之后第一个权臣在晋襄公听从阳处父的建议,将赵盾从中军佐提升为中军将后,赵盾在阳处父的辅佐之下成为晋国军政大权一身的执政大夫,仅次于国君晋襄公,开始了赵盾20年的执政生涯。

朝中制定国策辅佐晋襄公赵盾推行“夷之法”在行政、民事、刑事等方面制定章程,清理弊端。为后世树立法制榜样。赵盾成为晋国国卿执政的上卿之位后,经历襄公、灵公、成公三朝,政绩斐然。

军事上,令狐之战、少梁之战打败宿敌秦国,扶立匡王,平定周王室内乱。晋灵公时期,赵盾以晋国臣子身份主持诸侯会盟,保住晋国霸业;楚庄王初立时期,赵盾瓦解楚穆王时期的攻势,再次会盟诸侯,保持了晋国霸业

还有如范蠡、乐毅、商鞅等,也都是文武兼任的人士。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几千年前古人就在做了

吴起是战无不胜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家,走到那里那里强。

秦国任用了哪些六国人才?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秦国能统一六国,离开不从六国输入的杰出人才,接下来根据他们的功绩排名(由小到大)来依次介绍。

1、公孙衍国籍:魏国

爵位:大良造

入秦原因:18岁到秦国参军(估计是看上了秦国以军功封爵)

辅佐君主:秦惠文王

功绩:因为军功做到了最高爵位大良造,率军夺回了河西之地,打开了秦国东出的大门

结局:本以为唾手可得的相邦之位被秦惠文王给了张仪,由此心生不满出走魏国,合纵诸国攻秦,被张仪“连横”。

2、吕不韦国籍:卫国

爵位:文信侯

入秦原因:看中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嬴异人,帮助他成为秦国太子,跟随其入秦

辅佐君主:秦庄襄王、秦始皇

功绩:独具慧眼帮助嬴异人上位,保护嬴异人逃离赵国,这才有了后来的秦始皇;帮助少年登基的嬴政稳固王位;率军攻灭东周国,周王室绝祀

结局:牵扯叛乱,被嬴政罢职遣回封地;回到封地后东方六国趋之若鹜,纷纷邀请吕不韦来做官,嬴政怕吕不韦未来威胁秦国,下令将其全家发配至蜀地,吕不韦惧怕服毒自杀。

3、魏冉国籍:楚国

爵位:穰侯

入秦原因:芈八子同母异父弟,随芈八子入秦

辅佐君主:秦昭襄王

功绩:拥立秦昭襄王,秦武王意外去世后,诸兄争位,远在燕国做人质的嬴稷在赵国和魏冉的支持下回国继位;平定嬴壮谋反,稳固了嬴稷的王位;举荐白起,让秦国拥有了最令人胆寒的尖刀;多次率军攻打魏国,占据魏国河东、河内大片领土

结局:范雎入秦后与秦昭襄王说魏冉权力过大影响了王权,并且批评其越过魏国、韩国去攻打齐国仅仅是为了自己谋私利,因此被秦昭襄王免职,遣回封地。

4、张仪国籍:魏国

爵位:武信君

入秦原因:游说诸国不受重用,在楚国被污蔑偷了楚国相邦的玉璧,受到侮辱后入秦

辅佐君主:秦惠文王

功绩:以“连横”破“合纵”,瓦解东方诸国合纵攻秦之势,为秦国崛起获得稳定的“国际环境”;支持秦惠文王称王,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称王的,这也标志着秦国正式成为列强;张仪欺楚粉碎了最强大的齐楚联盟,削弱了强大的楚国,为秦国东出扫清障碍

结局:秦武王继位后,不喜欢张仪的外交风格,更喜欢直接刀兵相见,不受重视的张仪主动辞职回到魏国。

5、李斯国籍:楚国

爵位:无

入秦原因:师从荀子,学业有成之后评估诸国情况,觉得秦国最有前途

辅佐君主:秦始皇

功绩: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建议实行郡县制;建议统一文字;(就这三项便可让其功绩位居前三,如果对中华民族来说,功绩可位居第一)

结局:秦始皇驾崩后,联合赵高发动沙丘政变,矫诏赐死扶苏,拥立胡亥登基,后被赵高污蔑谋反,夷灭三族。

6、范雎国籍:魏国

爵位:应侯

入秦原因:本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被污蔑通敌(齐国),遭到魏国相邦魏齐毒打,以为他死了便将其扔到粪坑,爬出粪坑后范雎隐姓埋名入秦

辅佐君主:秦昭襄王

功绩:提出“远交近攻”,改变了秦国原来盲目的对外战争,专门盯着接壤的三晋和楚国狠揍,获得了巨大的土地利益;帮助秦昭襄王驱逐魏冉、芈戎等外戚权贵,实现真正掌权;使用反间计让赵国用赵括替换了廉颇,助力长平之战

结局:白起拒绝领兵攻打赵国,秦昭襄王不喜,范雎在旁说白起对秦昭襄王不满,秦昭襄王因此赐死白起;后来在一次谈话中,秦昭襄王提到秦国再也没有像白起一样厉害的大将了,范雎认为这是秦昭襄王在怪罪他,便主动辞职回封地去了。

7、商鞅国籍:卫国

爵位:大良造,商君

入秦原因:本是魏国相国公孙痤府上当属官,公孙痤死后得不到魏王重用,恰好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商鞅入秦

辅佐君主:秦孝公

功绩: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根源,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通过商鞅变法,秦国从破旧落后的边陲小国一跃成为新兴强国,后继之君依然坚持商君之法,最终秦国得以统一六国

结局:商鞅变法触动了太多守旧贵族的利益,若没有秦孝公罩着他们早就把商鞅撕成碎片了;秦孝公死后,宗室便诬告商鞅谋反,而继位的秦惠文王也与商鞅有过节,下令逮捕商鞅,五马分尸。古来变法者的下场都比较凄惨,但是他的功绩却随着大秦统一六国而光芒万丈。

8、总结秦国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是背着“偷窃”罪名的张仪,还是身有残疾的范雎,亦或是商人吕不韦,都能在体现出价值后得到重用,这是秦国能持续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观六国,朝堂之上相邦等职位都是宗室贵族担当,齐有孟尝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他们都豢养数千食客,却留不住一个大才,可悲可叹。

秦国能奋六世余烈而统一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来自其它各国的人才,而其中贡献最大的莫过于以下几人:

第一位:商鞅,又名卫鞅。

商鞅是卫国人,起初在魏国做魏相公叔痤的门客,公叔痤在临死前本来想要向魏惠王举荐商鞅接任相国之职,但魏惠王看不起他,没有接受公叔痤的建议而任用商鞅,于是商鞅便跑到秦国去效力。商鞅向秦孝公推销霸道而被任用,在商鞅的一系列变法下,秦国逐渐由穷弱走向富强并一举收复了河西地区,为秦国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位: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因在魏国不受待见而跑到楚国做了楚相的门客,然而张仪在楚国也没有受到重视,反而被当作窃玉贼逐出了楚国。后来张仪在好友苏秦的帮助下来到秦国,因向秦惠文王提出连横之术而被任用,在张仪的努力下,六国合纵攻秦之策宣告破产,并将楚国的门户打开,为秦国的东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位:范睢。

范睢也是魏国人,原先是魏相的门客,后因为欲改换门庭之事被魏相发现而差点身死,在一番死里逃生之后,范睢来到了秦国。因向秦昭王提出除三贵和远交近攻的策略被提拔为秦相,为秦国吞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位:吕不韦。

吕不韦是卫国人,从事商业,家财万贯。因见在赵国作人质的赢异人也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奇货可居,所以吕不韦帮助其登上秦国的王位,赢异人因感恩而将吕不韦封为秦相。在吕不韦的帮助下,秦国度过了最危险的一次六国合纵,并灭亡了东周,稳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政治形势。

第五位:李斯。

李斯是楚国人,因在楚国不受重用且领悟了老鼠哲学而跑到秦国施展抱负。李斯来到楚国后,向秦王赢政提出离间六国的计策而受到重用,后来又向秦王赢政上奏了一封《谏逐客书》,被秦王赢政任命为廷尉,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绝佳可靠的战略方案和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六位:蒙骜。

蒙骜,齐国人,秦昭王时期从齐国投奔到秦国,在秦军中屡立战功,为秦国攻取了三晋大片土地,是继白起之后秦国又一虎将,其子蒙武和孙蒙恬相继为秦将,祖孙三代都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七位:郑国。

郑国是韩国人,韩国因惧怕被秦国吞并,于是派出郑国作为间谍入秦。郑国入秦之后,向秦王赢政建议大修水渠用于灌溉农田,其本意是消耗秦国国力,然而不久便被识破,为了保命,郑国据理力争,认为修建水渠对秦国的农业有利,于是秦王赢政保留了郑国,并继续让他兴修秦国的水利,这为日后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汉武帝为什么要重用酷吏?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一、汉武帝本生十分残忍,与酷吏惺惺相惜。汉武帝打陈皇后入冷宫,逼死卫太子、逼死卫皇后、杀死钩弋夫人,舅子兼连襟卫青的儿子也遭横死,武帝与酷吏心心相印。二、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武帝朝虽汉室诸王有所消停,但蠢蠢欲动者仍大有人在,豪强地主仍富得流油、骄横不法。武帝正好借张汤等酷吏收拾他们,以增加税

  • 康熙王朝,周培公智谋过人,战功显著,为何自称为“善败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善败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能够做到善败的人无一不是青史留名的栋梁之才,司马懿、韩信、诸葛亮都属于这一类。《孙子兵法》说“善战者不败,善败者终胜”,就把善败者的标签推向了赢得最终胜利的高度。所以善败者不但是指挥全军走向最终胜利的将才,而且可以作为心灵之路的锤炼乃至人生处世之道的遵循的法则。所以周培公

  • 李世民当年被少林寺12棍僧救过,真相到底是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说明一下,这是有关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故事,而不是十二棍僧。在历史上,“十三棍僧救唐王”真的存在吗?真相是怎样的呢?“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刚立,李世民出征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的时侯唐朝刚建立时,辖下疆土其实很有限,只是关中和河东一带,此时打败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为唐朝首要目标。

  • 元顺帝13岁登基,励精图治几十年,为何却成为了元朝的亡国之君?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元朝皇帝世系传承,是相当乱的。为啥?因为从忽必烈传位开始,就有点儿不正常。在封建时代,帝位传承不稳定,是天下动乱的根源。一、5个不正常的传位过程,造成了元朝的动荡局面。第一个不正常,忽必烈传位给皇太孙。忽必烈的太子真金去世以后,他没有选择其他儿子,而是直接指定了孙子铁穆耳作为接班人。这骚操作大家

  • 周厉王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要说周厉王姬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先从人们给他的谥号“厉”字说起。简单来说,谥号就是君王或重臣名人死后,能高度概括其功过的一个字眼(后来谥号发展成使用两个字或者多个字),这个字具有盖棺定论的功能。比如说,周朝的开创者姬发谥号为“武”。一个“武”字,就说明他在位期间善于领兵征伐,并立下武功。比如汉哀

  • 八则君主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燕昭王求贤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跤趾统、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

  • 古代国君因小事积累贪图享乐导致败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隋文帝杨坚不听大臣言偏信

  • 古人只务实而失败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唱空城计,司马懿由于害怕他有后招儿,犹豫了半天终于放弃攻城,走了。“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

  • 中外历史上失败的英雄典型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背水一战〈胜〉垓下之围〈败〉勾践身为奴,妻为妾卧薪藏胆〈胜〉拿破仑凯旋门〈胜〉苏联之战〈败〉李自成攻陷北京一片石大战〈败〉石达开金田起义兵败大渡河成功:1李斯《谏逐客书》2触龙《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3伍举有名的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4诸葛亮进谏刘备联吴5赵普宋太祖时宰相,进谏太祖削

  • 犹太人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时期。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对犹太人实行了种族灭绝政策。这一历史事实,已经不容狡辩。希特勒以及纳粹犯下的罪行,注定遗臭万年。然而平心而论,仅仅是德国讨厌犹太人吗?整个欧洲国家有几个不反感犹太人的?即使二战过去了很多年,很多西方人还恨犹太人恨得咬牙切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拿二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