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镇楼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
吴起出将入相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但是在战国出现专职武将之前,很多卿、士大夫等贵族,实际上都是文武兼任,军政一体。
1、管仲:不光是娼妓祖师爷,还是货币战争的先驱者管仲的治国能力,毋庸置疑。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富国强兵,齐国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最早提出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的民族主义思想。协助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连孔子都赞叹管仲此举“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那管仲的领兵能力如何?对于管仲单独的领兵作战,介绍不多,但是从其几次对齐桓公的建议,可以看出管仲具有非常高的战略眼光,最终帮助齐桓公成为了春秋第一霸
更难得的是,管仲作战不仅在领兵方面,管仲对于货币战争玩的也相当熟练。
衡山之谋,买械灭衡山国。管仲建议齐桓公从衡山国高价买兵器,又用高价诱导他国在齐国卖粮食,哄抬衡山国的物价,然后与衡山国断交。缺兵少粮的衡山国被齐鲁两国瓜分
买鹿治楚。与衡山之谋差不多,齐国先高价在楚国买鹿,引发楚王及楚国人全民捕捉鹿,耕种的人自然少了,过了农时,管仲立刻下令封锁边关,不仅不买鹿,粮食也不出口,饿的楚国人大量逃亡到齐国,逼得楚国国君低头。
除此之外,还有莱国与代国,被管仲用类似手段忽悠的直接亡国。
青茅之谋与阴里之谋,让周王室与齐桓公大大品尝了一番垄断经济的好处。
都说王莽穿越,看管仲这货币战争玩的,更想穿越者。
2、赵盾:晋文公之后第一个权臣在晋襄公听从阳处父的建议,将赵盾从中军佐提升为中军将后,赵盾在阳处父的辅佐之下成为晋国军政大权一身的执政大夫,仅次于国君晋襄公,开始了赵盾20年的执政生涯。
朝中制定国策辅佐晋襄公赵盾推行“夷之法”在行政、民事、刑事等方面制定章程,清理弊端。为后世树立法制榜样。赵盾成为晋国国卿执政的上卿之位后,经历襄公、灵公、成公三朝,政绩斐然。
军事上,令狐之战、少梁之战打败宿敌秦国,扶立匡王,平定周王室内乱。晋灵公时期,赵盾以晋国臣子身份主持诸侯会盟,保住晋国霸业;楚庄王初立时期,赵盾瓦解楚穆王时期的攻势,再次会盟诸侯,保持了晋国霸业
还有如范蠡、乐毅、商鞅等,也都是文武兼任的人士。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几千年前古人就在做了
吴起是战无不胜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家,走到那里那里强。
秦国任用了哪些六国人才?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秦国能统一六国,离开不从六国输入的杰出人才,接下来根据他们的功绩排名(由小到大)来依次介绍。
1、公孙衍国籍:魏国
爵位:大良造
入秦原因:18岁到秦国参军(估计是看上了秦国以军功封爵)
辅佐君主:秦惠文王
功绩:因为军功做到了最高爵位大良造,率军夺回了河西之地,打开了秦国东出的大门
结局:本以为唾手可得的相邦之位被秦惠文王给了张仪,由此心生不满出走魏国,合纵诸国攻秦,被张仪“连横”。
2、吕不韦国籍:卫国
爵位:文信侯
入秦原因:看中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嬴异人,帮助他成为秦国太子,跟随其入秦
辅佐君主:秦庄襄王、秦始皇
功绩:独具慧眼帮助嬴异人上位,保护嬴异人逃离赵国,这才有了后来的秦始皇;帮助少年登基的嬴政稳固王位;率军攻灭东周国,周王室绝祀
结局:牵扯叛乱,被嬴政罢职遣回封地;回到封地后东方六国趋之若鹜,纷纷邀请吕不韦来做官,嬴政怕吕不韦未来威胁秦国,下令将其全家发配至蜀地,吕不韦惧怕服毒自杀。
3、魏冉国籍:楚国
爵位:穰侯
入秦原因:芈八子同母异父弟,随芈八子入秦
辅佐君主:秦昭襄王
功绩:拥立秦昭襄王,秦武王意外去世后,诸兄争位,远在燕国做人质的嬴稷在赵国和魏冉的支持下回国继位;平定嬴壮谋反,稳固了嬴稷的王位;举荐白起,让秦国拥有了最令人胆寒的尖刀;多次率军攻打魏国,占据魏国河东、河内大片领土
结局:范雎入秦后与秦昭襄王说魏冉权力过大影响了王权,并且批评其越过魏国、韩国去攻打齐国仅仅是为了自己谋私利,因此被秦昭襄王免职,遣回封地。
4、张仪国籍:魏国
爵位:武信君
入秦原因:游说诸国不受重用,在楚国被污蔑偷了楚国相邦的玉璧,受到侮辱后入秦
辅佐君主:秦惠文王
功绩:以“连横”破“合纵”,瓦解东方诸国合纵攻秦之势,为秦国崛起获得稳定的“国际环境”;支持秦惠文王称王,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称王的,这也标志着秦国正式成为列强;张仪欺楚粉碎了最强大的齐楚联盟,削弱了强大的楚国,为秦国东出扫清障碍
结局:秦武王继位后,不喜欢张仪的外交风格,更喜欢直接刀兵相见,不受重视的张仪主动辞职回到魏国。
5、李斯国籍:楚国
爵位:无
入秦原因:师从荀子,学业有成之后评估诸国情况,觉得秦国最有前途
辅佐君主:秦始皇
功绩: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建议实行郡县制;建议统一文字;(就这三项便可让其功绩位居前三,如果对中华民族来说,功绩可位居第一)
结局:秦始皇驾崩后,联合赵高发动沙丘政变,矫诏赐死扶苏,拥立胡亥登基,后被赵高污蔑谋反,夷灭三族。
6、范雎国籍:魏国
爵位:应侯
入秦原因:本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被污蔑通敌(齐国),遭到魏国相邦魏齐毒打,以为他死了便将其扔到粪坑,爬出粪坑后范雎隐姓埋名入秦
辅佐君主:秦昭襄王
功绩:提出“远交近攻”,改变了秦国原来盲目的对外战争,专门盯着接壤的三晋和楚国狠揍,获得了巨大的土地利益;帮助秦昭襄王驱逐魏冉、芈戎等外戚权贵,实现真正掌权;使用反间计让赵国用赵括替换了廉颇,助力长平之战
结局:白起拒绝领兵攻打赵国,秦昭襄王不喜,范雎在旁说白起对秦昭襄王不满,秦昭襄王因此赐死白起;后来在一次谈话中,秦昭襄王提到秦国再也没有像白起一样厉害的大将了,范雎认为这是秦昭襄王在怪罪他,便主动辞职回封地去了。
7、商鞅国籍:卫国
爵位:大良造,商君
入秦原因:本是魏国相国公孙痤府上当属官,公孙痤死后得不到魏王重用,恰好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商鞅入秦
辅佐君主:秦孝公
功绩: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根源,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通过商鞅变法,秦国从破旧落后的边陲小国一跃成为新兴强国,后继之君依然坚持商君之法,最终秦国得以统一六国
结局:商鞅变法触动了太多守旧贵族的利益,若没有秦孝公罩着他们早就把商鞅撕成碎片了;秦孝公死后,宗室便诬告商鞅谋反,而继位的秦惠文王也与商鞅有过节,下令逮捕商鞅,五马分尸。古来变法者的下场都比较凄惨,但是他的功绩却随着大秦统一六国而光芒万丈。
8、总结秦国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是背着“偷窃”罪名的张仪,还是身有残疾的范雎,亦或是商人吕不韦,都能在体现出价值后得到重用,这是秦国能持续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观六国,朝堂之上相邦等职位都是宗室贵族担当,齐有孟尝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他们都豢养数千食客,却留不住一个大才,可悲可叹。
秦国能奋六世余烈而统一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来自其它各国的人才,而其中贡献最大的莫过于以下几人:
第一位:商鞅,又名卫鞅。
商鞅是卫国人,起初在魏国做魏相公叔痤的门客,公叔痤在临死前本来想要向魏惠王举荐商鞅接任相国之职,但魏惠王看不起他,没有接受公叔痤的建议而任用商鞅,于是商鞅便跑到秦国去效力。商鞅向秦孝公推销霸道而被任用,在商鞅的一系列变法下,秦国逐渐由穷弱走向富强并一举收复了河西地区,为秦国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位: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因在魏国不受待见而跑到楚国做了楚相的门客,然而张仪在楚国也没有受到重视,反而被当作窃玉贼逐出了楚国。后来张仪在好友苏秦的帮助下来到秦国,因向秦惠文王提出连横之术而被任用,在张仪的努力下,六国合纵攻秦之策宣告破产,并将楚国的门户打开,为秦国的东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位:范睢。
范睢也是魏国人,原先是魏相的门客,后因为欲改换门庭之事被魏相发现而差点身死,在一番死里逃生之后,范睢来到了秦国。因向秦昭王提出除三贵和远交近攻的策略被提拔为秦相,为秦国吞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位:吕不韦。
吕不韦是卫国人,从事商业,家财万贯。因见在赵国作人质的赢异人也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奇货可居,所以吕不韦帮助其登上秦国的王位,赢异人因感恩而将吕不韦封为秦相。在吕不韦的帮助下,秦国度过了最危险的一次六国合纵,并灭亡了东周,稳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政治形势。
第五位:李斯。
李斯是楚国人,因在楚国不受重用且领悟了老鼠哲学而跑到秦国施展抱负。李斯来到楚国后,向秦王赢政提出离间六国的计策而受到重用,后来又向秦王赢政上奏了一封《谏逐客书》,被秦王赢政任命为廷尉,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绝佳可靠的战略方案和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六位:蒙骜。
蒙骜,齐国人,秦昭王时期从齐国投奔到秦国,在秦军中屡立战功,为秦国攻取了三晋大片土地,是继白起之后秦国又一虎将,其子蒙武和孙蒙恬相继为秦将,祖孙三代都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七位:郑国。
郑国是韩国人,韩国因惧怕被秦国吞并,于是派出郑国作为间谍入秦。郑国入秦之后,向秦王赢政建议大修水渠用于灌溉农田,其本意是消耗秦国国力,然而不久便被识破,为了保命,郑国据理力争,认为修建水渠对秦国的农业有利,于是秦王赢政保留了郑国,并继续让他兴修秦国的水利,这为日后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